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先於有情。隨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或濟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非愛。或療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深知恩惠欲報德者。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恩。告言。汝等非餘世財來相酬遺為大報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受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讚修善。名大報恩。由此方便令他於善精勤修學。是故名為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先於有情,隨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或濟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非愛、或療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深知恩惠欲報德者,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恩,告言:汝等非餘世財來相酬遺為大報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受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讚修善,名大報恩。由此方便,令他於善精勤修學,是故名為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睹史多天眾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睹史多天眾同分中。不久當下生贍部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值遇非不值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我等亦當往生。如是為令無量有情生正欲樂。為多修習此欲樂故。

云何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睹史多天眾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睹史多天眾同分中,不久當下生贍部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值遇,非不值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我等亦當往生。如是為令無量有情生正欲樂,為多修習此欲樂故。

 

又是菩薩從睹史多天眾中沒來下人間。生於高貴或族望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捨世間上妙欲樂無所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為令信解苦行有情捨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餘有情於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又證無上正等覺已。未為有情即說正法。待梵天王躬來啟請。為諸有情於正法所起尊敬故。作是念言。當所說法定應殊妙故。今梵王悕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

又是菩薩從睹史多天眾中沒,來下人間,生於高貴或族望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捨世間上妙欲樂,無所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為令信解苦行有情,捨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餘有情於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又證無上正等覺已,未為有情即說正法,待梵天王躬來啟請,為諸有情於正法所,起尊敬故。作是念言:當所說法,定應殊妙。故今梵王悕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

 

又以佛眼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躬來啟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於有情自起悲心。乃是為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機宜可否。為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後為轉無上法輪。一切世間所未曾轉。如是更復宣說正法制立學處。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又以佛眼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躬來啟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於有情自起悲心。乃是為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機宜可否。為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後為轉無上法輪,一切世間所未曾轉。如是更復宣說正法,制立學處,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餘方便善巧在於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淨。如是菩薩所說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除憎背聖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是名菩薩方便善巧。

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餘方便善巧,在於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淨。如是菩薩所說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除憎背聖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是名菩薩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咒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溫習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真言、總持)?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咒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溫習、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云何菩薩義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未溫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義陀羅尼。云何菩薩咒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云何菩薩義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未溫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義陀羅尼。云何菩薩咒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云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曾無有物見路而行。知量而食不雜穢食一類而食。常極靜慮於夜分中少眠多寤。於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諦思惟。其咒詞曰。壹胝 蜜胝 吉胝 毘羼底(丁里反) 缽陀膩 莎訶  即於如是咒章句義。審諦思惟籌量觀察。彼於如是咒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然通達。

云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曾無有物。見路而行,知量而食,不雜穢食,一類而食。常極靜慮,於夜分中少眠多寤。於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諦思惟,其咒詞曰:「壹胝‧蜜胝‧吉胝毘‧羼底‧缽陀膩‧莎訶」  即於如是咒章句義,審諦思惟,籌量觀察。彼於如是咒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然通達。

 

了知如是諸咒章句都無有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餘義。齊此名為妙善通達咒章句義。彼於如是咒章句義正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過此更無餘義可求。

了知如是諸咒章句,都無有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餘義。齊此名為妙善通達咒章句義。彼於如是咒章句義正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過此更無餘義可求。

 

由於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此中菩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

由於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此中菩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

 

從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說法義二陀羅尼。咒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如是諸陀羅尼。非隨闕一。何等名為四種功德。一者於諸欲中無所貪著。二者於他勝事不生姤忌不嫉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於菩薩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從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說法、義二陀羅尼,咒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如是諸陀羅尼,非隨闕一。何等名為四種功德?一者於諸欲中,無所貪著。二者於他勝事,不生姤忌,不嫉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於菩薩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願。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願。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願。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願。

 

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此復十種。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正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睹史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三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

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此復十種。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正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睹史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三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云何菩薩空三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云何菩薩無願三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事。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眾苦所攝受故。皆為無量過失所污。於當來世不願為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

云何菩薩空三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云何菩薩無願三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事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眾苦所攝受故,皆為無量過失所污,於當來世不願為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

 

云何菩薩無相三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眾相。永滅寂靜。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三摩地。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答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非有。於有為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於無為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

云何菩薩無相三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眾相,永滅寂靜,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三摩地。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答: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非有。於有為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於無為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

 

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願。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為非有。依此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薩於此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知。於餘行相三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趣。如實悟入。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謂於其中諸聲聞眾。精勤修學及圓滿證。

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願。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為非有,依此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薩於此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知。於餘行相三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趣。如實悟入;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謂於其中諸聲聞眾,精勤修學及圓滿證。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