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3)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工巧活輕自己  樂勝諸根盡解脫 無家無所無悕望  斷欲獨行真苾芻  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名真實苾芻。何等為五。謂不依止矯設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賴有勢之家。亦不修治名稱族望。亦不詐受諸佛所說聖弟子說。猶如依止工巧處所非法悕求衣服飲食。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眾具善棄珍財。衣僅蔽身食纔充腹知足歡喜。凡所遊行必持衣缽。是第二支。

「無工巧活輕自己,樂勝諸根盡解脫;無家無所無悕望,斷欲獨行真苾芻。」  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名真實苾芻。何等為(成就)五?謂不依止矯設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賴有勢之家,亦不修治名稱族望,亦不詐受諸佛所說聖弟子說,猶如依止工巧處所,非法悕求衣服飲食,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眾具,善棄珍財,衣僅蔽身,食纔充腹,知足歡喜,凡所遊行,必持衣缽,是第二支。

 

又悕慕沙門愛樂沙門。悕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緣尚不違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因緣。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淨命喜足愛樂學處。於諸聖諦未現觀者。能入現觀得清淨見。或時失念暫爾發生。惡不善尋引起貪欲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習如先得道。於諸結縛一切隨眠隨煩惱纏。心得解脫。是第五支。如是名為成就五支。

又悕慕沙門愛樂沙門,悕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緣尚不違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因緣,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淨命喜足,愛樂學處,於諸聖諦未現觀者,能入現觀得清淨見;或時失念暫爾發生,惡不善尋引起貪欲、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習如先得道,於諸結縛一切隨眠、隨煩惱纏,心得解脫,是第五支。如是名為成就五支。

 

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芻。於五處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捨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積執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捨諸欲行不與取。亦不復能永離貪欲獨住獨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名為五支永斷。

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芻,於五處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捨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積,執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捨諸欲,行不與取。亦不復能永離貪欲,獨住獨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名為五支永斷。

 

心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能調伏難伏  我說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名為意亦名為識。此於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自體展轉。及因展轉雖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名遠行。此於現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遠離故。一切種心不頓轉故。名為獨行。

「心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能調伏難伏,我說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名為意,亦名為識。此於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自體展轉,及因展轉,雖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名遠行。此於現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遠離故,一切種心,不頓轉故,名為獨行。

 

又此現在隨其自體初起現前。或由貪性或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餘煩惱隨煩惱性。即彼自體不畢竟轉如五色根。或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自體初起現前。即此自體畢竟而轉。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經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等位。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異生時生異滅時滅。由心自性染污之體不成實故。名為無身。

又此現在,隨其自體初起現前,或由貪性,或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餘煩惱隨煩惱性,即彼自體不畢竟轉。如五色根,或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自體初起現前,即此自體畢竟而轉。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經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等位,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異生時生,異滅時滅,由心自性染污之體不成實故,名為無身。

 

此未來世居四識住而有隨眠。可於後生有往來義。名寐於窟。若有聰慧由此四相。能於過現未來世心。如實了知修厭離滅及心解脫。彼能超度諸薩迦耶。到於彼岸安住陸地。名婆羅門。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心於過去長時染污無作者性。於現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淨。於未來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此未來世,居四識住,而有隨眠,可於後生有往來義,名寐於窟。若有聰慧由此四相,能於過、現、未來世心,如實了知,修厭離滅,及心解脫。彼能超度諸薩迦耶,到於彼岸,安住陸地,名婆羅門。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心於過去,長時染污,無作者性;於現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淨;於未來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能覆世間  誰能令不顯 誰復能塗染  誰為大怖畏 無明覆世間  放逸令不顯 戲論能塗染  苦為大怖畏 諸流處處漏  是漏誰能止 當說誰防護  眾流誰所偃 世間諸流漏  是漏念能止 我說能防護  由慧故能偃 念慧與名色  今問是一切 何當永滅盡  唯願為我說 念慧與名色  我說是一切 若諸識永滅  於斯永滅盡 云何念所行  諸識當永滅 今請垂方便  為釋令無疑 於內外諸受  都不生欣樂 如是念所行  諸識當永滅 若諸善說法  及有學異類 彼常委能趣  請大仙為說 不耽著諸欲  其心無濁染 於諸法巧念  是苾芻能趣  此是波羅延中。因阿氏多所請問頌。

「誰能覆世間?誰能令不顯?誰復能塗染?誰為大怖畏?」 「無明覆世間,放逸令不顯,戲論能塗染,苦為大怖畏。」 「諸流處處漏,是漏誰能止?當說誰防護,眾流誰所偃?」 「世間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說能防護,由慧故能偃。」 「念慧與名色,今問是一切,何當永滅盡,唯願為我說?」 「念慧與名色,我說是一切,若諸識永滅,於斯永滅盡。」 「云何念所行,諸識當永滅;今請垂方便,為釋令無疑?」 「於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如是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若諸善說法,及有學異類,彼常委能趣,請大仙為說?」 「不耽著諸欲,其心無濁染,於諸法巧念,是苾芻能趣。」  此是波羅延中,因阿氏多(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所請問頌。

 

言世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有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家異類白衣。為諸戲論之所塗染。當知戲論略有三種。謂三種言事名為戲論。於四種言說有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語言所有尋伺亦名戲論。

言世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有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家異類白衣,為諸戲論之所塗染。當知戲論,略有三種。謂三種言事,名為戲論;於四種言說,有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語言所有尋伺,亦名戲論。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三種言事。依四言說發起異類分別思惟。或違或順是名塗染。若前戲論若後塗染。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說彼為諸戲論之所塗染。此中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放逸不顯。諸在家者戲論塗染。彼於現法苦因轉時。於此苦因不能如實知是苦因。於此苦因愛樂而住。由此因緣。生當來苦。即說此苦名大怖畏。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三種言事,依四言說發起異類分別思惟,或違、或順,是名塗染。若前戲論,若後塗染,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說彼為諸戲論之所塗染。此中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放逸不顯。諸在家者戲論塗染,彼於現法苦因轉時,於此苦因,不能如實知是苦因;於此苦因,愛樂而住。由此因緣,生當來苦,即說此苦,名大怖畏。

 

又惡說法者由無明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諸在家者由戲論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善說法者由放逸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如是無明放逸戲論諸門流漏。由聞他音內正作意。於諸行中了知過患。此相應念逆流而轉。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對治。若出世間正見所攝諸無漏慧。於三種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斷對治。於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種對治皆能斷故。俱名防護。

又惡說法者,由無明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諸在家者,由戲論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善說法者,由放逸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如是無明、放逸、戲論諸門流漏,由聞他音內正作意,於諸行中了知過患,此相應念,逆流而轉,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對治。若出世間正見所攝諸無漏慧,於三種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斷對治。於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種對治,皆能斷故,俱名防護。

 

又惡說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墮於染污品攝。若善說法毘奈耶中二種可得。諸縱逸者墮雜染品非顯了攝。不縱逸者墮清淨品顯了所攝。又若已顯了若應顯了。當知二種皆無放逸諸阿羅漢。斯已顯了於不放逸無更須作不放逸事。於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證得清淨識故唯有決定。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善清淨識當永滅故。若念若慧亦隨永滅。餘依所攝先業所引一切名色亦隨滅盡。乃至彼法未永滅來。於六恒住常善安住。於離欲地所有內受。及於諸欲相應外受。不生欣樂。如是名為諸阿羅漢正念現行乃至壽盡識方永滅。

又惡說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墮於染污品攝。若善說法毘奈耶中,二種可得:諸縱逸者,墮雜染品,非顯了攝;不縱逸者,墮清淨品,顯了所攝。又若已顯了,若應顯了,當知二種,皆無放逸。諸阿羅漢斯已顯了,於不放逸,無更須作不放逸事;於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證得清淨識故,唯有決定;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善清淨識當永滅故,若念若慧亦隨永滅,餘依所攝,先業所引,一切名色亦隨滅盡。乃至彼法未永滅來,於六恒住,常善安住;於離欲地所有內受,及於諸欲相應外受,不生欣樂。如是名為諸阿羅漢正念現行,乃至壽盡,識方永滅。

 

若諸有學斯應顯了。於不放逸應更須作不放逸事。彼復二種。於不放逸不放逸事。謂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學異類若諸有學極七反有。或復家家一來果等。及於現法堪般涅槃。於下分結及上分結心無染污。為斷彼故修習對治。又於諸欲不耽著故。諸下分結不能染污。心無濁故諸上分結不能染污。

若諸有學斯應顯了,於不放逸,應更須作不放逸事。彼復二種於不放逸、不放逸事,謂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學異類,若諸有學極七反有、或復家家、一來果等,及於現法堪般涅槃;於下分結及上分結,心無染污,為斷彼故修習對治。又於諸欲不耽著故,諸下分結不能染污。心無濁故,諸上分結不能染污。

 

又於一切有苦法中。如實知集乃至出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習如先所得聖道。能趣究竟。如是修習對治道故。彼於一切不放逸中諸所應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在家者及於外法而出家者決定雜染。及顯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墮染污品。若不放逸墮清淨品。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於一切有苦法中,如實知集,乃至出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習如先所得聖道,能趣究竟。如是修習對治道故,彼於一切不放逸中,諸所應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在家者及於外法而出家者,決定雜染;及顯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墮染污品,若不放逸墮清淨品。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愛 諸樂欲眾生  若退失諸欲 其色便變壞  如毒箭所中 若遠離諸欲  猶如毒蛇首 彼於愛世間  正念能超度 田事與金銀  牛馬珠環釧 女僕增諸欲  是人所耽樂 攀緣沈下劣  變壞生諸漏 從此集眾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絕諸欲  如斷多羅頂 棄捨諸愁憂  猶蓮華水滴

「於諸欲悕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其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於愛世間,正念能超度。」「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漏,從此集眾苦,如船破水溢。」「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捨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名為諸欲過患。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名為諸欲過患。

 

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

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

 

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

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

 

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穀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穀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煩惱欲者。謂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

煩惱欲者,謂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

 

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非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過去無戀  不悕求未來 現在諸法中  處處遍觀察 智者所增長  無奪亦無動  此是造賢善頌。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淨信。以正信心棄捨家法趣於非家。由五種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謂能捨離居家諸行無所顧戀。亦不緣彼心生追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於現法利養恭敬未來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願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

「於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現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智者所增長,無奪亦無動。」  此是造賢善頌。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淨信。以正信心,棄捨家法,趣於非家。由五種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謂能捨離居家諸行,無所顧戀;亦不緣彼心生追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於現法,利養、恭敬、未來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願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

 

又於現在五取蘊攝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能正觀察。又於現法及當來世諸身惡行及惡果報。謂我於身不應發起所有惡行。廣說如經。乃至應斷身諸惡行修身善行。語意善行當知亦爾。又於色等諸蘊能隨觀察。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由無我故於彼一切不執我所。乃至於彼不執為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毘缽舍那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當來世通達增長。非諸王等所能劫奪。是第四相。

又於現在五取蘊攝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能正觀察。又於現法及當來世,諸身惡行,及惡果報,謂我於身不應發起所有惡行,廣說如經;乃至應斷身諸惡行,修身善行。語、意善行,當知亦爾。又於色等諸蘊,能隨觀察,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由無我故,於彼一切不執我所,乃至於彼不執為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毘缽舍那,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當來世通達增長,非諸王等所能劫奪,是第四相。

 

又依第二法毘缽舍那。於現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長。非諸煩惱及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為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餘一切所有梵行。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於一切相皆善清淨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嗢拖南曰。 惡說貪流怖  類與池流貪 作劬勞得義  論議十四種

又依第二法毘缽舍那,於現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長,非諸煩惱及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為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餘一切所有梵行。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於一切相皆善清淨,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嗢拖南曰:「惡說貪流怖,類與池流貪,作劬勞得義,論議十四種。」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