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3)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名為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彼作是思。我今宜應多食所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噉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於明日。於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鞠托石跳躑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噉食數數食已。能正消化除諸疾患。如是為於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云何名為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彼作是思:我今宜應多食所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噉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於明日,於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鞠、托石、跳躑、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噉食,數數食已;能正消化,除諸疾患。如是為於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既角武已復作是思。我應沐浴。便以種種清淨香水沐浴其身。沐浴身已梳理其髮。梳理髮。已種種妙香用塗其身。既塗身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種種花鬘種種嚴具。莊飾其身。此中沐浴理髮塗香名為飾好。既飾好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花鬘嚴具。莊飾其身名為端嚴。如是總名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

既角武已,復作是思:我應沐浴,便以種種清淨香水,沐浴其身。沐浴身已,梳理其髮。梳理髮已,種種妙香用塗其身。既塗身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種種花鬘、種種嚴具,莊飾其身。此中沐浴、理髮、塗香,名為飾好。既飾好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花鬘、嚴具,莊飾其身,名為端嚴。如是總名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

 

彼既如是憍逸飾好身端嚴已。於日中分或日後分。臨欲食時飢渴並至。於諸飲食極生悕欲。極欣極樂不見過患不知出離。隨得隨食復為數數倡蕩憍逸飾好端嚴。多食多飲令身充悅。諸有多聞聖弟子眾。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唯作是念。我今習近所不應習所應斷食。為欲永斷如是食故。

彼既如是憍逸飾好身端嚴已,於日中分、或日後分,臨欲食時,飢渴並至。於諸飲食極生悕欲,極欣極樂,不見過患,不知出離。隨得隨食,復為數數倡蕩憍逸飾好端嚴,多食多飲,令身充悅。諸有多聞聖弟子眾,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唯作是念:我今習近所不應習、所應斷食;為欲永斷,如是食故。

 

云何名為為身安住食於所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非不飲食壽命存故名身安住。我今受此所有飲食。壽命得存當不夭沒。由是因緣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斷諸食。云何名為為暫支持食於所食。謂略說有二種存養。一有艱難存養。二無艱難存養。

云何名為為身安住食於所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非不飲食壽命存故,名身安住。我今受此所有飲食,壽命得存,當不夭沒;由是因緣,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斷諸食。云何名為為暫支持食於所食?謂略說有二種存養:一有艱難存養、二無艱難存養。

 

云何名為有艱難存養。謂受如是所有飲食。數增飢羸困苦重病。或以非法追求飲食。非以正法。得已染愛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受用。或有食已令身沈重。無所堪能不任修斷。或有食已令心遲鈍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來往艱難。或有食已令心數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名為有艱難存養。

云何名為有艱難存養?謂受如是所有飲食,數增飢羸,困苦重病。或以非法追求飲食,非以正法。得已染愛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受用。或有食已,令身沈重,無所堪能,不任修斷。或有食已,令心遲鈍,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來往艱難。或有食已,令心數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名為有艱難存養。

 

云何名為無艱難存養。謂受如是所有飲食。令無飢羸。無有困苦及以重病。或以正法追求飲食。不以非法。既獲得已不染不愛。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如是受用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名為無艱難存養。

云何名為無艱難存養?謂受如是所有飲食,令無飢羸,無有困苦及以重病。或以正法追求飲食,不以非法。既獲得已,不染不愛,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如是受用,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名為無艱難存養。

 

若由有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污。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污。諸有多聞聖弟子眾。遠離有罪有染存養。習近無罪無染存養。由是故說為暫支持。問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答若受飲食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若由有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污。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污。諸有多聞聖弟子眾,遠離有罪、有染存養;習近無罪、無染存養;由是故說為暫支持。問: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答:若受飲食,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云何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謂至食時多生飢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謂於日晚或於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如是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謂至食時,多生飢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謂於日晚或於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如是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謂知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謂知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消而食。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然苦惱不可意受。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習近種種良醫所說饒益所宜。隨順醫藥及受種種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如是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消而食。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婺等,如前廣說。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然苦惱,不可意受。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習近種種良醫所說饒益所宜,隨順醫藥及受種種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如是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消病。或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餘如前說。如是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消病;或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婺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餘如前說。如是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云何名為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若除飢羸是名為力。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為樂。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是名無罪。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安隱而住。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是名廣辨於食知量。

云何名為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若除飢羸,是名為力。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為樂。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是名無罪。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安隱而住。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是名廣辨於食知量。

 

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若所受食若如是食。當知總名此中略義。何者所食。謂諸段食即餅[-+]飯羹臛糜粥。如前廣說。云何而食。謂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為攝受對治。為遠離欲樂行邊。為遠離自苦行邊。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

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若所受食,若如是食,當知總名此中略義。何者所食?謂諸段食,即餅褂飯羹臛糜粥,如前廣說。云何而食?謂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為攝受對治,為遠離欲樂行邊,為遠離自苦行邊,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

 

云何為攝受對治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云何為遠離欲樂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云何為遠離自苦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為除飢渴。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若力若樂。食於所食。

云何為攝受對治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云何為遠離欲樂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云何為遠離自苦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為除飢渴,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若力若樂,食於所食。

 

云何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為攝梵行。為得無罪安隱而住。食於所食。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有二種。一無所食。二有所食。無所食者。謂一切種都無所食。無所食故即便夭沒。有所食者。有其二種。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平等食者。謂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污食。不平等食者。謂或極少食。或極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

云何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為攝梵行,為得無罪安隱而住,食於所食。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有二種:一無所食、二有所食。無所食者:謂一切種都無所食,無所食故,即便夭沒。有所食者,有其二種: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平等食者:謂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污食。不平等食者:謂或極少食,或極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

 

當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極少食。令身飢羸未生不生已生斷滅。由平等食非極多食。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斷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緣當得存養若力若樂。由平等食非染污食。當得無罪安隱而住。由極少食。雖存壽命而有飢羸亦少存活。由極多食。如極重擔鎮壓其身。不能以時所食消變。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隨一身諸病苦。如不消食。由不宜食當知亦爾。

當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極少食,令身飢羸未生不生,已生斷滅。由平等食,非極多食,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斷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緣,當得存養若力、若樂。由平等食,非染污食,當得無罪安隱而住。由極少食,雖存壽命而有飢羸,亦少存活。由極多食,如極重擔,鎮壓其身,不能以時,所食消變;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隨一身諸病苦,如不消食,由不宜食,當知亦爾。

 

此不宜食有差別者。謂於身中集諸過患。由此復觸極重病苦。由染污食。非法追求諸飲食已。有染有愛耽嗜饕餮。如前廣說而受用之。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遠離不平等食。故說於食平等所作。即此於食平等所作。廣以諸句宣示開顯。所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如前廣說。此中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由此遮止都無所食。若復說言為除飢渴。為攝梵行。廣說乃至安隱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

此不宜食,有差別者,謂於身中集諸過患,由此復觸極重病苦。由染污食,非法追求諸飲食已,有染有愛,耽嗜饕餮,如前廣說,而受用之。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遠離不平等食,故說於食平等所作。即此於食平等所作,廣以諸句,宣示開顯。所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如前廣說。此中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由此遮止都無所食。若復說言:為除飢渴,為攝梵行,廣說乃至安隱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

 

云何遮止不平等食。謂若說言為除飢渴。由此遮止所食極少。若復說言為攝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極多若復說言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若復說言為當存養為當得力。由此顯示不極少食不極多食。若復說言為當得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若復說言為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污食。所以者何。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已染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染污食亦名有罪。

云何遮止不平等食?謂若說言:為除飢渴,由此遮止所食極少。若復說言:為攝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極多。若復說言: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若復說言:為當存養,為當得力,由此顯示不極少食、不極多食。若復說言:為當得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若復說言:為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污食。所以者何?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已染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染污食,亦名有罪。

 

若於善品勤修習者。於住空閑瑜伽作意。受持讀誦思惟義中。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由是因緣不安隱住。此安隱住復有二種。一者遠離所食極多。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二者於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是故如此一切諸句皆為宣示開顯於食平等所作如是名為廣略宣說於食知量

若於善品勤修習者,於住空閑,瑜伽作意,受持讀誦思惟義中,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由是因緣,不安隱住。此安隱住,復有二種:一者遠離所食極多,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二者於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是故如此一切諸句,皆為宣示開顯於食平等所作,如是名為廣略宣說於食知量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