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2)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等不等而生  牟尼捨有行 內樂定差別  如俱舍卵生  此頌所明。謂佛示現住最後有菩薩位時。先所獲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妙色身生。於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由勝無漏不相似故。與前不等。

「等不等而生,牟尼捨有行,內樂定差別,如俱舍卵生。」  此頌所明,謂佛示現住最後有菩薩位時,先所獲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妙色身生。於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由勝無漏不相似故,與前不等。

 

又佛示現內寂靜樂及妙門樂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捨諸壽行及諸有行。彼捨邊際妙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有差別。如因其[-+]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漸漸增長。種類相似破[-+]而出。如是如來色身名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又佛示現內寂靜樂,及妙門樂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捨諸壽行及諸有行。彼捨邊際妙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有差別。如因其輥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漸漸增長,種類相似,破輥而出。如是如來色身、名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此中差別。謂佛世尊若不棄捨諸壽行者。應滿壽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捨壽行故。不滿壽量而般涅槃。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捨諸壽行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捨所依因緣。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此中差別,謂佛世尊若不棄捨諸壽行者,應滿壽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捨壽行故,不滿壽量而般涅槃。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捨諸壽行,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捨所依因緣。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無淤泥等欲  無魑魅等瞋 無羅網等癡  無江河等愛  此頌所明。謂有四種。能為世俗不自在法。世間現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於羅網。四者墮駛流河隨流漂溺。

「無淤泥等欲,無魑魅等瞋,無羅網等癡,無江河等愛。」  此頌所明,謂有四種能為世俗不自在法,世間現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於羅網、四者墮駛流河,隨流漂溺。

 

復有四種。能為真實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等為四。謂如有一生長欲界。陷溺不淨腥臊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守護增長善法。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懷忿怒性多惡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學處。動生違越。於諸智者同梵行所。屢以麤言擊刺訶擯侵惱毀辱。

復有四種能為真實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等為四?謂如有一,生長欲界,陷溺不淨、腥臊、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守護增長善法。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懷忿怒,性多惡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學處,動生違越。於諸智者同梵行所,屢以麤言、擊刺、訶擯、侵惱、毀辱。

 

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諸惡魔大癡見網。彼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長上分諸離欲地。於諸愛結未能永斷。亦未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難可出離。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界諸品愚夫纏縛。

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諸惡魔,大癡見網;彼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長上分諸離欲地,於諸愛結未能永斷,亦未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難可出離。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界諸品愚夫纏縛。

 

復有差別。謂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又如有一為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纏心。尚於自身或害或損。何況於他。又如有一成就癡品諸惡邪見。謂無父母毀謗父母。於父母所反悕敬養。況自能為。又如有一廣集諸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惠於他。如是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應知法。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遠離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復有差別。謂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又如有一,為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纏心;尚於自身或害、或損,何況於他。又如有一,成就癡品諸惡邪見,謂無父母,毀謗父母;於父母所反悕敬養,況自能為。又如有一,廣集諸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惠於他。如是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應知法,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遠離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虛空無鳥跡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有  此頌所明。謂有眾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

「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  此頌所明,謂有眾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

 

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攝受者得有沙門。

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攝受者,得有沙門。

 

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善說法及毘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善說法及毘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住戲論皆無  踰牆塹離愛 牟尼遊世間  天人不能識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隨意遊行空閑聚落。有諸愚夫遇見如是真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實知。便於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眾具。何故棄捨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德。見處居家有多財產故。於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於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而能識知。

「住戲論皆無,踰牆塹離愛,牟尼遊世間,天人不能識。」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隨意遊行空閑聚落。有諸愚夫,遇見如是真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實知,便於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眾具?何故棄捨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德,見處居家有多財產故,於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於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而能識知。

 

云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重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緣。非阿羅漢。

云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重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緣,非阿羅漢。

 

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繫縛垣牆。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牢獄。於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生無怖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繫縛垣牆,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牢獄,於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生無怖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若有熏除諸尋思  於內無餘離分別 超過礙著諸色想  四軛蠲除不往生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界欲。依初靜慮。熏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二靜慮內等清淨心一趣性。初靜慮地所有分別。無餘永離無復分別。依第三靜慮。超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依無色定。超過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漸次因依諸定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蠲除四軛。

「若有熏除諸尋思,於內無餘離分別,超過礙著諸色想,四軛蠲除不往生。」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界欲,依初靜慮,熏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二靜慮,內等清淨心一趣性,初靜慮地所有分別無餘永離,無復分別。依第三靜慮,超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依無色定,超過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漸次,因依諸定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蠲除四軛。

 

何等為四。一蠲除染污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污尋思軛。三蠲除喜樂繫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由此因緣。於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若定若生猶為四軛所繫縛故。於諸下地還復往生。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邊際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何等為四?一蠲除染污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污尋思軛、三蠲除喜樂繫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由此因緣,於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若定若生,猶為四軛所繫縛故,於諸下地還復往生。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邊際,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惠施令福增  防非滅怨害 修善捨諸惡  惑盡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心遠離慳垢纏縛。受持七種依福業事。由此因緣。若行若住廣說如經。乃至生長如是福德。

「惠施令福增,防非滅怨害,修善捨諸惡,惑盡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心遠離慳垢纏縛,受持七種依福業事。由此因緣,若行若住,廣說如經,乃至生長如是福德。

 

若有復能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為護尸羅。雖遭他罵侵惱訶責。或以身手瓦礫刀杖歐擊傷害。恐壞尸羅當為障礙。心無惡念不出惡言。唯緣彼境與慈俱心。於一切方遍滿而住。由此因緣。於現法中自他相續所有怨害並皆止息。當生無惱樂世界中。無多怨敵。為世欣仰。眾所樂見。

若有復能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為護尸羅,雖遭他罵、侵惱、訶責,或以身手、瓦礫、刀杖,歐擊傷害;恐壞尸羅當為障礙,心無惡念,不出惡言,唯緣彼境與慈俱心,於一切方,遍滿而住。由此因緣,於現法中自他相續所有怨害,並皆止息;當生無惱樂世界中,無多怨敵,為世欣仰,眾所樂見。

 

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增上慧。當於聖諦入現觀時。則能永捨趣惡趣業及諸惡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漸次永除所有諸結。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後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復般涅槃。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得淨信者四種正行。一感財富行。二感善趣行。三離惡趣苦清淨修行。四離一切苦清淨修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增上慧。當於聖諦入現觀時,則能永捨趣惡趣業,及諸惡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漸次永除所有諸結,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後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復般涅槃。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得淨信者四種正行。一感財富行、二感善趣行、三離惡趣苦,清淨修行、四離一切苦,清淨修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自調伏其心  是諸佛聖教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善受學尸羅律儀。彼由三相奉行諸善。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如是具足諸善法已。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善受學尸羅律儀。彼由三相奉行諸善: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如是具足諸善法已。

 

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難調伏輕躁  淪墜於諸欲 善調伏其心  心調引安樂  此頌所明。謂宣說心若意若識長夜愛樂憒鬧雜處。於憒鬧處難得遠離難可調伏。雖強安處無間修習。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離貪離瞋離癡。亦不一向能住策舉無掉寂靜。然復疾疾還生有貪有瞋有癡下劣掉舉及不寂靜。雖強安處內寂止中。長夜愛樂色聲香味觸故。於五欲境馳趣淪沒。

「難調伏輕躁,淪墜於諸欲;善調伏其心,心調引安樂。」  此頌所明,謂宣說心、若意、若識,長夜愛樂憒鬧雜處,於憒鬧處難得遠離,難可調伏。雖強安處,無間修習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離貪、離瞋、離癡;亦不一向能住策舉、無掉、寂靜,然復疾疾還生有貪、有瞋、有癡,下劣掉舉,及不寂靜。雖強安處內寂止中,長夜愛樂色、聲、香、味、觸故,於五欲境馳趣淪沒。

 

諸聖弟子於如是等樂著雜染能生苦心。終不縱其令自在轉。亦不隨順數數思擇成辦遠離。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實知。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彼既如是善調伏心盡苦因故。於現法中得安樂住。當來眾苦亦得永盡。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隨順長夜流轉左道之心。及不隨順所得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聖弟子,於如是等樂著雜染能生苦心,終不縱其令自在轉,亦不隨順;數數思擇成辦遠離,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實知;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彼既如是善調伏心,盡苦因故,於現法中得安樂住,當來眾苦亦得永盡。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隨順長夜流轉左道之心,及不隨順所得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心相善知  能餐遠離味 靜慮常委念  受無染喜樂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有學見跡。能善了知止舉捨相。由此因緣得四功德。謂心住一緣遠離麤重。能善受用身心安樂。是初功德。又淨定心盡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審慮諸法道理。獲得內法毘缽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淨止觀為依止故。於所修習菩提分法。勇猛無間能常修習。能委修習無懈無憚。是第三功德。

「於心相善知,能餐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無染喜樂。」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有學見跡,能善了知止、舉、捨相。由此因緣,得四功德。謂心住一緣,遠離麤重,能善受用身心安樂,是初功德。又淨定心盡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審慮諸法道理,獲得內法毘缽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淨止觀為依止故,於所修習菩提分法,勇猛無間能常修習,能委修習無懈無憚,是第三功德。

 

彼由如是無懈憚心。獲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脫。又能受用解脫喜樂及無染樂。於現法中得安樂住。是第四功德。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相善巧四種功德。謂奢摩他所作。毘缽舍那所作。無懈憚所作。到究竟所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彼由如是無懈憚心,獲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脫;又能受用解脫喜樂,及無染樂,於現法中得安樂住,是第四功德。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相善巧四種功德:謂奢摩他所作、毘缽舍那所作、無懈憚所作、到究竟所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