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3)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逸不死跡  放逸為死跡 無逸者不死  縱逸者常死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跡耶。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身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

「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跡耶?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身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

 

云何放逸為死跡耶。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現四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如是放逸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為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生已壽終。生已夭沒。

云何放逸為死跡耶?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現四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如是放逸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為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生已壽終,生已夭沒。

 

云何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謂死有五種。一者調善死。二者不調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在死。五者未來死。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於現在世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死時。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於現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亦由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云何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謂死有五種:一者調善死、二者不調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在死、五者未來死。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於現在世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死時,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於現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亦由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前半顯示處非處性。後半顯示自業作性。又前半顯示師於弟子作所應作。後半顯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前半顯示,處非處性;後半顯示,自業作性。又前半顯示,師於弟子作所應作;後半顯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

 

眾生尋思所鑽搖  猛利貪欲隨觀妙 倍增染愛而流轉  便能自為堅固縛  今此頌中云何尋思之所鑽搖。謂如有一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不正作意。發生不善依於耽嗜諸惡尋思。云何猛利貪欲。謂如有一於昔餘生修習貪欲。亦多修習。由是因緣。令此生中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雖正作意。而被貪欲散壞其心。

「眾生尋思所鑽搖,猛利貪欲隨觀妙;倍增染愛而流轉,便能自為堅固縛。」  今此頌中,云何尋思之所鑽搖?謂如有一,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不正作意,發生不善,依於耽嗜諸惡尋思。云何猛利貪欲?謂如有一,於昔餘生修習貪欲,亦多修習。由是因緣,令此生中,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雖正作意,而被貪欲散壞其心。

 

云何隨觀淨妙。謂如有一不善護身。不攝諸根。不住正念。遊行聚落。見甚少年可愛美色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淨妙相。由此因緣。身心燒惱。云何倍增染愛。謂由五種相貌。當知染愛增長。何等為五。謂如有一雖於下劣諸欲境界。尚生猛利諸貪欲纏。耽著不捨。何況上妙。

云何隨觀淨妙?謂如有一,不善護身,不攝諸根,不住正念,遊行聚落,見甚少年可愛美色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淨妙相。由此因緣,身心燒惱。云何倍增染愛?謂由五種相貌,當知染愛增長。何等為五?謂如有一,雖於下劣諸欲境界,尚生猛利諸貪欲纏,耽著不捨,何況上妙?

 

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積集珍財。不以正法。亦常攝受增上眾具。又於輕賤無所用物尚不欲捨。何況貴重。雖為追求少劣財物。尚行眾多身語意惡。何況多勝。又於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無趣向愛樂。何況廣大。又於涅槃尚不樂聞。何況欲得。

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積集珍財;不以正法,亦常攝受增上眾具。又於輕賤無所用物,尚不欲捨,何況貴重?雖為追求少劣財物,尚行眾多身語意惡,何況多勝?又於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無趣向愛樂,何況廣大。又於涅槃尚不樂聞,何況欲得?

 

云何堅固縛。謂由三種相知堅固縛。一堅牢故。二苦所觸故。三長時隨逐故。於現法中由惡行根貪瞋癡故。知縛堅牢。於當來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觸及長時隨逐。

云何堅固縛?謂由三種相,知堅固縛:一堅牢故、二苦所觸故、三長時隨逐故。於現法中,由惡行根貪瞋癡故,知縛堅牢;於當來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觸,及長時隨逐。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依二失壞因有二種失壞。何等名為二失壞因。謂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為二種失壞。謂方求失壞及受用失壞。云何不正思惟力。謂隨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別現前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於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云何因力。謂於可愛境界宿習欲貪云何方求失壞。謂如有一成就二種失壞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積集所有邪財。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依二失壞因,有二種失壞。何等名為二失壞因?謂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為二種失壞?謂方求失壞及受用失壞。云何不正思惟力?謂隨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別現前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於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云何因力?謂於可愛境界,宿習欲貪。云何方求失壞?謂如有一,成就二種失壞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積集所有邪財。

 

云何受用失壞。謂如有一於先所得順樂順苦順非苦樂諸境界中。或有於一生染生著。廣說乃至。不知出離而受用之。或有於一發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於一發生愚癡愚癡所蔽。彼由如是貪染所蔽。乃至愚癡之所蔽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為貪瞋癡三堅固縛之所纏縛。亦為那落迦傍生鬼等諸縛所縛。又有差別。謂愛結所繫。補特伽羅略有七種雜染。當知皆是貪愛所作。謂隨念雜染。不自在雜染。境界雜染。熱惱雜染。善趣相應雜染。惡趣相應雜染。諸見雜染。

云何受用失壞?謂如有一,於先所得順樂、順苦、順非苦樂諸境界中;或有於一,生染、生著,廣說乃至不知出離而受用之;或有於一,發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於一,發生愚癡,愚癡所蔽。彼由如是貪染所蔽,乃至愚癡之所蔽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為貪瞋癡三堅固縛之所纏縛,亦為那落迦、傍生、鬼等諸縛所縛。又有差別:謂愛結所繫補特伽羅,略有七種雜染,當知皆是貪愛所作。謂隨念雜染、不自在雜染、境界雜染、熱惱雜染、善趣相應雜染、惡趣相應雜染、諸見雜染。

 

云何隨念雜染。謂如有一不正隨念先所受用可愛境界。悕望追求令心散壞。云何不自在雜染。謂如有一宿世串習貪欲法故。今世貪欲為性猛利。雖復如理於可愛境隨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貪欲散壞其心。彼由貪欲極猛利故。心不自在。

云何隨念雜染?謂如有一,不正隨念先所受用可愛境界,悕望追求,令心散壞。云何不自在雜染?謂如有一,宿世串習貪欲法故,今世貪欲為性猛利。雖復如理於可愛境隨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貪欲散壞其心。彼由貪欲極猛利故,心不自在。

 

云何境界雜染。謂如有一遊城邑等。現前會遇容色端嚴可愛境界。由彼境界極端嚴故。隨美妙相心識纏綿。因此發生悕望追求種種貪愛。云何熱惱雜染。謂如有一由是三種能長貪愛諸雜染故。令已貪愛展轉增盛。追戀過去已受用境。悕求未來當受用境。耽著現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熱惱。

云何境界雜染?謂如有一,遊城邑等,現前會遇容色端嚴可愛境界。由彼境界極端嚴故,隨美妙相,心識纏綿,因此發生悕望追求種種貪愛。云何熱惱雜染?謂如有一,由是三種能長貪愛諸雜染故,令已貪愛展轉增盛,追戀過去已受用境,悕求未來當受用境,耽著現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熱惱。

 

云何善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於樂受耽著不捨。醉悶而住專行放逸。云何惡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那落迦等。於彼生已便為種種極重憂苦惡心憤心之所擾惱。

云何善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於樂受耽著不捨,醉悶而住,專行放逸。云何惡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那落迦等;於彼生已,便為種種極重憂苦,惡心、憤心之所擾惱。

 

云何諸見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會遇惡友說顛倒法為令雜染得解脫故。彼雖悕求雜染解脫。由遇如是倒說法故。不證解脫。於六十二諸見趣中。隨令一種邪見增長。於諸緣起法愚癡增上故。彼由如是見結所繫。於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脫。

云何諸見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會遇惡友,說顛倒法,為令雜染得解脫故。彼雖悕求雜染解脫,由遇如是倒說法故,不證解脫;於六十二諸見趣中,隨令一種邪見增長。於諸緣起法,愚癡增上故,彼由如是見結所繫,於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脫。

 

住法具尸羅  有慚言諦實 能保愛自身  亦令他所愛  今此頌中。云何住法。謂於如來所證善說正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樂修梵行。云何具尸羅。謂如是出家如是愛樂故。於戒無缺。乃至無雜相續而作相續而轉。於諸學處能受能學。

「住法具尸羅,有慚言諦實,能保愛自身,亦令他所愛。」  今此頌中,云何住法?謂於如來所證善說正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樂修梵行。云何具尸羅?謂如是出家如是愛樂故,於戒無缺,乃至無雜,相續而作,相續而轉,於諸學處能受、能學。

 

云何有慚謂慚於可慚。慚於能生惡不善法。謂能順惡戒穴戒因緣。即不正相。不正尋思。若諸煩惱。及隨煩惱。云何言諦實。謂發露諸惡不藏諸惡。若有所犯即於智者同梵行邊。如實自舉。如法對治。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四因所攝尸羅清淨。謂能正受故。受已不穴故。遠離穴因故。雖由無知放逸穴已。即便如法而對治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有慚?謂慚於可慚。慚於能生惡不善法,謂能順惡戒、冗戒因緣,即不正相、不正尋思,若諸煩惱及隨煩惱。云何言諦實?謂發露諸惡,不藏諸惡。若有所犯,即於智者、同梵行邊,如實自舉,如法對治。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四因所攝尸羅清淨。謂能正受故,受已不冗故,遠離冗因故,雖由無知放逸冗已,即便如法而對治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若見他惡業  能審諦思惟 自身終不為  由彼業能縛 今此頌中。云何見他惡業審諦思惟謂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成就如理諦觀法忍。見他現行惡行因故。便遭種種挫辱楚撻。又為王人執至王所。廣說如經。乃至斷命。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即於現法還受如是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若見他惡業,能審諦思惟;自身終不為,由彼業能縛。」 今此頌中,云何見他惡業,審諦思惟?謂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成就如理諦觀法忍。見他現行惡行因故,便遭種種挫辱楚撻,又為王人執至王所,廣說如經,乃至斷命。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即於現法還受如是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即彼又見屠羊雞豬廣說一切不律儀眾。不由如是作業伎能活命方術。而乘象馬車乘輦輿。又不因此能致廣大財寶庫藏令不散失。然為世間之所訶毀。凡在傭俗尚不以身暫相觸受。而遠避之。況餘賢哲。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見他人巨富饒大財寶。然由嬾惰多住縱逸。經過日夜淹積歲月。所有珍財僮僕基業及諸善法漸漸衰退。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屠羊、雞、豬,廣說一切不律儀眾。不由如是作業伎能活命方術,而乘象馬車乘輦輿。又不因此能致廣大財寶,庫藏令不散失,然為世間之所訶毀。凡在傭俗,尚不以身暫相觸受,而遠避之,況餘賢哲。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見他人巨富,饒大財寶,然由嬾惰多住縱逸,經過日夜,淹積歲月,所有珍財、僮僕、基業,及諸善法漸漸衰退。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種種有情身相差別。或有生盲生聾生啞。或瞎或跛或癬或癩。或復短壽或惡形色。或多疾病或貧賤家。或少支屬或弊惡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醜形類。餘即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先作種種惡不善業。今受如是苦惡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種種有情,身相差別。或有生盲、生聾、生啞,或瞎、或跛、或癬、或癩,或復短壽,或惡形色,或多疾病,或貧賤家,或少支屬,或弊惡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醜形類,餘即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先作種種惡不善業,今受如是苦惡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他人黠慧無有嬾惰具足翹勇。所謂能作營農商賈行船等業。及能正作言論事業。彼雖具足如是翹勇。所作事業數漸衰損終無成辦。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見二人出家趣於非家。同修梵行。一於衣服飲食等利有所匱乏。一則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他人黠慧,無有嬾惰,具足翹勇,所謂能作營農、商賈、行船等業,及能正作言論事業。彼雖具足如是翹勇,所作事業數漸衰損,終無成辦。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見二人出家,趣於非家,同修梵行。一於衣服飲食等利有所匱乏,一則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

 

即彼又見或有國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堅著不捨。但為一身一具骸骨。唯為現在少小安樂。身語意門現行無量廣大惡行。損壞多生多身安樂。當受多生多身大苦。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王或是王等。甚為愚弊。唯知保愛一生一身。不知保愛多生多身。唯愛現在少時小樂。不愛當來多時大樂。亦非不愛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即彼又見或有國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堅著不捨。但為一身一具骸骨,唯為現在少小安樂,身語意門現行無量廣大惡行,損壞多生多身安樂,當受多生多身大苦。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王、或是王等,甚為愚弊,唯知保愛一生一身,不知保愛多生多身;唯愛現在少時小樂,不愛當來多時大樂,亦非不受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不應犯。

 

復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獲得天眼。用此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如經廣說。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令受後法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見他所作諸惡業已。由四種行諦善思惟諦善觀察。

復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獲得天眼。用此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如經廣說,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令受後法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見他所作諸惡業已,由四種行,諦善思惟,諦善觀察。

 

何等為四。一者觀察或因違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於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即現法受非愛果報。二者觀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別。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惡不善業故。現法中各受如是非愛果報。三者觀察或有國王或與王等。因現法中行諸惡業。比知當來定受種種非愛果報。四者觀察諸有情類死時生時。因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後法中受非愛果報。彼由如是如實知故。終不自作。

何等為四?一者觀察或因違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於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即現法受非愛果報。二者觀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別,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惡不善業故,現法中各受如是非愛果報。三者觀察或有國王、或與王等,因現法中行諸惡業,比知當來定受種種非愛果報。四者觀察諸有情類死時、生時,因現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後法中受非愛果報。彼由如是如實知故,終不自作。

 

云何業縛。謂樂諸業故。由業重故。於業果報不自在故。樂諸業者。謂如有一串習惡故。愛樂諸惡。由此因緣。於諸善法心不能入。是初業縛。由業重者。謂如有一於無間業。或有具造或不具造。由此因緣。雖有欣樂於佛所證善說正法毘柰耶中。暫時出家。尚不能得。況當能獲沙門果證。如是名為第二業縛。

云何業縛?謂樂諸業故,由業重故,於業果報不自在故。樂諸業者:謂如有一,串習惡故,愛樂諸惡。由此因緣,於諸善法心不能入,是初業縛。由業重者:謂如有一,於無間業,或有具造、或不具造。由此因緣,雖有欣樂於佛所證善說正法毘柰耶中,暫時出家尚不能得,況當能獲沙門果證。如是名為第二業縛。

 

於業果報不自在者。謂如有一由身語意惡行因緣。生諸惡趣。生彼處已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長夜受苦。或生邊地。於彼絕無四賢善眾。所謂苾芻廣說乃至鄔波斯迦。如是名為第三業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示依諸有情業業果報。如理思惟。及顯如理思惟為先法隨法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業果報不自在者:謂如有一,由身語意惡行因緣,生諸惡趣。生彼處已,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長夜受苦;或生邊地,於彼絕無四賢善眾,所謂苾芻,廣說乃至鄔波斯迦。如是名為第三業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示,依諸有情惡業果報,如理思惟;及顯如理思惟為先,法隨法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