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2)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嬾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嬾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捨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捨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

 

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淨而轉。

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淨而轉。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嬾惰故。棄捨加行過失。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嬾惰故,棄捨加行過失。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縵緩故。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縵緩故。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

 

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

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

 

又即於彼見勝功德。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沈沒。又彼無能陵篾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又彼如是心無沈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舉捨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

又即於彼,見勝功德。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沈沒。又彼無能陵篾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又彼如是心無沈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舉、捨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

 

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慇懃請問。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又證得法毘缽舍那。如是觀察熾然明淨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又此三摩地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慇懃請問。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又證得法毘缽舍那,如是觀察,熾然明淨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又此三摩地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雖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其心猶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未名圓滿清淨鮮白。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察。謂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羅。又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若有為斷一切苦惱受此三處。應正觀察眾苦隨逐。

復次,雖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其心猶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未名圓滿清淨鮮白。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察。謂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羅;又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若有為斷一切苦惱,受此三處,應正觀察眾苦隨逐。

 

由剃除鬚髮故。捨俗形好故。著壞色衣故。應自觀察形色異人。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於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審正觀察遊行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畜積諸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由此五相。當知是名初處觀察。

由剃除鬚髮故,捨俗形好故,著壞色衣故,應自觀察形色異人,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於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審正觀察,遊行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畜積諸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由此五相,當知是名初處觀察。

 

又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尸羅。略捨二事之所顯現。一者棄捨父母妻子。奴婢僕使。朋友眷屬。財穀珍寶等所顯。二者棄捨歌舞倡伎。笑戲歡娛。遊從掉逸。親愛聚會。種種世事之所顯現。又彼安住尸羅律儀。不由犯戒私自懇責。亦不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擯。有犯尸羅而不輕舉。若於尸羅有所缺犯。由此因緣。便自懇責。若同梵行以法呵擯。即便如法而自悔除。於能舉罪同梵行者。心無恚恨無損無惱而自修治。由此五相。是名於第二處觀察。

又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尸羅,略捨二事之所顯現。一者棄捨父母、妻子、奴婢、僕使、朋友、眷屬、財穀、珍寶等所顯。二者棄捨歌舞、倡伎、笑戲歡娛、遊從掉逸、親愛聚會,種種世事之所顯現。又彼安住尸羅律儀,不由犯戒私自懇責;亦不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擯;有犯尸羅,而不輕舉。若於尸羅有所缺犯,由此因緣,便自懇責;若同梵行以法呵擯,即便如法而自悔除。於能舉罪同梵行者,心無恚恨,無損無惱而自修治。由此五相,是名於第二處觀察。

 

如是尸羅善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謂時時間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乃應受他信施。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作意。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習。又於生死見大過失。又於涅槃見勝功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

如是尸羅善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謂時時間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乃應受他信施。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作意。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習。又於生死,見大過失。又於涅槃,見勝功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謂於四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逐。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逐。一切所愛離別法故。為愛壞苦之所隨逐。自業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隨逐。彼為如是四苦隨逐。應以七相審正觀察。由此七相是名第四處觀察。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謂於四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逐。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逐。一切所愛離別法故,為愛壞苦之所隨逐。自業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隨逐。彼為如是四苦隨逐,應以七相審正觀察。由此七相(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名第四處觀察。

 

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

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

 

彼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餘不信婆羅門等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

彼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餘不信婆羅門等,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

 

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所證。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喜足。如於衣服。於餘飲食臥具等喜足。當知亦爾。

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所證。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喜足。如於衣服,於餘飲食、臥具等喜足,當知亦爾。

 

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廣義。當知唯有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廣義,當知唯有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先所說得三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此清淨唯在正法非諸外道。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又先所說得三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此清淨,唯在正法,非諸外道。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間一切種清淨。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於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於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惡。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間一切種清淨;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於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於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惡。

 

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此中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往有怖處雜染相應。

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此中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往有怖處,雜染相應。

 

彼觀己身闕沙門果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心生厭患。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彼觀己身,闕沙門果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心生厭患。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