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3)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資糧已具者。廣說資糧如前應知。略有四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三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先世資糧者。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就。現法資糧者。謂於今世有善法欲諸根成熟。具戒律儀及根律儀。如前廣說。

資糧已具者:廣說資糧,如前應知。略有四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三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先世資糧者: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就。現法資糧者:謂於今世有善法欲諸根成熟,具戒律儀及根律儀,如前廣說。

 

多清淨信者。謂於大師所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如於大師。於法於學亦復如是。其餘廣說如前應知。成就聰慧者。謂由此故於法於義速能領受經久遠時。於法於義能無忘失。於法於義速能通達。具諸福德者。謂由此故形色端嚴眾所樂見。發清淨信無病長壽。言辭敦肅具大宗葉。眾所知識成就大福。多獲衣等諸資生具。為諸國王及大臣等。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具諸功德者。謂本性成就。極少欲等種種功德。如前所說沙門莊嚴應知其相。如是等類應知是名諸薄塵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

多清淨信者:謂於大師所,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如於大師,於法、於學亦復如是,其餘廣說如前應知。成就聰慧者:謂由此故,於法於義速能領;受經久遠時,於法於義能無忘失,於法於義速能通達。具諸福德者:謂由此故,形色端嚴,眾所樂見,發清淨信,無病長壽,言辭敦肅,具大宗葉,眾所知識成就大福。多獲衣等諸資生具,為諸國王及大臣等,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具諸功德者:謂本性成就極少欲等種種功德,如前所說沙門莊嚴,應知其相。如是等類,應知是名諸薄塵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

 

云何補特伽羅異門。謂有六種。何等為六。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云何補特伽羅異門?謂有六種。何等為六?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毘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煖。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毘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煖,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

 

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一種姓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種姓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辨。是謂婆羅門。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一種姓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種姓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辨,是謂婆羅門。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一乞[-]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第五精勤復有三種。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洛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一乞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第五精勤,復有三種。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洛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補特伽羅。略有八種建立因緣。略有四種。云何八種補特伽羅。一有堪能者。二無堪能者。三善知方便者。四不善知方便者。五有無間修者。六無無間修者。七已串修習者。八未串修習者。云何四種補特伽羅建立因緣。謂由四種差別因緣。建立八種補特伽羅。一由根差別故。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二由瑜伽差別故。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三由加行差別故。有有無間慇重修及無無間慇重修。四由時差別故。有已長時修道及未長時修道。

補特伽羅,略有八種。建立因緣,略有四種。云何八種補特伽羅?一有堪能者、二無堪能者、三善知方便者、四不善知方便者、五有無間修者、六無無間修者、七已串修習者、八未串修習者。云何四種補特伽羅建立因緣?謂由四種差別因緣,建立八種補特伽羅。一由根差別故,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二由瑜伽差別故,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三由加行差別故,有有無間慇重修及無無間慇重修;四由時差別故,有已長時修道及未長時修道。

 

云何如是四種差別能為前八補特伽羅建立因緣。謂根已成就即有堪能者。根未成就即無堪能者。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不善知瑜伽即不善知方便者。有無間慇重修即有無間修者。此亦名為有常委修。無無間慇重修即無無間修者。此亦名為無常委修。已長時修道即已串修習者。未長時修道即未串修習者。如是名為由根差別。瑜伽差別。加行差別及時差別。建立八種補特伽羅。

云何如是四種差別,能為前八補特伽羅建立因緣?謂根已成,即有堪能者;根未成,即無堪能者。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不善知瑜伽,即不善知方便者。有無間慇重修,即有無間修者,此亦名為有常委修;無無間慇重修,即無無間修者,此亦名為無常委修。已長時修道,即已串修習者;未長時修道,即未串修習者。如是名為由根差別、瑜伽差別、加行差、及時差別,建立八種補特伽羅。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未成就。彼於所有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如理如法如其善巧皆不能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雖成熟。而未善知善巧方便。於諸所有亦不能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無無間修。即不能得速疾通慧。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有無間修未串修習。即於所有自所作事未得成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就。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彼於所有皆能成辨。亦能獲得速疾通慧。於其所有自所作事已得成辨。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未成就,彼於所有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如理如法,如其善巧,皆不能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雖成熟,而未善知善巧方便,於諸所有亦不能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無無間修,即不能得速疾通慧。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有無間修,未串修習,即於所有自所作事,未得成辨。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就,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彼於所有皆能成辨,亦能獲得速疾通慧,於其所有自所作事已得成辨。

 

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善遍知當正遠離。云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蘊魔者。謂五取蘊。煩惱魔者。謂三界中一切煩惱。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殀喪殞歿。天魔者。謂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善遍知,當正遠離。云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蘊魔者:謂五取蘊。煩惱魔者:謂三界中一切煩惱。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殀喪殞歿。天魔者:謂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殀喪殞歿。諸有情類命根盡滅殀喪殞歿。是死自性。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

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殀喪殞歿。諸有情類,命根盡滅,殀喪殞歿,是死自性。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

 

又魔於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或魔於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罥。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又魔於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或魔於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罥,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云何魔事。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密護根門。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於食知量。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於睡眠樂於偃臥樂於脅臥樂。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云何魔事?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密護根門,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於食知量,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於睡眠樂、於偃臥樂、於脅臥樂,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若正安住正知而住。於往來等諸事業時。若見幼少盛年美色諸母邑等。由不如理執取相好心樂趣入。或見世間諸妙好事心樂趣入。或於多事多所作中心樂趣入。或見在家及出家眾歡娛雜處。或見惡友共相雜住。便生隨喜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於佛法僧苦集滅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若正安住正知而住,於往來等諸事業時,若見幼少盛年美色諸母邑等,由不如理執取相好,心樂趣入;或見世間諸妙好事,心樂趣入;或於多事多所作中,心樂趣入;或見在家及出家眾,歡娛雜處;或見惡友共相雜住,便生隨喜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於佛、法、僧、苦、集、滅、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住阿練若樹下塚間空閑靜室。若見廣大可怖畏事驚恐毛豎。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一切皆是魔事。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於慳吝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惱及矯詐等。沙門莊嚴所對治法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類無量無邊諸魔事業。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隨其所應當正了知。

住阿練若、樹下、塚間、空閑靜室,若見廣大可怖畏事,驚恐毛豎;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一切皆是魔事。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於慳吝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惱及矯詐等,沙門莊嚴所對治法,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類,無量無邊,諸魔事業,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隨其所應,當正了知。

 

由三因緣正修行者。精勤發趣空無有果。何等為三。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若有諸根猶未積集。雖復獲得隨順教授強盛等持。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其等持力亦復強盛。而不獲得隨順教授。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亦復獲得隨順教授。而等持力若不強盛。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已得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強盛。精勤發趣決定有果。如是名為由三因緣空無有果。由三因緣決定有果。

由三因緣,正修行者,精勤發趣,空無有果。何等為三?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若有諸根猶未積集,雖復獲得隨順教授強盛等持,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其等持力亦復強盛,而不獲得隨順教授,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亦復獲得隨順教授,而等持力若不強盛,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已得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強盛,精勤發趣,決定有果。如是名為由三因緣,空無有果;由三因緣,決定有果。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