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2)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癡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癡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癡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癡纏為可癡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癡法。諸根闇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慢緩語業慢緩。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嬾墮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頑騃瘖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緣所牽纏他所引奪他所策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癡行者相。

問:癡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癡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癡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癡纏,為可癡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癡法;諸根闇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慢緩,語業慢緩;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嬾墮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頑騃瘖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緣所牽纏,他所引奪,他所策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癡行者相。

 

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慢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慢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慢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慢纏故為可慢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慢法。諸根掉動諸根高舉。諸根散亂勤樂嚴身。言語高大不樂謙下。於其父母眷屬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傲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自高自舉陵蔑他人。樂著利養樂著恭敬。樂著世間稱譽聲頌。所為輕舉喜作嘲調。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廣大勝解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多恨。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

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慢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慢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慢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慢纏故,為可慢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慢法;諸根掉動,諸根高舉,諸根散亂,勤樂嚴身;言語高大,不樂謙下;於其父母眷屬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傲,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自高自舉,陵蔑他人;樂著利養,樂著恭敬,樂著世間稱譽聲頌;所為輕舉,喜作嘲調,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廣大勝解,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多恨。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

 

問尋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尋思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此尋思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纏故為可尋思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可尋思法。諸根不住諸根飄舉。諸根掉動諸根散亂。身業誤失語業誤失。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喜為戲論樂著戲論。多惑多疑多懷樂欲。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不堅事業不定。多懷恐慮念多忘失。不樂遠離多樂散動。於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惰起發圓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

問:尋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尋思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此尋思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纏故,為可尋思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可尋思法;諸根不住,諸根飄舉,諸根掉動,諸根散亂;身業誤失,語業誤失,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喜為戲論,樂著戲論,多惑多疑,多懷樂欲;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不堅,事業不定;多懷恐慮,念多忘失,不樂遠離,多樂散動;於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惰,起發圓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

 

如是名為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姓。或獨覺種姓。或大乘種姓。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或大乘種姓。

如是名為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姓、或獨覺種姓、或大乘種姓。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或大乘種姓。

 

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姓。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若聲聞種姓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姓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獨覺乘種姓。大乘種姓補特伽羅應知亦爾。此中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可移轉種姓捨離種姓。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願。聲聞種姓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姓、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若聲聞種姓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姓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獨覺乘種姓、大乘種姓補特伽羅,應知亦爾。此中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可移轉種姓,捨離種姓。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願,聲聞種姓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如所舉如所開示補特伽羅。依四行跡而得出離。何等為四。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通。或有行跡是苦速通。或有行跡是樂遲通。或有行跡是樂速通。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速通。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速通。如是名為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如所舉,如所開示補特伽羅,依四行跡而得出離。何等為四?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通、或有行跡是苦速通、或有行跡是樂遲通、或有行跡是樂速通。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速通。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速通。如是名為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住四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若於向道轉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若得沙門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住四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若於向道轉,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若得沙門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補特伽羅。若隨補特伽羅信勤修正行。名隨信行補特伽羅。若於諸法不待他緣。隨毘柰耶勤修正行。名隨法行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補特伽羅。若隨補特伽羅信,勤修正行,名隨信行補特伽羅。若於諸法不待他緣,隨毘柰耶勤修正行,名隨法行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身證補特伽羅。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而未獲得諸漏永盡。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於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已能順逆入出自在。如是名為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身證補特伽羅,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而未獲得諸漏永盡。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於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已能順逆入出自在。如是名為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及以上流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脫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定無退失。如是名為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及以上流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脫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定無退失。如是名為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由此所舉及所開示差別道理。如其次第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由此所舉及所開示差別道理,如其次第,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等引)地,毘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即尋思行)、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毘缽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麤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毘缽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麤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又此所緣遍毘缽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缽舍那品。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若說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又此所緣,遍毘缽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缽舍那品。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若說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為何於緣安住其心。云何於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住。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為何於緣安住其心?云何於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住?」

 

佛告長老頡隸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如是義。汝今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宣說開示。頡隸伐多。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捨靜慮。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佛告長老頡隸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如是義。汝今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宣說開示。頡隸伐多!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捨靜慮。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尋思行)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