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2)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謂略說有六種別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

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藤蘿)纏繞林樹?謂略說有六種別欲(事欲分三,煩惱欲為一,妄分別貪分二)。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

 

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豎。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豎。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怖。當知恚品。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怖,當知恚品。

 

應作婆羅門  謂斷無縱逸 求棄捨諸欲  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  非真婆羅門 當知婆羅門  於所作已辦 諸身分劬勞  未極底未度 已得度住陸  無勤到彼岸 天汝今當知  此喻真梵志 謂永盡諸漏  得常委靜慮 彼永斷一切  愁憂及熾燃 恒住於正念  亦常心解脫 

「應作婆羅門,謂斷無縱逸,求棄捨諸欲,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羅門,當知婆羅門,於所作已辦。諸身分劬勞,未極底未度,已得度住陸,無勤到彼岸。天汝今當知,此喻真梵志,謂永盡諸漏,得常委靜慮。彼永斷一切,愁憂及熾燃,恒住於正念,亦常心解脫。」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於世俗諸婆羅門為世尊說。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為真實梵志。計梵世間為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於色常勤精進。心無懈倦。恒樂遠離寂靜閑居。減省睡眠修習靜定。為斷事欲及煩惱欲。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為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於世俗諸婆羅門,為世尊說。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為真實梵志。計梵世間為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於色,常勤精進,心無懈倦。恒樂遠離,寂靜閑居,減省睡眠,修習靜定,為斷事欲及煩惱欲。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為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

 

又顯如來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若婆羅門作所作已數復應作。更有勝上所應作事。當知此非真婆羅門。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知此是真婆羅門。由此顯示學與無學皆婆羅門。

又顯如來,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若婆羅門作所作已,數復應作,更有勝上所應作事,當知此非真婆羅門。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知此是真婆羅門。由此顯示學與無學,皆婆羅門。

 

學有二種。謂於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於二種法猶未具足。一未得內心勝奢摩他。二雖已得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未善清淨。由闕內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聖道浮囊。為證內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精進。

學有二種:謂於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於二種法,猶未具足。一未得內心勝奢摩他,二雖已得,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未善清淨。由闕內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聖道浮囊,為證內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精進。

 

又復為令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善清淨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彼於如是勤精進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彼岸。已離欲者。證得內心勝奢摩他。亦得善淨毘缽舍那。唯為進斷上分諸結。發勤精進非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

又復為令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善清淨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彼於如是勤精進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彼岸。已離欲者,證得內心勝奢摩他,亦得善淨毘缽舍那。唯為進斷上分諸結,發勤精進,非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

 

此則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有學。一是無學。若已究竟到於彼岸諸婆羅門。名永盡漏。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者。名得常委。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靜慮。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故。已斷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燃。永盡漏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四種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彼非作已數數更作。亦無增勝所應作事。是故說彼名第一義真婆羅門。

此則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有學、一是無學。若已究竟到於彼岸諸婆羅門,名永盡漏。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者,名得常委。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靜慮。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故,已斷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燃。永盡漏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四種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彼非作已,數數更作,亦無增勝所應作事,是故說彼,名第一義真婆羅門。

 

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無攀無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苾芻汝今。猶如何等。無攀無住。已度暴流。 如如我劬勞  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  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  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捨劬勞  如是如是無減劣 如是廣說鮮白品  此中祇焰頌應知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如前已說。

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無攀無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苾芻!汝今猶如何等無攀無住已度暴流?」 「如如我劬勞,如是如是劣;如如我劣已,如是如是住;如如我住已,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捨劬勞,如是如是無減劣,如是廣說鮮白品,此中祇焰頌應知。」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如前已說。

 

世尊依昔示現修習菩薩行時所有最極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又依示現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斷遍知故。說如是言。天汝當知我昔如如虛設劬勞。如是如是我便減劣。如如減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與此相違。應知白品。

世尊依昔,示現修習菩薩行時,所有最極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又依示現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斷遍知故,說如是言:天!汝當知我昔如如虛說劬勞,如是如是我便減劣;如如減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與此相違,應知白品。

 

此中顯示修苦行時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名曰劬勞。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為減劣。既知退失諸善法已息邪方便。說名止住。捨諸苦行更求餘師。遂於嗢達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處。隨順觀察故名漂溺。復於後時坐菩提座。棄捨一切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所有善法遂得增長。如如善法既增長已。如是如是於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於所修斷展轉尋求勝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餘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

此中顯示修苦行時,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名曰劬勞。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為減劣。既知退失諸善法已,息邪方便,說名止住。捨諸苦行,更求餘師,遂於嗢達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處,隨順觀察,故名漂溺。復於後時坐菩提座,棄捨一切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所有善法遂得增長。如如善法既增長已,如是如是於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於所修斷,展轉尋求勝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餘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

 

此中四義捨劬勞等四句經文如其次第配釋應知云何復依涅槃無依無住以顯差別。謂不能度諸煩惱纏隨眠暴流。略由四因。何等為四。謂最初有依耽嗜尋。依耽嗜尋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為依止故。住異生分。住異生分為依止故。順生死流貪愛勢力。令於五趣生死河中順流漂溺。與此相違四種因故。能度暴流。如應當知。

此中四義,捨劬勞等四句經文,如其次第配釋應知。云何復依涅槃無攀無住以顯差別?謂不能度諸煩惱纏、隨眠暴流,略由四因。何等為四?謂最初有依耽嗜尋。依耽嗜尋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為依止故,住異生分。住異生分為依止故,順生死流貪愛勢力,令於五趣生死河中,順流漂溺。與此相違四種因故,能度暴流,如應當知。

 

云何復依想受滅定以顯差別。謂如有一先已證得想受滅定復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諸想受滅。由此因緣。退失滅定。由退失故。還復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與此相違。應知白品四句差別。

云何復依想受滅定以顯差別?謂如有一,先已證得想受滅定,復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諸想受滅。由此因緣,退失滅定。由退失故,還復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與此相違,應知白品四句差別。

 

獨臻阿練若  靜慮棄珍財 為別有方求  為窺窬封邑 何不與人交  而絕無徒侶 得義心寂靜  摧妙色魔軍 我獨處思惟  受最勝安樂 故不與人交  而絕無徒侶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言得義者。略有二種。一者證得沙門果義。二者證得聖神通義。由初得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義證八解脫寂靜思惟現法樂住。

「獨臻阿練若,靜慮棄珍財,為別有方求?為窺窬封邑?何不與人交,而絕無徒侶。」 「得義心寂靜,摧妙色魔軍,我獨處思惟,受最勝安樂,故不與人交,而絕無徒侶。」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言得義者,略有二種:一者證得沙門果義、二者證得聖神通義。由初得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義,證八解脫,寂靜思惟,現法樂住。

 

又初得義降伏可愛妙色魔軍第二得義獨處思惟受勝安樂。此中意辯聖神通義所以何。謂如有一為欲成辦聖神通義為令解脫清淨圓滿依十遍處方便修行。由此因緣。令遍處定清淨圓滿。亦令解脫轉得清淨圓滿鮮白。亦能成辦聖神通義。彼既了知此成辦已。便自通達我義已辦。沙門果義亦得成就。是真沙門。

又初得義,降伏可愛妙色魔軍;第二得義,獨處思惟受勝安樂。此中意辯聖神通義。所以何?謂如有一,為欲成辦聖神通義,為令解脫清淨圓滿,依十遍處方便修行。由此因緣,令遍處定清淨圓滿,亦令解脫轉得清淨圓滿鮮白,亦能成辦聖神通義。彼既了知此成辦已,便自通達我義已辦,沙門果義亦得成就,是真沙門。

 

於求財者深修厭毀。於諸城邑交遊等處。了知其初。了知過患。了知出離。亦能了知趣出離行。生彼因緣說名為初。無常眾苦變壞法性。是名過患。欲貪調伏斷除超越。名為出離。聖八支道名趣出離行。若有於彼不見其初。乃至不見趣出離行。由是因緣。於具珍財有情等處。不能厭毀。城邑交遊周旋不絕。而謂彼為心得寂靜。於出居家證八解脫靜慮定者內心寂靜。反生誹謗。由是彼於內心寂靜。則不堪能善見善知善鑒善達。若第一義內心寂靜與此相違。則能善見乃至善達。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示諸受欲者樂雜住者。非第一義內心寂靜若有證得八解脫定。離諸愛味。名第一義內心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求財者,深修厭毀;於諸城邑、交遊等處,了知其初,了知過患,了知出離,亦能了知趣出離行。生彼因緣,說名為初。無常眾苦,變壞法性,是名過患。欲貪調伏,斷除超越,名為出離。聖八支道,名趣出離行。若有於彼,不見其初,乃至不見趣出離行;由是因緣,於具珍財有情等處,不能厭毀;城邑交遊,周旋不絕,而謂彼為心得寂靜,於出居家證八解脫靜慮定者內心寂靜,反生誹謗。由是彼於內心寂靜,則不堪能善見、善知、善鑒、善達。若第一義內心寂靜與此相違,則能善見乃至善達。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示,諸受欲者、樂雜住者,非第一義內心寂靜。若有證得八解脫定,離諸愛味,名第一義內心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由生滅故 彼寂為樂  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

「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 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

 

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

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

 

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

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

 

又略顯示所遍知法及與遍知。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所有清淨。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起滅。又略顯示苦諦滅諦。又略顯示空與無願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所。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

又略顯示,所遍知法及與遍知。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所有清淨。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起滅。又略顯示,苦諦、滅諦。又略顯示,空與無願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所。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