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2)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妙五欲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從施主邊以言求索故。名應說。又諸君主於妙五欲從僕使等。以言呼召而受用之。由是因緣亦名應說。又諸受欲者。於妙五欲不能自然善知過患。惟除諸佛及佛弟子。為其宣說彼過患已乃能了知。由是因緣亦名應說。

又妙五欲,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從施主邊以言求索故,名應說。又諸君主於妙五欲,從僕使等,以言呼召而受用之;由是因緣,亦名應說。又諸受欲者,於妙五欲不能自然善知過患,惟除諸佛及佛弟子,為其宣說彼過患已,乃能了知;由是因緣,亦名應說。

 

諸受欲者。於諸欲中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亦取隨好即於彼欲便生愛染。受用耽嗜。乃至堅著。又於諸欲不如實知有眾過患。所謂諸欲無常虛偽。空無有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甚少愛味多諸過患。亦不如實了知如是少味多患。諸欲出離。所謂於彼欲貪調伏。乃至超越。是其出離。

諸受欲者,於諸欲中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亦取隨好,即於彼欲便生愛染,受用耽嗜,乃至堅著。又於諸欲,不如實知有眾過患,所謂諸欲無常、虛偽、空無有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甚少愛味,多諸過患。亦不如實了知,如是少味多患諸欲出離;所謂於彼欲貪調伏,乃至超越,是其出離。

 

彼既如是不見過患。不知出離而受諸欲。由是因緣。便於欲界生為根本所有諸行。深起樂著。又復造作生為根本所有業已。受欲界生。生已死滅。生已殞歿。如是故言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若遇善士得聞正法。如理作意。則於諸欲如實了知過患出離。所謂諸欲無常虛偽。廣說乃至。欲貪超越。

彼既如是不見過患,不知出離,而受諸欲。由是因緣,便於欲界生為根本所有諸行,深起樂著。又復造作生為根本所有業已,受欲界生;生已死滅,生已殞歿。如是故言: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若遇善士,得聞正法,如理作意,則於諸欲如實了知過患出離。所謂諸欲無常、虛偽,廣說乃至欲貪超越。

 

彼於如來所證正法毘奈耶中。得清淨信。便於諸欲深見過患轉復增勝。遂能捨離若少若多財寶。庫藏。眷屬遊從。以正信心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所謂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滅。如是出家。無所願求。修行梵行。謂我由此持戒精進修梵行故。當得生天或異天處。彼無如是邪祈願故。於己不見不恐不慮他所譏論。謂他不應如是譏論。怨尤呵責告言。賢首汝今何為成就盛年捨現妙欲。不隨親戚之所願樂。而更悕求待時諸欲誓修梵行耶。

彼於如來所證正法毘奈耶中,得清淨信,便於諸欲深見過患轉復增勝;遂能捨離若少若多財寶、庫藏、眷屬、遊從,以正信心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所謂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滅。如是出家,無所願求修行梵行謂:我由此持戒精進修梵行故,當得生天,或異天處。彼無如是邪祈願故,於己不見、不恐、不慮他所譏論謂:「他不應如是譏論、怨尤、呵責告言:『賢首!汝今何為成就盛年,捨現妙欲,不隨親戚之所願樂,而更悕求待時諸欲,誓修梵行耶?』」

 

如是故言若了知應說於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此即成就清淨尸羅及清淨見。何以故。由見顛倒發起於慢慢所持故與餘沙門婆羅門等共興諍論。由此因緣。說如是見為諍根本。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依等勝劣諍根本見心現高舉。由此因緣。遂與餘沙門婆羅門等遞相諍論。依止我勝我等我劣三種慢類。立己為勝或等或劣。

如是故言:若了知應說,於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此即成就清淨尸羅及清淨見。何以故?由見顛倒發起於慢,慢所持故,與餘沙門、婆羅門等,共興諍論。由此因緣,說如是見為諍根本。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依等勝劣諍根本見,心現高舉;由此因緣,遂與餘沙門、婆羅門等,遞相諍論。依止我勝、我等、我劣三種慢類,立己為勝、或等、或劣。

 

若聖弟子。非我我所我慢所動。乃至亦非我當非有想非無想所動。了知諸行皆眾緣生。於諸行中惟見法性。尚不以己校量於他為勝等劣。況起見慢而興諍論。彼聖弟子。雖於他所顯揚自宗摧伏他論。然於諸法惟為法性緣於慈悲。謂當云何。若有於我所說妙義一句領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長夜獲得大義利益安樂。亦令如來正法久住。不依見慢及為利養恭敬因緣而興諍論。

若聖弟子,非我、我所、我慢所動,乃至亦非我當非有想、非無想所動;了知諸行皆眾緣生,於諸行中惟見法性。尚不以己校量於他為勝、等、劣,況起見慢而興諍論。彼聖弟子,雖於他所,顯揚自宗摧伏他論;然於諸法,惟為法性,緣於慈悲。謂當云何:若有於我所說妙義一句領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長夜獲得大義利益安樂,亦令如來正法久住。不依見慢,及為利養恭敬因緣,而興諍論。

 

如是不為悕求現法諸妙欲故誓修梵行。彼由如是修梵行故。遠離邪願及諸邪見。棄捨貪求利養恭敬。於一切種皆得清淨。暉光熾然無不普燭。諸天世人惟當讚美。不應譏論。又能超度生老病死。如是故言若計勝等劣彼遂興諍論。於三種無動等勝劣皆無。

如是不為悕求現法諸妙欲故,誓修梵行。彼由如是修梵行故,遠離邪願及諸邪見,棄捨貪求利養恭敬,於一切種皆得清淨,暉光熾然,無不普燭。諸天世人,惟當讚美,不應譏論。又能超度生老病死。如是故言:若計勝、等、劣,彼遂興諍論;於三種無動,等、勝、劣皆無。

 

言名色者。謂五取蘊。若有於彼觀見為苦。當諦現觀。於五取蘊盡見苦時。於五取蘊所有貪愛由意樂故。皆說為斷。非隨眠故。彼若即如己所得道轉更修習。於其我慢無餘斷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由已證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便於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名煙寂靜。無有燒惱亦無悕望。

言名色者,是謂五取蘊。若有於彼觀見為苦,當諦現觀於五取蘊盡見苦時,於五取蘊所有貪愛,由意樂故,皆說為斷,非隨眠故。彼若即如己所得道,轉更修習,於其我慢無餘斷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由已證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便於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名煙寂靜。無有燒惱,亦無悕望。

 

云何名為煙寂靜耶。煙名為愛。何以故。如世間煙是火前相。能損眼根便為擾亂令不安住。愛亦如是是貪瞋癡火之前相。能損慧眼亂心相續。謂能引發無義尋思。彼於此愛已斷已知。乃至令其於當來世成不生法。名煙寂靜。彼既如是煙靜離著。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所求無染。

云何名為煙寂靜耶?煙名為愛。何以故?如世間煙是火前相,能損眼根,便為擾亂,令不安住。愛亦如是,是貪瞋癡火之前相,能損慧眼,亂心相續,謂能引發無義尋思。彼於此愛,已斷、已知,乃至令其於當來世,成不生法,名煙寂靜。彼既如是煙靜離著,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所求無染。

 

云何無惱。謂彼如是現追求時。若他自施或勸餘施。施時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麤。多而非少。速而非緩。然不愛味。於所得物無染受用。不生耽吝乃至堅著。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餘施。設有所施。現不殷重不現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緣不生恚惱。又於受用所得物時。不慼不念。無損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為瞋惱所惱。

云何無惱?謂彼如是現追求時,若他自施,或勸餘施,施時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麤,多而非少,速而非緩,然不愛味。於所得物,無染受用,不生耽吝,乃至堅著。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餘施,設有所施現不殷重,不現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緣不生恚惱。又於受用所得物時,不慼不念,無損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為瞋惱所惱。

 

又於所得若精若麤。於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遠離愚癡。如是不為癡惱所惱。云何無悕。悕名悕望。繫心有在。彼不擎鼻內懷貪願往趣居家。謂剎帝利大宗葉家。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大宗葉家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噉食。乃至。財寶。衣服。餚膳。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與受用。於此財物都無悕望。

又於所得若精、若麤,於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遠離愚癡,如是不為癡惱所惱。云何無悕?悕名悕望,繫心有在。彼不擎鼻內懷貪願,往趣居家。謂剎帝利大宗葉家、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大宗葉家,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噉食,乃至財寶、衣服、餚膳、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與受用,於此財物都無悕望。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於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廣說。所謂發風。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於此壽命亦無悕望。如是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悕望故。於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見。於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又於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又於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悕不見此彼天人世。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於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廣說。所謂發風(指四大有病),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於此壽命,亦無悕望。如是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悕望故,於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見。於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又於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餘,都不可見。又於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悕,不見此彼天人世。

 

復次初頌顯示待時諸欲。於欲邪行。及邪行果。第二頌中。顯示捨欲應正道理。淨修梵行仍被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如第二頌第三亦爾。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所證法永離熾燃。乃至智者內自所證。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由彼諸欲非纔須時即便稱遂。要以言說為先。然後追求受用。又顯於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於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

復次,初頌顯示待時諸欲,於欲邪行及邪行果。第二頌中,顯示捨欲應正道理,淨修梵行仍被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如第二頌,第三亦爾。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所證法,永離熾燃,乃至智者內自所證。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由彼諸欲,非纔須時,即便稱遂;要以言說為先,然後追求受用。又顯於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於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

 

第二頌中。顯於諸欲能了知故。離邪願故。修梵行故。離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遠離耽著利養恭敬故棄捨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又顯諸欲是待時性。所以者何。若於先世不作福者。今雖用功。於所樂欲不能果遂。或惟今世造作福者。即於此時其所樂欲亦不諧偶。由此因緣後方成辦。所以諸欲名曰待時。

第二頌中,顯於諸欲能了知故,離邪願故,修梵行故,離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遠離耽著利養恭敬故,棄捨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又顯諸欲是待時性。所以者何?若於先世不作福者,今雖用功,於所樂欲不能果遂。或惟今世造作福者,即於此時,其所樂欲亦不諧偶。由此因緣,後方成辦,所以諸欲,名曰待時。

 

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所證法。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燃乃至智者自內所證。彼得如是內所證法。云何令他當得了知。由無燒惱無所悕望。相所表故。

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所證法。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燃,乃至智者自內所證。彼得如是內所證法,云何令他當得了知?由無燒惱,無所悕望,相所表故。

 

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苾芻不能顯揚如來聖教大義。而我獨能。說是語時彼既領悟。於苾芻所生陵蔑心。及於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第四頌中。廣顯如來聖教大義。 欲貪所摧蔽  我心遍燒然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由汝想顛倒  令心遍燒燃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苾芻不能顯揚如來聖教大義,而我獨能。說是語時,彼既領悟,於苾芻所生陵蔑心,及於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第四頌中,廣顯如來聖教大義。「欲貪所摧蔽,我心遍燒然,惟大仙哀愍,為說令寂靜?」「由汝想顛倒,令心遍燒燃,是故常遠離,引貪淨妙相。汝當修不淨,常定於一境,為貪火速滅,數數應澆灌。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繫念於身,多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

 

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