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拖南曰。 若略說此地  姓等數取趣 如應而安立  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  謂種姓趣入 及出離想地  是說為聲聞  云何種姓地。謂嗢拖南曰。 若略說一切  種姓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  諸相數取趣  謂若種姓自性。若種姓安立。若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若住種姓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姓地。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拖南曰:「若略說此地,  姓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此地略有三,謂種姓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  云何種姓地?謂嗢拖南曰:「若略說一切,種姓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  謂若種姓自性、若種姓安立、若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若住種姓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姓地。

 

云何種姓。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姓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姓種子界性。是名種姓。

云何種姓?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姓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姓、種子、界性,是名種姓。

 

云何種姓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姓為當言細為當言麤。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姓若種若果俱說名麤。問如是種姓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答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姓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云何種姓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姓,為當言細?為當言麤?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姓,若種、若果,俱說名麤。問:如是種姓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答: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姓、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云何生無暇。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生無暇。

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云何生無暇?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樂垢穢)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生無暇。

 

云何放逸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或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是名放逸過。云何邪解行。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是名邪解行。

云何放逸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或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是名放逸過。云何邪解行?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是名邪解行。

 

云何有障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啞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或復造作諸無間業。或復長時起諸煩惱。是名有障過。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云何有障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啞,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或復造作,諸無間業;或復長時起諸煩惱。是名有障過。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云何劣緣。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云何劣緣?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云何名為善得人身。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為善得人身。云何名為生於聖處。謂如有一生於中國廣說如前。乃至善士皆往遊涉。如是名為生於聖處。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云何名為善得人身?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為善得人身。云何名為生於聖處?謂如有一,生於中國,廣說如前,乃至善士皆往遊涉,如是名為生於聖處。

 

云何名為諸根無缺。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啞。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缺耳無缺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諸根無缺。云何名為勝處淨信。謂如有一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為勝處淨信。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

云何名為諸根無缺?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啞,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缺、耳無缺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諸根無缺。云何名為勝處淨信?謂如有一,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為勝處淨信。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毘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

 

云何名為離諸業障。謂能遠離五無間業。所謂於彼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於如來所惡心出血。隨一所有無間業障。於現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為離諸業障。若有於此五無間業造作增長。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故約彼說離諸業障。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

云何名為離諸業障?謂能遠離五無間業。所謂於彼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於如來所惡心出血。隨一所有無間業障,於現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為離諸業障。若有於此五無間業,造作增長,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故約彼說離諸業障。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

 

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諸佛出世。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

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諸佛出世?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

 

云何名為法教久住。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減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云何名為法住隨轉。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如是名為法住隨轉。

云何名為法教久住?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減,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云何名為法住隨轉?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如是名為法住隨轉。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如是名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如是名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

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

 

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

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

 

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如是名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

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如是名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

 

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藉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如是名為清淨諸蓋。

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藉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如是名為清淨諸蓋。

 

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如是名為依。三摩地。

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如是名為,依三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