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於四念住串習行故。已能除遣麤麤顛倒。已能了達善不善法。從此無間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廣說如前。乃至攝心持心。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污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若未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現在前說名已生。

如是於四念住串習行故,已能除遣麤麤顛倒,已能了達善不善法。從此無間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廣說如前,乃至攝心持心。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污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若未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現在前,說名已生。

 

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未生已生應知如前。惡不善法若時未生。惡不善法先未和合。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復生。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合。為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

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未生、已生,應知如前。惡不善法若時未生,惡不善法先未和合,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復生。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合,為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

 

又彼一切惡不善法。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事生。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當知此中於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自策自勵。是名策勵。於緣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勇猛正勤。是名發勤精進。

又彼一切惡不善法,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事生。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當知此中,於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自策自勵,是名策勵。於緣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勇猛正勤,是名發勤精進。

 

所以者何。要當堅固自策自勵。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復生或永斷滅。又於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於上品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發勤精進。又若行於過去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緣過去。若行未來當知亦爾。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行現在所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所以者何?要當堅固,自策自勵、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復生,或永斷滅。又於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於上品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發勤精進。又若行於過去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緣過去,若行未來,當知亦爾,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行現在所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又或有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生於彼。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於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生於彼。當於爾時決定亦有非理分別。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又或有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生於彼。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於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生於彼,當於爾時,決定亦有非理分別。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者。謂於未得未現在前所有善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獲得欲求現前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者。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者:謂於未得、未現在前所有善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獲得欲、求現前,而現在前,是名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者: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於此善法明了現前無闇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言令修圓滿。於此善法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堅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滿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策勵者。為於已得令現前故。發勤精進者。為於未得令其得故。

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於此善法,明了現前,無闇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言:令修圓滿。於此善法,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堅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滿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策勵者:為於已得令現前故。發勤精進者:為於未得令其得故。

 

又策勵者。於已生善為欲令住令不忘故。發勤精進者。令修滿故。又於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勵。於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圓滿。是名發勤精進。言策心者。謂若心於修奢摩他一境性中正勤方便。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廣說乃至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由是因緣其心於內極略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慇懃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

又策勵者:於已生善為欲令住、令不忘故。發勤精進者:令修滿故。又於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勵。於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圓滿,是名發勤精進。言策心者:謂若心於修奢摩他一境性中,正勤方便,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廣說乃至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由是因緣,其心於內極略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慇懃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

 

云何持心。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復於內略攝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如是四種亦名正勝。謂於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如前黑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

云何持心?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復於內略攝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如是四種,亦名正勝。謂於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如前黑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如是廣辨四正斷已。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如是廣辨四正斷已。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為顯示於黑白品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是故宣說四種正斷。當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故加行圓滿。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正應作事。謂為斷滅所應斷事。及為獲得所應得事。先當生起希願樂欲。為斷諸纏。復應時時正勤修習止舉捨相。為斷諸纏及隨眠故。更應修集對治善法。為現如是一切所作。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是名略義。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為顯示於黑、白品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是故宣說四種正斷。當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故,加行圓滿。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正應作事;謂為斷滅所應斷事,及為獲得所應得事,先當生起希願樂欲。為斷諸纏,復應時時正勤修習止舉捨相。為斷諸纏及隨眠故,更應修集對治善法。為現如是一切所作,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是名略義。

 

從此復修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當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從此復修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當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起一境念。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習故觸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起一境念。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習故,觸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行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行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廣說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乃至廣說。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如是遠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皆不現行。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覺知耶。我令應當遍審觀察。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習隨眠對治。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如是遠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皆不現行。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覺知耶?我令應當遍審觀察。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習隨眠對治。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為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彼於如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為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彼於如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

 

何等名為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三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何等名為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三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六者正知。謂毘缽舍那品慧。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緣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如是名為八種斷行。亦名勝行。

六者正知:謂毘缽舍那品慧。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緣,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如是名為八種斷行,亦名勝行。

 

如是八種斷行勝行。即是為害隨眠瑜伽。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勵即彼精進。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捨。即彼方便。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說八種斷行。於為永斷所有隨眠圓滿成辨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如是八種斷行、勝行,即是為害隨眠瑜伽。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勵,即彼精進。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捨,即彼方便。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說八種斷行,於為永斷所有隨眠,圓滿成辨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