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1)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達須篾戾車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

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達須(下賤種類)篾戾車(樂垢穢)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

 

依止圓滿者。謂如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頑嚚亦不瘖啞。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處發清淨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

依止圓滿者:謂如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頑嚚,亦不瘖啞,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處發清淨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

 

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

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慇懃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慇懃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云何聞正法圓滿。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又正說法略有二種。所謂隨順及無染污。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蔑。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

云何聞正法圓滿?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又正說法略有二種,所謂隨順及無染污。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蔑、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涅槃為首。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涅槃為首。

 

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

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

 

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由串修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已。得見跡。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由證此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當知即此解脫圓滿。以無餘依涅槃界而為上首。

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由串修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已得見跡,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由證此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當知即此解脫圓滿,以無餘依涅槃界而為上首。

 

如是涅槃為首聽聞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何等為五。謂聽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能證得眾苦邊際。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故此時名饒益他。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饒益。

如是涅槃為首聽聞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何等為五?謂聽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能證得眾苦邊際。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故此時,名饒益他。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饒益。

 

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云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是故說此名饒益他。因此正行堪能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此能自饒益。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名為證得眾苦邊際。是名涅槃以為上首聽聞正法所得勝利。如是名為涅槃為首。所有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云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是故說此名饒益他。因此正行堪能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此能自饒益。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名為證得眾苦邊際。是名涅槃以為上首,聽聞正法所得勝利。如是名為涅槃為首,所有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毘缽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淨轉故。又毘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毘缽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淨轉故。又毘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

 

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

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

 

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又隨次第已說三支。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廣聖教義。謂十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何以故。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緣。修習瑜伽方得成滿。謂依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成熟故。

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又隨次第已說三支: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廣聖教義謂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何以故?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緣,修習瑜伽方得成滿。謂依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成熟故。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

 

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嬾墮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

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嬾墮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於無常修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毘缽舍那品。有闇昧心。二於諸定有隨愛味。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於無常修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毘缽舍那品,有闇昧心;二於諸定有隨愛味;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二處顯失念。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五雖勤方便修習不淨而作意錯亂。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二處顯失念;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五雖勤方便修習不淨,而作意錯亂。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

 

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污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毘缽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

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1)本所作事,心散亂性。(2)本所作事,趣作用性。(3)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4)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污尋思,擾亂其心。(5)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6)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7)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毘缽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

 

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嬾墮。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嬾墮;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