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1)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誰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於何住何學  不懼後世死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斷諸愁熾燃  正念心解脫 能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為獎。

「誰獎勝類生,及開出離道?於何住何學,不懼後世死?」「戒慧自薰修,具定念正直,斷諸愁熾燃,正念心解脫。能獎勝類生,及開出離道,住此於此學,不懼後世死。」 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為獎。

 

此中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由此因緣。世尊自顯唯我獨為真獎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薰修。又唯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生。宣說出離一切眾苦聖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顯示是真說者。

此中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由此因緣,世尊自顯唯我獨為真獎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薰修。又唯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生,宣說出離一切眾苦,聖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顯示是真說者。

 

云何具戒。謂佛世尊昔菩薩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儀。云何具慧。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者。起如是相。內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察。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經廣說。云何自薰修。謂於往昔無量餘生。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修習。由彼因緣。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於眾緣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

云何具戒?謂佛世尊昔菩薩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儀。云何具慧?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者,起如是相,內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察: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經廣說。云何自薰修?謂於往昔無量餘生,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修習。由彼因緣,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於眾緣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

 

云何具定。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具念。謂依如是所得勝定。為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所修念住為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云何具定?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具念?謂依如是所得勝定,為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所修念住為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云何正直。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燃。謂從諦現觀俱得成不還者。又能永斷五下分結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燃。於如是等皆已永斷。云何正念。謂為永斷上分諸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云何正直?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燃?謂從諦現觀俱,得成不還者;又能永斷五下分結,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燃;於如是等皆已永斷。云何正念?謂為永斷上分諸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云何心解脫。謂已永斷上分結。故於二種障心善解脫。謂煩惱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說如經。由此故能獎勝類生。開出離道。諸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為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證彼故。不懼當來生老病死。

云何心解脫?謂已永斷上分結,故於二種障心善解脫:謂煩惱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說如經。由此故能獎勝類生,開出離道。諸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為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證彼故,不懼當來生老病死。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唯佛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彼若於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說正法及毘柰耶。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擅名譽  云何具珍財 云何獲美稱  云何攝親友 持戒擅名譽  布施具珍財 諦實獲美稱  惠捨攝親友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唯佛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彼若於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說正法及毘柰耶。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擅名譽?云何具珍財?云何獲美稱?云何攝親友?」「持戒擅名譽,布施具珍財,諦實獲美稱,惠捨攝親友。」

 

云何持戒能擅名譽。謂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遠離殺生。如經廣說。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羅門等常所稱歎。由是因緣。為諸國王群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

云何持戒能擅名譽?謂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遠離殺生,如經廣說。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羅門等,常所稱歎。由是因緣,為諸國王、群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

 

云何布施能具珍財。謂如有一昔餘生中作及增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緣。今生巨富大財寶家。乃至眾多府庫盈積。云何諦實能獲美稱。謂如有一不以假偽斗秤函等諂誑陵蔑妄言等事而致財寶。但以如法作業伎能。依法不暴而致財寶。彼既如是眾咸唱言。賢哉儒士。乃能如法作業伎能引致財寶。

云何布施能具珍財?謂如有一,昔餘生中,作及增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緣,今生巨富大財寶家,乃至眾多府庫盈積。云何諦實能獲美稱?謂如有一,不以假偽斗秤函等,諂誑、陵蔑、妄言等事而致財寶。但以如法作業伎能,依法不暴而致財寶。彼既如是,眾咸唱言:賢哉儒士!乃能如法作業伎能引致財寶。

 

云何惠捨能攝親友。謂如有一現前多有種種家產。遠離慳垢不吝資具。以正安樂而自歡娛乃至友朋。親戚。耆長。彼諸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財寶守護滋息。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恭敬利養二種因緣。持戒擅名譽者。顯恭敬因緣。所餘諸句顯利養因緣。謂因力故。士用力故。助伴力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惠捨能攝親友?謂如有一,現前多有種種家產,遠離慳垢,不吝資具,以正安樂而自歡娛,乃至友朋、親戚、耆長。彼諸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財寶守護滋息。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恭敬、利養二種因緣。持戒擅名譽者,顯恭敬因緣;所餘諸句,顯利養因緣。謂因力故、士用力故、助伴力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齊何泉止息  於何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何處無餘滅 若於是處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名色  永滅盡無餘 齊此泉止息  於斯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是處無餘滅  云何為泉。謂六觸處。何以故。譬如泉池能生諸水。水所繫屬堪任觸用。又能存養男女大小。下及禽獸。乃至一切未盡枯竭。六內觸處亦復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觸之所觸用。又能存養。乃至是中諸貪愛水未盡枯竭。

「齊何泉止息?於何逕不通?世間諸苦樂?何處無餘滅?」「若於是處所,眼耳及與鼻,舌身意名色,永滅盡無餘。齊此泉止息,於斯逕不通,世間諸苦樂,是處無餘滅。」  云何為泉?謂六觸處。何以故?譬如泉池能生諸水,水所繫屬堪任觸用。又能存養男女大小,下及禽獸,乃至一切未盡枯竭。六內觸處,亦復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觸之所觸用,又能存養,乃至是中諸貪愛水未盡枯竭。

 

云何為逕。逕有二種。一煩惱逕。二者業逕。此中逕者。意明因義。云何苦樂。謂或於現法六種觸處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或於後法煩惱攝持妙行惡行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於何處所如是六處及名色等無餘滅盡。謂無餘依涅槃界中。若諸異生泉逕苦樂一切無缺亦未有捨。若諸有學缺而未捨若諸無學逕及當來所有苦樂。亦缺亦捨不復現行。泉及現法所有苦樂。亦缺亦捨。有餘依故猶復現行。是故無餘涅槃界中。說彼一切無餘盡滅。

云何為逕?逕有二種:一煩惱逕、二者業逕。此中逕者:意明因義。云何苦樂?謂或於現法,六種觸處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或於後法,煩惱攝持妙行、惡行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於何處所,如是六處及名色等,無餘滅盡?謂無餘依涅槃界中。若諸異生,泉逕苦樂,一切無缺,亦未有捨。若諸有學,缺而未捨。若諸無學,逕及當來所有苦樂,亦缺亦捨,不復現行。泉及現法所有苦樂,亦缺亦捨,有餘依故,猶復現行。是故無餘涅槃界中,說彼一切無餘盡滅。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於現法中因及苦樂。於後法中因及苦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永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能越暴流  誰能超大海 誰能捨眾苦  誰能得清淨 正信越暴流  無逸超大海 精進捨眾苦  智慧得清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於現法中,因及苦樂;於後法中,因及苦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永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能越暴流?誰能超大海?誰能捨眾苦?誰能得清淨?」 「正信越暴流,無逸超大海,精進捨眾苦,智慧得清淨。」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燃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燃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

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

 

云何精進能捨眾苦。謂如有一有學見跡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

云何精進能捨眾苦?謂如有一,有學見跡,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

 

云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超越暴流  晝夜無惛昧 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圓滿眾尸羅  具慧善安定 內思惟繫念  能度極難度 諸欲想離染  亦超色界結 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誰超越暴流,晝夜無惛昧,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圓滿眾尸羅,具慧善安定,內思惟繫念,能度極難度。諸欲想離染,亦超色界結,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顯示滅想受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滅定。

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顯示,滅想受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滅定。

 

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缽底。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

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缽底(非非想定)。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

 

云何能度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云何能度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道。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貪恚何因緣  由何故欣慼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潤所生自生  如諾瞿陀樹 別縛於諸欲  猶摩迦處林 是貪恚因緣  由斯故欣慼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緣  生已尋除滅 超昔未超海  暴流無後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道。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貪恚何因緣,由何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 「潤所生自生,如諾瞿陀樹,別縛於諸欲,猶摩迦處林。是貪恚因緣,由斯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知彼彼因緣,生已尋除滅,超昔未超海,暴流無後有。」

 

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云何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憂慼纏心。

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云何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憂慼纏心。

 

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勵往趣非家。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辛足堪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

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勵,往趣非家。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辛,足堪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

 

云何毛豎及意尋思。謂如有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豎。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云何毛豎及意尋思?謂如有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豎。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云何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潤名愛水。由此為緣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用此為共緣。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

云何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無節樹)?潤名愛水。由此為緣,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用此為共緣。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