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云何增上戒學。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云何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又諸無色及餘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然依靜慮能最初入聖諦現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云何增上慧學。謂於四聖諦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云何增上戒學?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云何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又諸無色,及餘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然依靜慮能最初入聖諦現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云何增上慧學?謂於四聖諦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

 

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辨所作義故。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摩地。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於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辨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所以者何。由善清淨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過此更無勝所作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辨所作義故。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摩地。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於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辨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所以者何?由善清淨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過此更無勝所作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答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學如是次第。

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答: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學如是次第。

 


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所趣義。謂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最勝義。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所趣義?謂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最勝義?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謂聖弟子未得根本靜慮。先學見跡。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是名增上慧學引發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引發增上慧學者。如前已說。又或有增上戒學無增上心無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學亦有增上心唯無增上慧。非有增上慧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是故若有增上慧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於此建立三種學中。諸瑜伽師當勤修。

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謂聖弟子未得根本靜慮,先學見跡,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是名增上慧學引發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引發增上慧學者,如前已說。又或有增上戒學、無增上心、無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學、亦有增上心、唯無增上慧。非有增上慧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是故若有增上慧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於此建立三種學中,諸瑜伽師當勤修。

 

學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此三學入諦現觀。何等為三。一未離欲。二倍離欲。三已離欲。當知此中於一切欲全未離者。勤修加行入諦現觀。既於諸諦得現觀已證預流果。倍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一來果。已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不還果。

學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此三學入諦現觀。何等為三?一未離欲、二倍離欲、三已離欲。當知此中,於一切欲全未離者,勤修加行入諦現觀,既於諸諦得現觀已,證預流果。倍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一來果。已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不還果。

 

復有三根。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謂於諸諦未現觀者。加行勤修諸諦現觀。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於諸諦已得現觀而居有學。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羅漢所作已辦住無學位。依此建立具知根。復有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

復有三根: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謂於諸諦未現觀者,加行勤修諸諦現觀,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於諸諦已得現,而居有學,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羅漢所作已辦,住無學位,依此建立具知根。復有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

 

云何建立三解脫門。謂所知境略有二種。有及非有。有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於有為中且說三界所繫五蘊。於無為中且說涅槃。如是二種有為無為合說名有。若說於我或說有情命者生者等。是名非有。於有為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於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為非有。見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是名建立三解脫門。

云何建立三解脫門?謂所知境,略有二種:有及非有。有,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於有為中,且說三界所繫五蘊;於無為中,且說涅槃。如是二種有為、無為,合說名有。若說於我、或說有情、命者、生者等,是名非有。於有為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於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為非有、見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是名建立三解脫門。

 

云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違逆學法。對治彼故應知十種隨順學法。云何十種違逆學法。一者所有母邑少年盛壯可愛形色。是正修學善男子等上品障礙。二者於薩迦耶所攝諸行生起愛著。三者嬾墮懈怠。四者薩迦耶見。五者依於段食貪著美味。六者於諸世聞種種戲論非一眾多別別品類所思念中發欲貪愛。

云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違逆學法,對治彼故,應知十種隨順學法。云何十種違逆學法?一者所有母邑少年盛壯可愛形色,是正修學善男子等上品障礙。二者於薩迦耶所攝諸行,生起愛著。三者嬾墮懈怠。四者薩迦耶見。五者依於段食,貪著美味。六者於諸世聞種種戲論,非一眾多別別品類,所思念中發欲貪愛。

 

七者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此復云何。謂十一種。一於諸諦寶蘊業果中猶預疑惑。二樂修斷者身諸麤重。三有慢緩者於修止觀。過患作意惛沈睡眠。映蔽其心令心極略。四太猛精進者身疲心惱。五太劣精進者不得勝進善品衰退。六於少利養名譽稱讚。隨一樂中深生欣喜。七掉舉不靜踊躍躁擾。八於薩迦耶永滅涅槃而生驚恐。九於諸言說非量加行言論太過。雖說法論而好折伏起諍方便。十於先所見所聞所受非一眾多別別品類諸境界中。心馳心散。十一不應思處而強沈思。應知是名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

七者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此復云何?謂十一種:一於諸諦、寶、蘊、業、果中,猶預疑惑。二樂修斷者,身諸麤重。三有慢緩者,於修止觀過患,作意惛沈睡眠,映蔽其心令心極略。四太猛精進者,身疲心惱。五太劣精進者,不得勝進,善品衰退。六於少利養名譽稱讚,隨一樂中深生欣喜。七掉舉不靜,踊躍躁擾。八於薩迦耶永滅涅槃而生驚恐。九於諸言說,非量加行言論太過;雖說法論,而好折伏,起諍方便。十於先所見、所聞、所受,非一眾多別別品類,諸境界中,心馳、心散。十一不應思處而強沈思。應知是名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

 

八者於諸靜慮等至樂中深生愛味。九者樂欲證入無相定者。於諸行中隨順流散。十者觸身苦受乃至奪命苦受時。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隨此希望傷歎迷悶。是名十種違逆學法。云何對治如是十種違逆學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一不淨想。二無常想。三無常苦想。四苦無我想。五厭逆食想。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光明想。八離欲想。九滅想。十死想。如是十想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十種障礙學法違逆學法。

八者於諸靜慮等至樂中,深生愛味。九者樂欲證入無相定者,於諸行中隨順流散。十者觸身苦受乃至奪命苦受時,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隨此希望傷歎迷悶。是名十種違逆學法。云何對治如是十種違逆學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一不淨想、二無常想、三無常苦想、四苦無我想、五厭逆食想、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光明想、八離欲想、九滅想、十死想。如是十想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十種障礙學法、違逆學法。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義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毘缽舍那光明。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今此義中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當知此中復有十種隨順學法。何等為十。一者宿因。二者隨順教。三者如理加行。四者無間殷重所作。五者猛利樂欲。六者持瑜伽力。七者止息身心麤重。八者數數觀察。九者無有怯弱。十者離增上慢。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義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毘缽舍那光明。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今此義中、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當知此中,復有十種隨順學法。何等為十?一者宿因、二者隨順教、三者如理加行、四者無間殷重所作、五者猛利樂欲、六者持瑜伽力、七者止息身心麤重、八者數數觀察、九者無有怯弱、十者離增上慢。

 

云何宿因。謂先所習諸根成熟諸根積集。云何隨順教。謂所說教無倒漸次。云何如理加行。謂如其教無倒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見。云何無間殷重所作。謂由如是正加行故。於諸善品不虛捨命。速能積習所有善品。云何猛利樂欲。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謂我何時當於是處能具足住。如諸聖者於是處所具足而住。

云何宿因?謂先所習諸根成熟、諸根積集。云何隨順教?謂所說教無倒、漸次。云何如理加行?謂如其教無倒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見。云何無間殷重所作?謂由如是正加行故,於諸善品不虛捨命,速能積習所有善品。云何猛利樂欲?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謂:我何時當於是處能具足住,如諸聖者於是處所具足而住?

 

云何持瑜伽力。謂二因緣能令獲得持瑜伽力。一者本性是利根故。二者長時串修習故。云何止息身心麤重。謂如有一或由身勞身乏。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易脫威儀而便止息。或由太尋太伺。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內心寂止方便而便止息。或由心略心劣惛沈睡眠之所纏遶。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增上慧法毘缽舍那順淨作意而便止息。或由本性煩惱未斷有煩惱品。身心麤重未能捨離。此因相續勤修正道而便止息。

云何持瑜伽力?謂二因緣,能令獲得持瑜伽力:一者本性是利根故、二者長時串修習故。云何止息身心麤重?謂如有一,或由身勞、身乏,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易脫威儀,而便止息。或由太尋、太伺,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內心寂止方便,而便止息。或由心略心劣、惛沈睡眠之所纏遶,發身麤重,發心麤重;此因增上慧法,毘缽舍那順淨作意,而便止息。或由本性煩惱未斷,有煩惱品,身心麤重,未能捨離;此因相續勤修正道,而便止息。

 

云何數數觀察。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數數觀察善作而作。於其惡作不作不轉。於其善作不作不退。於其惡作作而棄捨。於其善作作而不捨。又於煩惱斷與未斷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若知已斷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則便數數勤修正道。

云何數數觀察?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數數觀察,善作而作。於其惡作,不作不轉;於其善作,不作不退。於其惡作,作而棄捨;於其善作,作而不捨。又於煩惱斷與未斷,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若知已斷,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則便數數勤修正道。

 

云何無有怯弱。謂於後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速能斷滅。云何離增上慢。謂於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於真所得起於得想。於真所觸起於觸想。於真所證起於證想。如是十法。於樂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初中後時恒常隨順無有違逆。是故名為隨順學法。

云何無有怯弱?謂於後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速能斷滅。云何離增上慢?謂於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於真所得,起於得想;於真所觸,起於觸想;於真所證,起於證想。如是十法,於樂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初中後時,恒常隨順,無有違逆,是故名為隨順學法。

 

云何瑜伽壞。謂壞瑜伽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畢竟瑜伽壞。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畢竟瑜伽壞者。謂無種姓補持伽羅。何以故。由彼身中無能趣向涅槃法故。畢竟失壞出世瑜伽。暫時瑜伽壞者。謂有種姓補特伽羅。何以故。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雖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修習瑜伽令其現起。善修習已當般涅槃。是故說彼所有瑜伽暫時失壞。退失所得瑜伽壞者。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

云何瑜伽壞?謂壞瑜伽,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畢竟瑜伽壞、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畢竟瑜伽壞者:謂無種姓補持伽羅。何以故?由彼身中,無能趣向涅槃法故,畢竟失壞出世瑜伽。暫時瑜伽壞者:謂有種姓補特伽羅。何以故?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雖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修習瑜伽令其現起。善修習已,當般涅槃,是故說彼所有瑜伽暫時失壞。退失所得瑜伽壞者: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

 

邪行所作瑜伽壞者。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雖多用功無所成辦。不能成辦一切瑜伽。亦非善法。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而識聰銳覺慧猛利成俱生覺。善攝所聞於聞究竟。或少或多或住空閑。有在家者及出家者。為性質直來至其所。因為說法令心歡喜。又行矯詐。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由是因緣招集利養恭敬稱頌大福德想。及得種種衣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或於隨彼迴轉弟子。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隨順而轉。

邪行所作瑜伽壞者: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雖多用功無所成辦,不能成辦一切瑜伽,亦非善法。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而識聰銳,覺慧猛利,成俱生覺,善攝所聞,於聞究竟,或少或多。或住空閑,有在家者及出家者,為性質直來至其所,因為說法令心歡喜。又行矯詐,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由是因緣,招集利養恭敬稱頌大福德想,及得種種衣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或於隨彼迴轉弟子,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隨順而轉。

 

為多招引復生是念。此諸出家在家弟子信順於我。咸共謂我是阿羅漢。彼若依於瑜伽作意止觀等處來請問我。我得彼問或不能對。彼因是事當於我所捨信向心。不復謂我是阿羅漢。由斯退失利養恭敬。我於今者應自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彼由是事增上力故。耽著利養恭敬名譽。獨處空閑自諦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然此瑜伽不順契經不現戒律違逆法性。

為多招引,復生是念:此諸出家、在家弟子信順於我,咸共謂我是阿羅漢。彼若依於瑜伽作意止觀等處來請問我,我得彼問或不能對,彼因是事,當於我所捨信向心,不復謂我是阿羅漢,由斯退失利養恭敬。我於今者,應自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彼由是事增上力故,耽著利養恭敬名譽,獨處空閑,自諦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然此瑜伽,不順契經,不現戒律,違逆法性。

 

若諸比丘善持三藏。彼於其所覆自瑜伽不欲開示。若諸在家出家弟子。於此瑜伽私竊教示不令彰顯。所以者何。恐有善持三藏教者。聞彼如是瑜伽處已。以經撿驗不順契經。以律顯照不現戒律。以法觀察違逆法性。由是因緣便不信受。以不信言詰難於我諍競舉發。由是國王大臣居士乃至饒財長者商主不復恭敬尊重於我。更不獲得衣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

若諸比丘善持三藏,彼於其所覆自瑜伽不欲開示;若諸在家出家弟子,於此瑜伽,私竊教示,不令彰顯。所以者何?恐有善持三藏教者,聞彼如是瑜伽處已,以經撿驗,不順契經;以律顯照,不現戒律;以法觀察,違逆法性。由是因緣,便不信受;以不信言,詰難於我諍競舉發。由是國王大臣居士,乃至饒財長者商主,不復恭敬尊重於我,更不獲得衣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

 

彼由貪著利養恭敬增上力故。於非法中起於法想。起覆藏想。起惡欲樂顯發開示非法為法。諸有忍許彼所見者。亦於非法起是法想。愚昧頑鈍於非法中起法想故。雖如其教精進修行。當知一切皆是邪行。如是名為邪行所作瑜伽失壞。像似正法非真正法能障正法。諸有比丘勤修靜慮。是瑜伽師於此四種瑜伽壞法。應正遍知當遠捨離。

彼由貪著利養恭敬增上力故,於非法中,起於法想、起覆藏想、起惡欲樂,顯發開示,非法為法。諸有忍許彼所見者,亦於非法起是法想,愚昧頑鈍。於非法中起法想故,雖如其教,精進修行,當知一切皆是邪行。如是名為邪行所作瑜伽失壞,像似正法,非真正法,能障正法。諸有比丘勤修靜慮,是瑜伽師於此四種瑜伽壞法,應正遍知當遠捨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