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3)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

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

 

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云何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云何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身輕安心善解脫  無作繫念不傾動 了法修習無尋定  憤愛惛沈過解脫 如是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如是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

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寂靜)成就。「云何苾芻多所住,越五暴流當度六?云何定者能度廣欲愛而未得腰舟?身輕安心善解脫,無作繫念不傾動。了法修習無尋定,憤愛惛沈過解脫。如是苾芻多所住,越五暴流當度六。如是定者能度廣,欲愛而未得腰舟。」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

 

暴流有六。謂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佛聖弟子。有學見跡。於隨順喜眼所識色。不住於愛。於隨順憂眼所識色。不住於恚。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數數思擇安住於捨。彼設已生。或欲貪纏。或瞋恚纏。或愚癡纏三身為緣。所謂喜身憂身捨身而不堅著。乃至變吐由是因緣。於屬三身諸煩惱纏。得不現行輕安而住。如是名為得身輕安。而未能得心善解脫。由彼隨眠未永斷故。

暴流有六:謂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佛聖弟子,有學見跡,於隨順喜眼所識色,不住於愛;於隨順憂眼所識色,不住於恚;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數數思擇,安住於捨。彼設已生或欲貪纏、或瞋恚纏、或愚癡纏,三身為緣,所謂喜身、憂身、捨身,而不堅著乃至變吐。由是因緣,於屬三身諸煩惱纏得不現行,輕安而住。如是名為得身輕安,而未能得心善解脫,由彼隨眠未永斷故。

 

彼於後時又能永斷屬彼隨眠。即於屬彼諸煩惱中。遠離隨縛。如是乃名即於三身貪瞋癡所心善解脫。如於眼所識色。乃至於身所識觸當知亦爾。如是已斷五下分結。越五暴流。謂越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越身暴流能覺諸觸。如是越度五暴流已。餘有第六意暴流在。為當越度復修無作無動繫念。

彼於後時,又能永斷屬彼隨眠。即於屬彼諸煩惱中,遠離隨縛,如是乃名即於三身貪瞋癡所,心善解脫。如於眼所識色,乃至於身所識觸,當知亦爾。如是已斷五下分結,越五暴流。謂越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越身暴流能覺諸觸。如是越度五暴流已,餘有第六意暴流在,為當越度,復修無作、無動、繫念。

 

云何無作。謂於涅槃心生願樂。不為我慢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又不為彼計我我所當來是有。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云何無動。謂不為彼上分諸結纏繞其心。無動無變亦無改轉。又於隨一寂靜諸定。不生愛味戀慕堅著。

云何無作?謂於涅槃心生願樂,不為我慢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又不為彼計我、我所,當來是有,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云何無動?謂不為彼上分諸結纏繞其心,無動、無變、亦無改轉。又於隨一寂靜諸定,不生愛味、戀慕、堅著。

 

云何繫念。謂為斷彼上分諸結。於其內身住循身觀。如是乃至廣說念住。彼由如是修無作故。斷諸生愛。修無動故。斷諸定愛。此離現行。說名為斷。修繫念故。為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修習對治。如是修習無作繫念不傾動故。能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是名越度第六暴流。謂意暴流能了諸法。

云何繫念?謂為斷彼上分諸結,於其內身住循身觀,如是乃至廣說念住。彼由如是修無作故,斷諸生愛;修無動故,斷諸定愛。此離現行,說名為斷。修繫念故,為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修習對治。如是修習無作,繫念不傾動故,能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是名越度第六暴流。謂意暴流,能了諸法。

 

復有差別。云何無動。言無動者。是慈善根無瞋性故。由此因緣諸聖弟子。於薩迦耶斷除邪願。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由彼慈故。修奢摩他。由念住故。修毘缽舍那。如是正修行者。於能隨順斷上分結三心修習。速得圓滿。謂於上身無耽染心。於下有情無憤恚心。不放逸者。於上下境無染污心。餘如前說。如是名為越五暴流當度第六。

復有差別。云何無動?言無動者,是慈善根,無瞋性故。由此因緣,諸聖弟子,於薩迦耶斷除邪願,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由彼慈故,修奢摩他;由念住故,修毘缽舍那。如是正修行者,於能隨順斷上分結,三心修習,速得圓滿。謂於上身,無耽染心;於下有情,無憤恚心。不放逸者,於上下境,無染污心。餘如前說。如是名為越五暴流,當度第六。

 

云何了法。謂於苦法能了能觀。於集滅道法能了能觀。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復安住居家諸欲依持斷滅及棄出中。或於阿練若處。或於樹下空閑。於隨順喜眼所識色所有喜身。於隨順憂眼所識色所有憂身。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所有捨身。於此所緣無欲尋纏。心多安住。乃至亦無所生家世相應尋纏。心多安住。設起欲尋乃至家世相應尋等。即能如實了知出離。不為欲尋之所障礙。乃至不為家世相應尋所障礙。而能靜慮審慮諦慮。

云何了法?謂於苦法,能了、能觀;於集、滅、道法,能了、能觀。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復安住居家,諸欲依持斷滅及棄出中。或於阿練若處、或於樹下空閑,於隨順喜眼,所識色所有喜身;於隨順憂眼,所識色所有憂身;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所有捨身;於此所緣,無欲尋纏,心多安住,乃至亦無所生家世相應尋纏,心多安住。設起欲尋,乃至家世相應尋等,即能如實了知出離;不為欲尋之所障礙,乃至不為家世相應尋所障礙,而能靜慮、審慮、諦慮。

 

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斷喜身染愛過失。能斷憂身憤恚過失。能斷捨身惛沈過失。諸纏斷故。身得輕安。隨眠斷故。於欲界繫三身染污心善解脫。彼於爾時名已越度廣大欲愛。謂於諸色乃至諸觸。遍流行愛。若和合愛。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若不合愛。若退減愛。若別離愛。或於欲界復受生愛。復有差別。

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斷喜身,染愛過失;能斷憂身,憤恚過失;能斷捨身,惛沈過失。諸纏斷故,身得輕安;隨眠斷故,於欲界繫三身染污,心善解脫。彼於爾時,名已越度廣大欲愛。謂於諸色乃至諸觸遍流行愛,若和合愛、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若不合愛、若退減愛、若別離愛,或於欲界復受生愛。復有差別。

 

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已得無尋無伺靜慮。餘如前說。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彼天女略問世尊三種要義。一者下分結斷。二者上分結斷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如是問已。爾時世尊隨應而答。謂由身輕安心善解脫。答彼所問下分結斷非斷方便。由無作繫念不傾動。答彼所問上分結斷方便非斷。而於彼斷天女類前亦即領解。

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已得無尋、無伺靜慮。餘如前說。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彼天女,略問世尊三種要義:一者下分結斷;二者上分結斷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如是問已,爾時世尊隨應而答。謂由身輕安心善解脫,答彼所問下分結斷,非斷方便。由無作繫念不傾動,答彼所問上分結斷方便,非斷。而於彼斷,天女類前,亦即領解。

 

惟餘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爾時世尊先以修無尋定。廣說差別。答斷方便。謂若能斷如斷所斷。此中了法說名能斷。修無尋定說名如斷。所斷憤過謂瞋恚品。所斷愛過謂貪欲品。所斷惛沈過謂愚癡品。如是名為能如所斷。如是廣答斷方便已。唯有所餘如善斷在。復由第二修無尋定差別因緣。答其善斷。言善斷者。謂畢竟斷。遠分斷一切雜染斷。由了知法故。釋畢竟斷。由修無尋定故。釋遠分斷。由貪瞋癡纏及隨眠一切斷故。釋一切雜染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惟餘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爾時世尊先以修無尋定,廣說差別,答斷方便。謂若能斷、如斷、所斷。此中了法,說名能斷;修無尋定,說名如斷。所斷憤過,謂瞋恚品;所斷愛過,謂貪欲品;所斷惛沈過,謂愚癡品;如是名為能、如、所斷。如是廣答斷方便已,唯有所餘如善斷在。復由第二修無尋定差別因緣,答其善斷。言善斷者:謂畢竟斷、遠分斷、一切雜染斷。由了知法故,釋畢竟斷;由修無尋定故,釋遠分斷;由貪瞋癡纏及隨眠一切斷故,釋一切雜染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彼天女依諸有學未得勝意。已離欲貪未離上貪。而興請問。意名腰舟。如經說慚軸意腰舟。於此腰舟猶未得者。說彼名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為腰舟。謂於諸結善解脫心。 常有怖世間  眾生恒所厭 於未生眾苦  或復已生中 若有少無怖  今請為我說 天我觀解脫  不離智精進 不離攝諸根  不離一切捨 我觀極久遠  梵志般涅槃 已過諸恐怖  超世間貪著  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

又彼天女,依諸有學未得勝意。已離欲貪,未離上貪,而興請問。意名腰舟,如經說:慚軸意腰舟。於此腰舟猶未得者,說彼名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為腰舟?謂於諸結善解脫心。 「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若有少無怖,今請為我說。」 「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已過諸恐怖,超世間貪著。」  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

 

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

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

 

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

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

 

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

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

 

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為顯示惡說邪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當知是名此中略義。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欲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當知。復有三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眾罪。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為顯示惡說邪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當知是名此中略義。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欲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當知。復有三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眾罪。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