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趣入地。云何出離地。嗢拖南曰。 若世間離欲  如是出世間 及此二資糧  是名出離地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如是已說趣入地。云何出離地?嗢拖南曰:「若世間離欲,如是出世間,及此二資糧,是名出離地。」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云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於下欲界觀為麤相。於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復於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麤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於下欲界,觀為麤相;於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復於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麤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即由定解說)。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從此已後漸修聖道。遍於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繫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從此已後漸修聖道,遍於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繫,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即由慧解說)

 

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拖南曰。 自他圓滿善法欲  戒根律儀食知量 覺寤正知住善友  聞思無障捨莊嚴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捨。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當知此中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此。三如前修集種子諸劣緣中已辨其相。

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拖南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覺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莊嚴。」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捨、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當知此中,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此三如前修集種子諸劣緣中已辨其相。

 

云何戒律儀。嗢拖南曰。 戒律儀當知  辨三虧滿十 六異門三淨  勝功德十種  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 云何名為安住具戒。謂於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為安住具戒。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脫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云何戒律儀?嗢拖南曰:「戒律儀當知,辨三虧滿十,六異門三淨,勝功德十種。」  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 云何名為安住具戒?謂於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為安住具戒。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脫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盪缽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為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盪缽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為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於種種善品加行。若於正法受持讀誦。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若於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墮。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於靜室結跏趺坐繫念思惟。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

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於種種善品加行;若於正法受持讀誦;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若於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墮,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於靜室結跏趺坐,繫念思惟。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

 

彼於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彼於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云何名為所行圓滿。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婬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於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餘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云何名為所行圓滿?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婬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屠殺業)羯恥那(殺狗)家。若於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餘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云何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於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云何於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勿我於此毀犯因緣無復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自責。或為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邇流布。彼於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由是因緣於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如是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云何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於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云何於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勿我於此毀犯因緣,無復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自責、或為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邇流布。彼於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由是因緣,於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如是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云何名為受學學處。謂於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復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餘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復從所餘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復於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經。聞所學處一切自誓皆當修學。以於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律儀。

云何名為受學學處?謂於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復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餘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復從所餘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復於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經,聞所學處,一切自誓:皆當修學。以於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律儀。

 

從此以後於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於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於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復能受學。又於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如是名為受學學處。如是廣辨戒律儀已。

從此以後於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於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於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復能受學。又於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如是名為受學學處。如是廣辨戒律儀已。

 

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於是中世尊顯示戒蘊略義有三種相。一者無失壞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復云何。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尸羅律儀無失壞相。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尸羅律儀自性相。

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於是中,世尊顯示戒蘊略義,有三種相:一者無失壞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復云何?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尸羅律儀,無失壞相。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尸羅律儀自性相。

 

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清淨信處。心無厭惡言不譏毀。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與此相違過失應有。

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清淨信處,心無厭惡,言不譏毀。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與此相違過失應有。

 

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然由毀犯淨戒因緣當生惡趣。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

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然由毀犯淨戒因緣,當生惡趣,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

 

若能於彼微小罪中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

若能於彼微小罪中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