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3)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於欲界中諸器世間。當知譬如王所王國。有情世間。譬如臣民。彼惡天魔。譬如君主。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有情世間。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復次,於欲界中諸器世間,當知譬如王所、王國;有情世間,譬如臣民;彼惡天魔,譬如君主。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有情世間,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

 

未來諸行因永盡故。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恒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得世間邊際。

未來諸行因永盡故,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恒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得世間邊際。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

 

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當知此中於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當知此中於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

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

 

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

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

 

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

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

 

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復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麤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

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復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麤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

 

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麤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麤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

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

 

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

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

 

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

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

 

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故。生愁歎等。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

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故,生愁歎等。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

 

應所修空。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遍知內空。以內外空。於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所依止。

應所修空,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遍知。內空,以內外空,於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所依止。

 

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

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

 

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

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

 

由於是處心無不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由此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

由於是處心不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由此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

 

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

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

 

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

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

 

四種雜染謂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遍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苦因性故。言說有二。一者隨逐音聲勝解言說。二者隨逐法隨法行言說。第一言說。是於正法受持讀誦。請問徵覈之所發起。第二言說。是於所緣令心安住究竟解脫。施設教授之所發起。

四種雜染:謂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遍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苦因性故。言說有二:一者隨逐音聲勝解言說、二者隨逐法隨法行言說。第一言說,是於正法受持、讀誦、請問、徵覈之所發起。第二言說,是於所緣令心安住、究竟解脫,施設教授之所發起。

 

若為是義如來出世。諸弟子眾隨入聖教。應勤修習如是善法。若於彼法毘奈耶中。無一切種所修梵行。當知亦無修梵行者。以於其中無梵行故。稱梵行者皆修邪行。師弟展轉。互相觸惱。各自許有尊卑體式。於正法中。二俱可得。

若為是義,如來出世,諸弟子眾隨入聖教,應勤修習如是善法。若於彼法毘奈耶中,無一切種所修梵行,當知亦無修梵行者;以於其中無梵行故,稱梵行者皆修邪行,師弟展轉互相觸惱,各自許有尊卑體式。於正法中,二俱可得。

 

若有棄捨大果大利應所證空。應所修空。為極下劣。有大罪過。利養恭敬愛味所漂。多習邪行。當知彼為大梵行災之所觸惱。彼由如是耽嗜愛著利養恭敬。自逼惱故。於能隨順解脫言教。不欲聽聞。雖為宣說。不能屬耳。或為貪著利養恭敬增上力故。而強聽聞。無心求解。不欲修行不為究竟善自調伏。乃至不為證般涅槃。由如是事。憎惡大師。行不平等。以於廣大現前恩德。不能報故。

若有棄捨大果、大利,應所證空,應所修空,為極下劣,有大罪過。利養、恭敬、愛味所漂,多習邪行,當知彼為大梵行災之所觸惱。彼由如是耽嗜、愛著利養恭敬,自逼惱故,於能隨順解脫言教,不欲聽聞;雖為宣說,不能屬耳。或為貪著利養恭敬增上力故,而強聽聞,無心求解,不欲修行,不為究竟善自調伏,乃至不為證般涅槃。由如是事,憎惡大師,行不平等,以於廣大現前恩德不能報故。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由四因緣。如於自己正所應行。而不能行。如於大師聖教。出家正所應行。亦不能行。謂樂相雜住故。隨順隨逐音聲。勝解言說故。耽著利養恭敬故。由此耽著增上緣力。聽聞正法。不修自利利他行故。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由四因緣,如於自己正所應行,而不能行,如於大師聖教,出家正所應行,亦不能行。謂樂相雜住故,隨順隨逐音聲勝解言說故,耽著利養恭敬故。由此耽著增上緣力,聽聞正法,不修自利利他行故。

 

又佛世尊不欲自顯能善御眾。而攝徒眾。唯深哀愍諸有情故。由是因緣。於行邪行。弟子眾中。能無護惜分明示語。寧使弟子由此分明麤利益語。現捨正法及毘奈耶。當獲利益。勿令住此廣興邪行。

又佛世尊,不欲自顯能善御眾而攝徒眾,唯深哀愍諸有情故。由是因緣,於行邪行弟子眾中,能無護惜,分明示語。寧使弟子,由此分明麤利益語,現捨正法及毘奈耶,當獲利益,勿令住此廣興邪行。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