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速通自體智境界  流轉喜足行順流 知斷相想立違糧  師所作等品後廣  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數習力。

復次,嗢拖南曰:「速通自體智境界,流轉喜足行順流,知斷相想立違糧,師所作等品後廣。」  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數習力。

 

智力者。謂若住彼堪能無間永盡諸漏。當知即是有學智見。不放逸力者。謂已獲得如是智見。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於心防護惡不善法。數習力者。謂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轉。終不謂我為於今日得盡諸漏心解脫耶。為於來日。為於後日。由此邪思令心厭倦。無厭倦已便無怯畏。無怯畏已不捨加行。能盡諸漏。

智力者:謂若住彼,堪能無間永盡諸漏,當知即是有學智見。不放逸力者:謂已獲得如是智見,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於心防護惡不善法。數習力者:謂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轉,終不謂:我為於今日得盡諸漏心解脫耶?為於來日?為於後日?由此邪思,令心厭倦。無厭倦已,便無怯畏;無怯畏已,不捨加行,能盡諸漏。

 

問智見何差別。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又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

問:智、見何差別?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又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

 

又由假施設。遍於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

又由假施設,遍於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

 

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彼由如是若智若見為所依止方便修時。復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觀察事。二捨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觀察事者。謂四念住。為欲對治四顛倒故。如實遍知一切境故。捨取事者。謂四正斷。為欲斷除不善法故。及為修集諸善法故。出受事者。謂四神足。依四靜慮次第超出始從憂根乃至樂故。方便事者。謂諸根力覺支道支。當知即是能斷見修所斷煩惱正方便故。

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彼由如是若智、若見為所依止,方便修時,復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觀察事、二捨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觀察事者:謂四念住,為欲對治四顛倒故,如實遍知一切境故。捨取事者:謂四正斷,為欲斷除不善法故,及為修集諸善法故。出受事者:謂四神足,依四靜慮次第超出,始從憂根乃至樂故。方便事者:謂諸根、力、覺支、道支,當知即是能斷見、修所斷煩惱正方便故。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當知有四種所依能依義。所依義者。謂觀行者正勤修習。能依義者。謂成就學諸無漏法。而未清淨。餘無明[-+]所纏裹故。又彼諸法由清淨道後方清淨。此清淨道當知復有四種差別。一者習近正法正審靜慮。二者親事善友。三者以尸羅根護少欲等法熏練其心。四者獨處空閑。用奢摩他毘缽舍那勝正安樂以為翼從。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當知有四種所依、能依義。所依義者:謂觀行者,正勤修習。能依義者:謂成就學諸無漏法而未清淨,餘無明[-+]所纏裹故。又彼諸法,由清淨道後方清淨。此清淨道,當知復有四種差別:一者習近正法,正審靜慮;二者親事善友;三者以尸羅、根護、少欲等法熏練其心;四者獨處空閑,用奢摩他、毘缽舍那,勝正安樂以為翼從。

 

又清淨者。謂即依彼清淨行道。多修習故。令有學法破無明[-+]趣無學地。又為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略有五種漸次。一者先集資糧以為依止。二者以此為依。修奢摩他毘缽舍那。三者以此為依。具諦現觀涅槃勝解。四者以此為依。於劣少證不生喜足亦不安住。於可厭法深生厭患。五者以此為依。證得最後金剛喻定相應學心。

又清淨者:謂即依彼清淨行道,多修習故,令有學法破無明[-+]趣無學地。又為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略有五種漸次:一者先集資糧以為依止;二者以此為依,修奢摩他、毘缽舍那;三者以此為依,具諦現觀涅槃勝解;四者以此為依,於劣、少證,不生喜足,亦不安住,於可厭法深生厭患;五者以此為依,證得最後金剛喻定相應學心。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一切自體諸行皆悉無常。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驗。我今以手執持泥團或牛糞團能經幾時。作是願已隨取彼團。是人爾時任情所欲能執不捨。乃至於後欲棄即棄欲持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壽盡際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況乎久住。又一切自體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無常故。又有自體廣大興盛終歸磨滅而可得故。謂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釋轉輪王等。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一切自體諸行,皆悉無常;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驗:我今以手執持泥團、或牛糞團,能經幾時?作是願已,隨取彼團,是人爾時任情所欲,能執不捨,乃至於後,欲棄即棄,欲持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壽盡際,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況乎久住!又一切自體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無常故。又有自體廣大興盛,終歸磨滅而可得故;謂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釋、轉輪王等。

 

又由無倒阿笈摩故。謂佛世尊於諸自體無常法性。現見現證而宣說故。復有三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恒常戲論。何等為三。一資產圓滿。二自體圓滿。三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當知復有三種因緣。能得如是圓滿差別。謂施戒調伏諸根俱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為先導慈為因處。於諸有情損害。寂靜行相轉故。

又由無倒阿笈摩故,謂佛世尊,於諸自體無常法性,現見、現證而宣說故。復有三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恒常戲論。何等為三?一資產圓滿、二自體圓滿、三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當知復有三種因緣,能得如是圓滿差別;謂施、戒調伏諸根俱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為先導,慈為因處,於諸有情損害寂靜行相轉故。

 

復次當知於所知事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倒智。四是處非有知非有智。五是處所餘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又由十五種相覺了諸行。能速斷滅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謂水界所生故無我。似我而顯現故不住。隨欲而造作故。覺了諸色猶如聚沫。

復次,當知於所知事,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倒智、四是處非有知非有智、五是處所餘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又由十五種相,覺了諸行,能速斷滅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謂水界所生故,無我似我而顯現故,不住隨欲而造作故,覺了諸猶如聚沫。

 

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雲地雨和合方便。覺了諸受喻若浮泡。於所知境能顯能燒能使迷亂相似法故。覺了諸想同於陽焰。薩迦耶見根本斷故。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後時無暫停相似法故。覺了諸行譬芭蕉柱。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識方於幻事。此廣分別如前攝異門分應知。

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雲、地、雨和合方便,覺了諸喻若浮泡。於所知境能顯、能燒,能使迷亂相似法故,覺了諸同於陽焰。薩迦耶見根本斷故,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後時無暫停相似法故,覺了諸譬芭蕉柱。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方於幻事。此廣分別,如前《攝異門分》應知。

 

復次有二世間攝一切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有情世間名種類生死。器世間名器生死。種類生死不同其餘生死法故。望器生死當知略有五不同分。謂器生死共因所生。種類生死但由不共。是名第一因不同分。又器生死於無始終前後際斷。種類生死於無始終相續流轉常無斷絕。是名第二時不同分。

復次,有二世間,攝一切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有情世間名種類生死,器世間名器生死。種類生死,不同其餘生死法故,望器生死,當知略有五不同分。謂器生死共因所生,種類生死但由不共,是名第一不同分。又器生死於無始終前後際斷,種類生死於無始終相續流轉,常無斷絕,是名第二不同分。

 

又器生死或火水風之所斷壞。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三治不同分。又器生死因無永斷。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四斷不同分。又器生死斷而復續。種類生死斷已無續。是名第五續不同分。

又器生死或火、水、風之所斷壞,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三不同分。又器生死因無永斷,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四不同分。又器生死斷而復續,種類生死斷已無續,是名第五不同分。

 

又於生死由五種相一切愚夫流轉不息。一由愛因故。二由愛果故。三由愛自性故。四由因展轉故。五即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此中無明是名愛因。能往善趣惡趣諸業。是名愛果。由往善趣業故。愛結所繫。愚夫自然樂往。由往惡趣業故。愛鎖所繫。愚夫雖不欲往強逼令去。愛自性者。略有三種。一後有愛。二[/]貪俱行愛。三彼彼喜樂愛。如是三愛略攝為二。一者有愛。二者境愛。

又於生死,由五種相,一切愚夫流轉不息:一由愛因故、二由愛果故、三由愛自性故、四由因展轉故、五即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此中無明,是名愛因。能往善趣、惡趣諸業,是名愛果。由往善趣業故,愛結所繫,愚夫自然樂往;由往惡趣業故,愛鎖所繫,愚夫雖不欲往,強逼令去。愛自性者,略有三種:一後有愛、二喜貪俱行愛、三彼彼喜樂愛。如是三愛,略攝為二:一者有愛、二者境愛。

 

後有愛者。是名有愛。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將得現前境界。及於已得未受用境。并於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來所希求境所有貪愛。當知此中由喜貪俱行愛故。名愛結繫。由後有愛及彼彼喜樂愛。故名愛鎖繫。若於彼事愛結所繫。名為馳走。若於彼事愛鎖所繫名為流轉。又於長世因展轉來諸行相續。前際難知後無窮盡。

後有愛者,是名有愛。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將得現前境界,及於已得未受用境,并於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來所希求境所有貪愛。當知此中,由喜貪俱行愛故,名愛結繫;由後有愛及彼彼喜樂愛故,名愛鎖繫。若於彼事愛結所繫,名為馳走;若於彼事愛鎖所繫,名為流轉。又於長世因展轉來諸行相續,前際難知,後無窮盡。

 

由是五相流轉愚夫當知復由五相所縛。一於彼處縛。二由彼而縛。三正是能縛。四依彼故縛。五有所領受。於彼處縛者。謂由能往善趣業故。於善趣柱而繫縛之。或由能往惡趣業故。於惡趣撅而繫縛之。又由喜貪俱行愛故。於自事柱而繫縛之。由彼彼喜樂愛及後有愛故。於自事撅而繫縛之。由彼而縛者。謂愚夫異生為無明縛。正是能縛者。謂自同類於苦無厭相似法故。依彼故縛者。謂依後蘊而被縛故。有所領受者。謂領受彼生等眾苦。

由是五相流轉愚夫,當知復由五相所縛:一於彼處縛、二由彼而縛、三正是能縛、四依彼故縛、五有所領受。於彼處縛者:謂由能往善趣業故,於善趣柱而繫縛之;或由能往惡趣業故,於惡趣撅而繫縛之。又由喜貪俱行愛故,於自事柱而繫縛之。由彼彼喜樂愛及後有愛故,於自事撅而繫縛之。由彼而縛者:謂愚夫異生為無明縛。正是能縛者:謂自同類,於苦無厭相似法故。依彼故縛者:謂依後蘊而被縛故。有所領受者:謂領受彼生等眾苦。

 

復次愚夫異生於有漏事有四[/]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一於人身[/]足。二於欲界天身喜足。三於生梵世喜足。四於到邊際有頂喜足。愚夫於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復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

復次,愚夫異生於有漏事,有四喜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一於人身足、二於欲界天身喜足、三於生梵世喜足、四於到邊際有頂喜足。愚夫於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復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

 

當知於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應知。此中趣有二種。一於後有。二於未來所求境界。復有四種愛所行路。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於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此是發業愛所行路。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如說趨等。於餘所說諸有漏事所有[/]足愛所行路。[/]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當知於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應知此中,趣有二種:一於後有、二於未來所求境界。復有四種愛所行路: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於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此是發業愛所行路。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如說趨等,於餘所說諸有漏事,所有足愛所行路,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復有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雜染差別者。謂由貪瞋癡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復有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雜染差別者:謂由貪瞋癡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復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謂若於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於此差別者。謂於善趣惡趣所有差別。由此差別者。謂由貪瞋癡所染污心令彼差別。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如此差別者。謂於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復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謂若於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於此差別者:謂於善趣、惡趣所有差別。由此差別者:謂由貪、瞋、癡所染污心令彼差別。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如此差別者:謂於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復次不能了達諸行無常。薩迦耶見為所依止順流而行。諸愚夫類。由五種相當知順流而被漂溺。謂若於此漂溺。若由此漂溺。若依此漂溺。若如此漂溺。若漂溺時諸所有相。於此漂溺者。謂於善趣惡趣而被漂溺。如從兩岸彼此往來俱被漂溺。由此漂溺者。謂由愛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當知此愛有五種相。一遊諸境界趣下分故。二微細隨行難覺了故。三於諸境界難迴轉故。四乃至有頂一切廣大種種諸行所隨逐故。五不寂靜相亂身心故。

復次,不能了達諸行無常,薩迦耶見為所依止,順流而行諸愚夫類,由五種相,當知順流而被漂溺;謂若於此漂溺、若由此漂溺、若依此漂溺、若如此漂溺、若漂溺時諸所有相。於此漂溺者:謂於善趣、惡趣而被漂溺,如從兩岸彼此往來俱被漂溺。由此漂溺者:謂由愛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當知此愛,有五種相:一遊諸境界,趣下分故;二微細隨行,難覺了故;三於諸境界,難迴轉故;四乃至有頂,一切廣大種種諸行所隨逐故;五不寂靜相,亂身心故。

 

依此漂溺者。謂依色等五種諸行而被漂溺。即於善趣惡趣兩岸。有五種行品類差別。數數攀緣順流漂溺。如此漂溺者。云何漂溺。謂於諸行如前所說流轉等事。隨其次第不如實知。或計為我及我所故。於漂溺時所有相者。謂彼如是被漂溺時。雖寶愛身欲使長久。由自性滅不能令住。如為漂溺。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逆流行者。

依此漂溺者:謂依色等五種諸行而被漂溺,即於善趣、惡趣兩岸,有五種行品類差別,數數攀緣順流漂溺。如此漂溺者:云何漂溺?謂於諸行如前所說流轉等事,隨其次第不如實知,或計為我及我所故。於漂溺時所有相者:謂彼如是被漂溺時,雖寶愛身欲使長久,由自性滅不能令住。如為漂溺,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逆流行者

 

又聰慧者有十種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謂成就俱生慧故。又成就方便聞思修所成慧故。又成就故無動搖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又能自依己所有性。未嘗為命依附於他。又有所求無不安樂。又有所求能依正行。皆悉以法不以非法。又自所宜資產眾具。能正防守不令散失。又觀過患而受用之。又於病緣所有醫藥。觀察思擇然後服行。又能善避非時死緣。如是十種聰慧者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

又聰慧者,有十種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謂成就俱生慧故;又成就方便聞、思、修所成慧故;又成就故無動搖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又能自依己所有性,未嘗為命依附於他;又有所求,無不安樂;又有所求,能依正行,皆悉以法,不以非法;又自所宜資產眾具,能正防守,不令散失;又觀過患而受用之;又於病緣所有醫藥,觀察思擇,然後服行;又能善避非時死緣。如是十種聰慧者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