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3)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

 

如是已說菩薩地決擇。 有餘依無餘依二地決擇。 我今當說嗢拖南曰。離繫與壽行  轉依住差別 有常樂殊勝  異性自在等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答當言離繫。

如是已說《菩薩地》決擇。《有餘依、無餘依二地》決擇,我今當說。嗢拖南曰:「離繫與壽行,轉依住差別,有常樂殊勝,異性自在等。」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答:當言離繫。

 

問於一切苦。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答當言亦離繫亦不離繫。所以者何。若未來生所有眾苦當言離繫。若現在生心所有苦亦當言離繫。若現身中飢苦渴苦界不平苦時節變苦。及餘所有逼迫等苦。當言不離繫。此由現前行故。非諸煩惱所繫縛故。

問:於一切苦,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答:當言亦離繫,亦不離繫。所以者何?若未來生,所有眾苦當言離繫。若現在生,心所有苦亦當言離繫。若現身中,飢苦、渴苦、界不平苦、時節變苦、及餘所有逼迫等苦,當言不離繫,此由現前行故,非諸煩惱所繫縛故。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捨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別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增壽行。一分不能故。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捨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別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增壽行,一分不能故。

 

問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即如是住相續不滅。無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性。而非六處相續而轉。若更無有異轉依者。何因緣故。前後二種依止相似而今後時煩惱不轉。聖道轉耶。答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何以故。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不可說義。如前已辯。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為異不異。非如理問。若此轉依無有體者。應有如前所說過失。謂阿羅漢煩惱應行。道應不行。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問: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即如是住相續不滅,無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性,而非六處相續而轉?若更無有異轉依者,何因緣故,前後二種依止相似,而今後時煩惱不轉,聖道轉耶?答:諸阿羅漢實有轉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何以故?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不可說義,如前已辯。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為異、不異,非如理問。若此轉依無有體者,應有如前所說過失,謂阿羅漢煩惱應行,道應不行。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世尊依此轉依體性密意說言。 遍計自性中  由有執無執 二種習氣故  成雜染清淨 是即有漏界  是即無漏界 是即為轉依  清淨無有上  如屠牛師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殺害牛已。於內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脈皆悉斷絕。復以其皮張而蔽之。當言此牛與皮非離非合。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由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已。當言與六處皮非離非合。又已轉依諸觀行者。雖取眾相。當知與昔所取差別。此所取相猶如真如自內所證。不可以言說示於他我所觀相如是如是。

世尊依此轉依體性,密意說言:「遍計自性中,由有執無執,二種習氣故,成雜染清淨,是即有漏界,是即無漏界,是即為轉依,清淨無有上。」 如屠牛師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殺害牛已,於內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脈皆悉斷絕。復以其皮張而蔽之,當言此牛與皮,非離非合。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由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已,當言與六處皮,非離非合。又已轉依諸觀行者,雖取眾相,當知與昔所取差別。此所取相,猶如真如自內所證,不可以言說示於他:我所觀相如是如是。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餘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住有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住有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餘依永不相應。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餘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住有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住有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餘依永不相應。

 

問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轉依永與六處不相應者。彼既無有六處所依。云何而住。答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為因。然彼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是故六處若有若無。尚無轉依成變異性。何況殞沒。又復此界非所遍知。非所應斷。故不可滅。

問: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轉依永與六處不相應者,彼既無有六處所依,云何而住?答: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為因,然彼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是故六處若有、若無,尚無轉依成變異性,何況殞沒!又復此界,非所遍知,非所應斷,故不可滅。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答當言是有。問當言何相。答無戲論相。又善清淨法界為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答於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非眾緣生。無生無滅。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答:當言是有。問:當言何相?答:無戲論相。又善清淨法界為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答:於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非眾緣生,無生無滅,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常。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非緣生故。無生滅故。問當言是樂。當言非樂。答由勝義樂當言是樂。非由受樂。說名為樂。何以故。一切煩惱及所生苦皆超越故。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答一切無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

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常?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非緣生故,無生滅故。問:當言是樂?當言非樂?答:由勝義樂,當言是樂;非由受樂,說名為樂。何以故?一切煩惱及所生苦,皆超越故。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答:一切無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

 

問何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無所有。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於此界中一切眾相。及諸麤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一切眾相非悉永滅。異熟麤重亦非永滅。由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麤重安立有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

問:何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無所有?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於此界中,一切眾相及諸麤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一切眾相非悉永滅,異熟麤重亦非永滅,由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麤重,安立有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

 

問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事。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無漏界。此與諸色。當言有異。當言無異。答當言非異亦非不異。如與諸色。與諸受等。當知亦爾。與一切行。與一切界。與一切趣。亦復如是。

問: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事。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無漏界,此與諸色,當言有異?當言無異?答:當言非異,亦非不異。如與諸色,與諸受等,當知亦爾。與一切行、與一切界、與一切趣,亦復如是。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當言不得自在。答當言獲得自在。問此所得自在。當言能現在前。當言不能現在前。答一分能現在前。一分不能現在前。謂諸如來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餘不能令現在前。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當言不得自在?答:當言獲得自在。問:此所得自在,當言能現在前?當言不能現在前?答:一分能現在前,一分不能現在前。謂諸如來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餘不能令現在前。

 

問若此界中離諸戲論。由此因緣不墮眾數。云何復能起現在前。答由先發起正弘願故。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勢力故。譬如正入滅盡定者。雖無是念我於滅定當可還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時加行力故。還從定出。依有心行而起遊行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若此界中離諸戲論,由此因緣不墮眾數,云何復能起現在前?答:由先發起正弘願故。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勢力故,譬如正入滅盡定者,雖無是念:我於滅定當可還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時加行力故,還從定出,依有心行而起遊行,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

 

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復見有唯慧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復見有唯慧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處。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處。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復次彼即於此住處轉時。如無死畏。如是亦無老病等畏。如來亦爾。彼及所餘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說幻師喻。若商主喻。若船師喻。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名最極如來祕密。

復次,彼即於此住處轉時,如無死畏,如是亦無老病等畏,如來亦爾。彼及所餘,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說幻師喻、若商主喻、若船師喻。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名最極如來祕密。

 

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別而轉。從此轉勝進入增上意樂淨地。如是乃至於九地中。展轉增進。勝解清淨。第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於彼如來諸祕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當知如來如是祕密。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超過一切度量境界。

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別而轉,從此轉勝進入增上意樂淨地,如是乃至於九地中,展轉增進,勝解清淨。第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於彼如來諸祕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當知如來如是祕密,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超過一切度量境界。

 

問於法決擇總義云何答。 由品類差別  而建立諸法 即於彼釋難  分別一行等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當知於彼一一地中。皆有無量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教導。諸有智者餘類應思。

問:於法決擇總義云何?答:「由品類差別,而建立諸法,即於彼釋難,分別一行等。」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當知於彼一一地中,皆有無量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教導,諸有智者餘類應思。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3.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