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無厭患無欲  無亂問記相 障希奇無因  毀純染俱後  有二信者。而非稱當信者所作。何等為二。一在家信者。信有涅槃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於諸行不觀過患不厭離住。不知出離而受用之。二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有淨信者。彼於涅槃不能安住猛利樂欲。不用此欲為所依止。常勤修習所有善法。於現法中不般涅槃。與此相違應知稱當信者所作。

復次,嗢拖南曰:「無厭患無欲,無亂問記相,障希奇無因,毀純染俱後。」  有二信者,而非稱當信者所作。何等為二?一在家信者,信有涅槃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於諸行不觀過患,不厭離住,不知出離而受用之二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有淨信者,彼於涅槃不能安住猛利樂欲,不用此欲為所依止,常勤修習所有善法,於現法中不般涅槃。與此相違,應知稱當信者所作。

 

復次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記。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

復次,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記,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

 

或復有言。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知此記諸佛所讚。

或復有言: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知此記,諸佛所讚。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

 

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

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

 

復次應知修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障。亦有三種。

復次,應知修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障,亦有三種。

 

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蒙佛所記。由三種相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聖性種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蒙佛所記。由三種相,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聖性,種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復次諸佛如來略有二種甚希奇法。謂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速於聖教令得悟入。謂大師相。或法教相。或已證得第一德相。普於十方美妙聲稱廣大讚頌無不遍滿。又能除遣說無因論及惡因論。攝受一切說正因論。所以者何。說無因論及惡因論。尚非欲往人天善趣及樂解脫諸聰慧者勝解依處。況是其餘。當所趣入說正因論。當知其相與彼相違。

復次,諸佛如來,略有二種甚希奇法:謂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速於聖教令得悟入。謂大師相,或法教相,或已證得第一德相,普於十方美妙聲稱,廣大讚頌,無不遍滿。又能除遣說無因論及惡因論,攝受一切說正因論。所以者何?說無因論及惡因論,尚非欲往人、天善趣,及樂解脫諸聰慧者勝解依處,況是其餘當所趣入!說正因論,當知其相與彼相違。

 

大師相者。謂薄伽梵是真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世尊。廣釋如前攝異門分。法教相者。謂說正法初中後善。乃至廣說。當知亦如攝異門分。證得第一德相者。謂於一切此世他世自然通達。現等正覺。乃至廣說。

大師相者:謂薄伽梵是真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世尊,廣釋如前《攝異門分》。法教相者:謂說正法初、中、後善,乃至廣說,當知亦如《攝異門分》。證得第一德相者:謂於一切此世、他世自然通達,現等正覺,乃至廣說。

 

此中欲界說名此世。色無色界名為他世。現在過去二世別故。當知是名第二差別。不由師故說名自然。六種通慧現所得故。名為作證。於諸有情最第一故。說名圓滿。此第一性自然知故。顯示他故說名開示。

此中欲界,說名此世;色、無色界,名為他世。現在、過去二世別故,當知是名第二差別。不由師故,說名自然。六種通慧現所得故,名為作證。於諸有情最第一故,說名圓滿。此第一性,自然知故,顯示他故,說名開示。

 

復次由二種相。無因論者。於諸行中執無因轉。謂於諸行生起因緣滅盡因緣。不了知故。由此生故彼諸行生。由此滅故彼諸行滅。於此二事不能證得。又不證得諸行性相。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者定有。無者定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

復次,由二種相,無因論者,於諸行中執無因轉:謂於諸行生起因緣、滅盡因緣,不了知故。由此生故彼諸行生,由此滅故彼諸行滅,於此二事不能證得。又不證得諸行性相。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者定有,無者定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

 

即此論者於三位中現可證得諸行生滅一切世間共所了達麤淺現量毀謗違逆。何以故。現見彼彼若剎帝利或婆羅門吠舍等家所有男女和合因緣。或過八月或九月已便生男女。如是生已或有一類。當於爾時壽盡中夭。復有一類乃至住壽存活支持。或苦或樂或非苦樂受位差別心諸心法。皆是新新而非古古。

即此論者,於三位中現可證得諸行生滅,一切世間共所了達麤淺現量,毀謗違逆。何以故?現見彼彼若剎帝利、或婆羅門、吠舍等家,所有男女和合因緣,或過八月、或九月已,便生男、女。如是生已,或有一類,當於爾時壽盡中夭;復有一類,乃至住壽存活支持,或苦、或樂、或非苦樂受位差別,心、諸心法,皆是新新而非古古。

 

復次略有二種自讚毀他。謂唯語言及說法正行。若唯語言而自稱讚毀呰他者。彼但由於非善士法纏擾其心。是名自毀。非勝賢善。若由說法行正行者。雖無讚毀而是真實自讚毀他。又諸如來宣說正法。速能壞滅二種無智。謂聞不正法生勝解等。長時積習堅固無智及非久習近生無智。復由俱生不能了知往善趣道。亦不了知能往現法涅槃道故。

復次,略有二種,自讚毀他:謂唯語言及說法正行。若唯語言而自稱讚、毀呰他者,彼但由於非善士法,纏擾其心,是名自毀,非勝賢善。若由說法行正行者,雖無讚毀,而是真實自讚毀他。又諸如來宣說正法,速能壞滅二種無智:謂聞不正法生勝解等,長時積習堅固無智,及非久習近生無智。復由俱生,不能了知往善趣道,亦不了知能往現法涅槃道故!

 

復次當知十一種相總攝諸行立為行聚。應知聚義是其蘊義。又由一向雜染因緣增上力故。建立取蘊。當知取蘊唯是有漏。又由雜染清淨因緣二增上力。建立總蘊。當知此蘊通漏無漏。又由三相於諸行中煩惱生起。謂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

復次,當知十一種相,總攝諸行,立為行聚。應知聚義,是其蘊義。又由一向雜染因緣增上力故,建立取蘊;當知取蘊,唯是有漏。又由雜染、清淨因緣二增上力,建立總蘊;當知此蘊,通漏、無漏。又由三相,於諸行中煩惱生起;謂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

 

復次嗢拖南曰。 少欲自性等記三  似正法疑癡處所 不記變壞大師記  三見滿外愚相等  由三種相如來心入少欲住中。一由爾時化事究竟。為欲安住現法樂住。二由弟子於正行門深可厭薄。三為化導常樂營為多事多業所化有情。又如前說如來入于寂靜天住一切因緣。當知此中亦復如是。

復次,嗢拖南曰:「少欲自性等記三,似正法疑癡處所,不記變壞大師記,三見滿外愚相等。」  由三種相,如來心入少欲住中:一由爾時化事究竟,為欲安住現法樂住;二由弟子於正行門,深可厭薄;三為化導常樂營為多事、多業所化有情。又如前說,如來入于寂靜天住一切因緣,當知此中,亦復如是。

 

復次諸所化者略有三種所調伏性。一愚癡放逸性。二極下劣心性。三能修正行性。復次由四種相於四處所。生恭敬住速證無上。一於所應得生猛利樂欲故。二於得方便法隨法行生猛利愛樂故。三於大師所生猛利愛敬故。四於所說法生猛利淨信故。

復次,諸所化者,略有三種所調伏性:一愚癡放逸性、二極下劣心性、三能修正行性。復次,由四種相,於四處所生恭敬住,速證無上:一於所應得,生猛利樂欲故;二於得方便法隨法行,生猛利愛樂故;三於大師所,生猛利愛敬故;四於所說法,生猛利淨信故。

 

復次有三種無上。謂妙智無上。正行無上。解脫無上。妙智無上者。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正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解脫無上者。謂不動心解脫。當知此中總說智斷現法樂住。有學妙智正行解脫。不名無上。猶有上故。當知一切阿羅漢行。皆得名為樂速通行。一切麤重永滅故。一切所作已辦故。

復次,有三種無上:謂妙智無上、正行無上、解脫無上。妙智無上者: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正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解脫無上者:謂不動心解脫。當知此中,總說智、斷、現法樂住。有學妙智、正行解脫,不名無上,猶有上故。當知一切阿羅漢行,皆得名為樂速通行,一切麤重永滅故,一切所作已辦故。

 

復次依菩提分擇諸行故。於二時中由四種相。如實遍知薩迦耶見。即於二時無間證得諸漏永盡。云何二時。一在異生地。二在見地。云何由四種相。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所故。三由等起故。四由果故。

復次,依菩提分擇諸行故,於二時中,由四種相,如實遍知薩迦耶見。即於二時,無間證得諸漏永盡。云何二時?一在異生地、二在見地。云何由四種相?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所故、三由等起故、四由果故。

 

自性故者。謂諸行自性薩迦耶見及五種行。彼計為我或為我所。處所故者。謂所緣境。等起故者。謂見取所攝無明。觸生受為緣愛。此復有五緣起次第。謂界種種性為緣。生觸種種性。觸種種性為緣生受種種性。受種種性為緣。生愛種種性。愛種種性為緣。生取種種性。夫緣生者體必無常。

自性故者:謂諸行自性薩迦耶見,及五種行,彼計為我、或為我所。處所故者:謂所緣境。等起故者:謂見取所攝,無明觸生受,為緣愛。此復有五緣起次第:謂種種性為緣,生觸種種性;種種性為緣,生受種種性;種種性為緣,生愛種種性;種種性為緣,生種種性。夫緣生者,體必無常。

 

由果故者。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依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習諦察法忍為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我當無有。

由果故者: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依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習諦察法忍為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我當無有。

 

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當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及無有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淨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諦。然謂我能證諦現諦。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時間由忘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我為勝或等或劣。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作障礙。於第三位由習氣力能作障礙。

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當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及無有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淨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諦,然謂:我能證諦、現諦;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時間,由忘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我為勝、或等、或劣。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作障礙;於第三位,由習氣力能作障礙。

 

又由三緣諸行生長。一由宿世業煩惱力。二由願力。三由現在眾因緣力。於異生地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次斷餘結得阿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又由三緣,諸行生長:一由宿世業煩惱力、二由願力、三由現在眾因緣力。於異生地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次斷餘結得阿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復次由五種相於諸行中如理問記。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流轉還滅根本故。三還滅故。四流轉故。五流轉還滅方便故。自性故者。當知色等五種自性。流轉還滅根本故者。謂欲。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諸漏永盡。是故此欲名還滅根本。若由是欲願我當得人中下類。乃至當生梵眾天等眾同分中。由於此心親近修習多修習故。得生於彼。是故此欲名流轉根本。

復次,由五種相,於諸行中如理問記。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流轉還滅根本故、三還滅故、四流轉故、五流轉還滅方便故。自性故者:當知色等五種自性。流轉還滅根本故者:謂欲。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諸漏永盡,是故此欲名還滅根本。若由是欲,願我當得人中下類,乃至當生梵眾天等眾同分中,由於此心親近、修習、多修習故,得生於彼,是故此欲名流轉根本。

 

還滅故者。於諸行中唯欲貪取得斷滅故。若即諸行是取性者。應不可滅。以阿羅漢猶有諸行現可得故。若異諸行有取性者。應是無為。無為故常亦不可滅。是故取性但是諸行一分所攝。即此一分已得斷滅。畢竟不行故。可還滅。

還滅故者:於諸行中,唯欲貪取得斷滅故。若即諸行是取性者,應不可滅;以阿羅漢猶有諸行現可得故。若異諸行有取性者,應是無為;無為故常,亦不可滅。是故取性,但是諸行一分所攝,即此一分已得斷滅,畢竟不行,故可還滅。

 

流轉故者。復有三種。一後有因故。二品類別故。三現在因故。後有因者。謂如有一願樂當來造作諸業。彼作是念。願我來世當成此行。由是因緣能引後有諸行生因。不引現在。彼於現在不能引故。施設諸行唯有二種。品類別者。謂十一種諸行品類。如前應知。現在因者。謂所造色因四大種。受等心法以觸為緣。所有諸識名色為緣。

流轉故者:復有三種:一後有因故、二品類別故、三現在因故。後有因者:謂如有一,願樂當來造作諸業,彼作是念:願我來世當成此行。由是因緣,能引後有諸行生因,不引現在,彼於現在不能引故。施設諸行,唯有二種。品類別者:謂十一種諸行品類,如前應知。現在因者:謂所造色,因四大種;受等心法,以觸為緣;所有諸識,名色為緣。

 

流轉方便者。謂薩迦耶見為所依故。於諸行中發生我慢及諸愛味我我所見。還滅方便者。謂於諸行遠離我慢。及見過患并彼出離無我我所。又流轉方便者。謂無明愛品。隨其所應當知其相。還滅方便者。謂彼對治。

流轉方便者:謂薩迦耶見為所依故,於諸行中發生我慢,及諸愛味、我我所見。還滅方便者:謂於諸行遠離我慢,及見過患并彼出離,無我我所。又流轉方便者:謂無明、愛品,隨其所應,當知其相。還滅方便者:謂彼對治。

 

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諦。二愚勝義諦。由此愚故違越一向世俗諦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諦理。於行流轉不正思惟。

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諦、二愚勝義諦。由此愚故,違越一向世俗諦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諦理,於行流轉,不正思惟。

 

復次於三種處唯諸聖者隨其所樂能如實記。非諸異生。除從他聞。謂諸行中我我所見我非如實。若彼為依有我慢轉。彼雖已斷。而此我慢一切未斷。若無起依。我慢不斷如故現行。當知此中二種我慢。一於諸行執著現行。二由失念率爾現行。

復次,於三種處,唯諸聖者,隨其所樂能如實記,非諸異生,除從他聞。謂諸行中,我、我所見,我非如實,若彼為依,有我慢轉。彼雖已斷,而此我慢一切未斷,若無起依,我慢不斷,如故現行。當知此中,二種我慢:一於諸行執著現行、二由失念率爾現行。

 

此中執著現行我慢。聖者已斷不復現行。第二我慢由隨眠故。薩迦耶見雖復永斷。以於聖道未善修故。猶起現行。薩迦耶見唯有習氣。常所隨逐於失念時。能與我慢作所依止。令暫現行。是故此慢亦名未斷亦得現行。

此中,執著現行我慢,聖者已斷,不復現行。第二我慢,由隨眠故,薩迦耶見雖復永斷,以於聖道未善修故,猶起現行。薩迦耶見,唯有習氣常所隨逐,於失念時,能與我慢作所依止,令暫現行。是故此慢,亦名未斷,亦得現行。

 

又諸聖者若於諸行思惟自相。尚令我慢不復現行。況觀共相。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住正念者。亦令我慢不得現行。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不住正念爾時我慢暫得現行。若諸異生雖於諸行思惟共相。尚為我慢亂心相續。況住餘位。

又諸聖者,若於諸行思惟自相,尚令我慢不復現行,況觀共相!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住正念者,亦令我慢不得現行;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不住正念,爾時我慢暫得現行。若諸異生,雖於諸行思惟共相,尚為我慢亂心相續,況住餘位!

 

又薩迦耶見聖相續中隨眠與纏皆已斷盡。於學位中習氣隨逐未能永斷。若諸我慢隨眠與纏皆未能斷。又計我欲者當知即是我慢纏攝。何以故。由失念故。於欲於定為諸愛味所漂淪者。依此欲門諸我慢纏數數現起。言未斷者。由隨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纏故。彼於爾時有忘念故。言未滅者。雖於此纏暫得遠離。尋復現行。言未吐者。由彼隨眠未永拔故。

又薩迦耶見,聖相續中,隨眠與纏皆已斷盡。於學位中,習氣隨逐,未能永斷。若諸我慢、隨眠與纏,皆未能斷,又計我欲者,當知即是我慢纏攝。何以故?由失念故,於欲、於定,為諸愛味所漂淪者,依此欲門,諸我慢纏數數現起。言未斷者:由隨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纏故,彼於爾時,有忘念故。言未滅者:雖於此纏暫得遠離,尋復現行。言未吐者:由彼隨眠未永拔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