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1)

攝異門分之下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欲三種延請  法僧惠施故 厭梵志無常  聚沫等為後  諸欲無常虛偽不實者。謂於諸欲宣說顛倒。以是四種顛倒事故。當知此中虛故無我。偽故不淨。不實故苦。由於是處樂非實故。然彼諸欲似常等現。說名妄法。顛倒事故。

復次,嗢拖南曰:「欲三種延請,法僧惠施故,厭梵志無常,聚沫等為後。」  諸欲無常、虛、偽、不實者謂於諸欲宣說顛倒,以是四種顛倒事故。當知此中虛故無我,偽故不淨,不實故苦,由於是處,樂非實故。然彼諸欲,似常等現,說名妄法,顛倒事故。

 

云何諸欲名為妄法。為顯此義說幻事喻。雖非常等然似顯現故。同彼法誑惑愚夫者。謂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於長夜恒被欺誑。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諸聰慧者。則不如是。如實知故。又彼諸欲喻枯骨者。令無飽故。喻段肉者。多所共故。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惡行因故。喻一分炭者。增長欲愛大熱惱故。喻大毒蛇者。為諸聖賢所遠離故。喻夢所得者。速散壞故。喻所假借莊嚴具者。託眾緣故。喻諸樹端爛熟果者。危亡地故。

云何諸欲名為妄法?為顯此義,說幻事喻。雖非常等,然似顯現,故同彼法。誑惑愚夫者謂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於長夜恒被欺誑,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諸聰慧者,則不如是,如實知故。又彼諸欲喻枯骨者令無飽故。喻段肉者多所共故。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惡行因故。喻一分炭者增長欲愛,大熱惱故。喻大毒蛇者為諸聖賢所遠離故。喻夢所得者速散壞故。喻所假借莊嚴具者:託眾緣故。喻諸樹端爛熟果者危亡地故。

 

又不淨者。是其總句。言臭穢者。受用飲食變壞成故。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名臭處。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名生臭。可厭逆者。受用婬欲變壞所成可惡逆故。復次應招延者。約捨世財。應奉請者。約盡貪愛。欲求果報。是故招延。欲求解脫。是故奉請。應合掌者。即為二事而延請時。應和敬者。應設禮拜問訊等故。應可與彼戒見同故。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又不淨者,是其總句。言臭穢者受用飲食變壞成故,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名臭處。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名生臭。可厭逆者受用婬欲變壞所成,可惡逆故。復次,應招延者約捨世財。應奉請者約盡貪愛。欲求果報,是故招延。欲求解脫,是故奉請。應合掌者即為二事而延請時。應和敬者應設禮拜問訊等故,應可與彼戒見同故。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復次善說者。文義巧妙故。現見者。於現法中可證得故。無熱者。離煩惱故。無時者。出三世故。難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難見者。天等趣中不可見故。內自所證者。唯信他等不能證故。諸有智者者。謂學無學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趣者。由後後句釋前前句顯出離義。又能了知四聖諦故。名為正見。

復次,善說者文義巧妙故。現見者於現法中可證得故。無熱者離煩惱故。無時者出三世故。難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難見者天等趣中不可見故。內自所證者唯信他等不能證故。諸有智者者謂學無學。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趣者由後後句釋前前句,顯出離義。又能了知四聖諦故,名為正見。

 

言生起者。於一切時容可生故。已生起者。於過去世住無學位。今生起者。於現在世或已證得或修圓滿。當生起者。或未證得或勤修習應修應習。應多修習者。隨其所應如前當知。應隨護者。遠離隨順退墮法故。言應觸者。由身體故。應作證者。或果或勝智如說我已證道故。

言生起者於一切時容可生故。已生起者於過去世住無學位。今生起者於現在世或已證得、或修圓滿。當生起者或未證得、或勤修習。應修、應習、應多修習者隨其所應,如前當知。應隨護者遠離隨順退墮法故。言應觸者由身體故。應作證者或果或勝智,如說:「我已證道」故。

 

應時而說者。若了知彼願樂欲聞。及堪聞者方可為說。坐卑座等是名為時應。當序說先時所作。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隨其所能盡己所有而為說法。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非直華詞樂說而已。次第者。開示義故。隨密者。設妨難故。隨會者。顯釋彼故。令歡喜者化受教者故。令愛樂者。化處中者故。

應時而說者若了知彼願樂欲聞,及堪聞者方可為說,坐卑座等,是名為時應,當序說:「先時所作」。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隨其所能,盡己所有而為說法,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非直華詞樂說而已。次第者開示義故。隨密者設妨難故。隨會者顯釋彼故。令歡喜者:化受教者故。令愛樂者化處中者故。

 

令喜樂者。化誹謗者故。讚勵者。求彼實德。以稱順心發自言音揄揚讚美。訶擯者。觀彼實過。以無恚心發自言音開示訶責。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證成道理。有益者。於所為處不棄捨故。無雜者。無雜亂故。有繫屬故。有法者。能引義故。依於苦等有無量種出離遠離所生法故。

令喜樂者化誹謗者故。讚勵者求彼實德,以稱順心,發自言音揄揚讚美。訶擯者觀彼實過,以無恚心,發自言音開示訶責。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證成道理。有益者於所為處不棄捨故。無雜者無雜亂故,有繫屬故。有法者能引義故,依於苦等,有無量種出離,遠離所生法故。

 

如眾會者。隨剎帝利等四種會眾所堪能故。以慈心者。為欲令彼得樂義故。利益心者。云何當令若有殷重聽聞正法。皆得悟解。獲大利益故。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隨法行故。無所依者。不為利養恭敬名稱故。謂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禮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又不於他有所輕蔑。乃至廣說。

如眾會者隨剎帝利等四種會眾所堪能故。以慈心者為欲令彼得樂義故。利益心者云何當令若有殷重聽聞正法,皆得悟解,獲大利益故。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隨法行故。無所依者不為利養恭敬名稱故,謂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禮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又不於他有所輕蔑,乃至廣說。

 

不自高者。不為利養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輩。乃至廣說。讚己功德談彼過失。於時時間應聽法者至如是時應自觀察。我今說法多有所作。他說法時應正了知勿我於中當為障礙。即便殷重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蔑。於說法師深生尊重。如說法者當獲無上大果勝利故。

不自高者不為利養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輩,乃至廣說,讚己功德,談彼過失。於時時間,應聽法者至,如是時應自觀察:我今說法,多有所作;他說法時,應正了知:勿我於中,當為障礙。即便殷重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蔑。於說法師,深生尊重,如說法者,當獲無上大果勝利故。

 

不輕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綺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不輕法師者。不作是言。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不自輕者。不作是言。我於解法無有力能。於其所證無怯劣故。奉教心者。無惱亂心唯欲求解故。心一趣者。為欲領解文句差別故。屬耳聽者。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修治意者。為欲悟入甚深義故。於一切心無不繫念者。為欲無間領解音韻文句義故。無不了知。無不通達。而空過者。

不輕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綺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不輕法師者不作是言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不自輕者不作是言我於解法無有力能,於其所證無怯劣故。奉教心者無惱亂心,唯欲求解故。心一趣者為欲領解文句差別故。屬耳聽者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修治意者為欲悟入甚深義故。於一切心無不繫念者為欲無間領解音韻文句義故,無不了知、無不通達,而空過者。

 

復次言正行者。謂是總句。應理行者。住果有學。質直行者。住於向道。和敬行者。是其無學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隨法行者。於因轉時法隨法行。由聞他音內正如理而思惟故。又應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滅行。質直行者。如其聖教而正修行。無諂無誑如實顯現。

復次,言正行者,謂是總句。應理行者住果有學。質直行者住於向道。和敬行者是其無學,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隨法行者於因轉時,法隨法行;由聞他音,內正如理而思惟故。又應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滅行。質直行者如其聖教而正修行,無諂無誑,如實顯現。

 

和敬行者。與六堅法而共相應。隨法行者。法隨法行諸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最極究竟。乃至廣說。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乃至廣說。永斷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廣說。獲得預流不顛墜法。決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廣說。如是一切於自處所攝事分中。我當廣說。

和敬行者與六堅法而共相應。隨法行者法隨法行。諸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最極究竟,乃至廣說。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乃至廣說。永斷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廣說。獲得預流不顛墜法,決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廣說。如是一切於自處所《攝事分》中,我當廣說。

 

又大師子者。是其總句。腹所生者。簡去異生卑劣子故。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圓滿。謂初句於其增上生圓滿中。遮器過失。第二句遮其精血不淨所生。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如是三句顯示增上生圓滿。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第五句顯示受用相似之法。如是二句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又序者。是緣。集者。是因。緣增上故名彼種類。因增上故名彼所生。雖因所生藉緣勢力方得生起。為彼依故。又於此中後句釋前。

又大師子者,是其總句。腹所生者簡去異生卑劣子故。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圓滿。謂初句,於其增上生圓滿中,遮器過失。第二句,遮其精血不淨所生。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如是三句,顯示增上生圓滿。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第五句,顯示受用相似之法。如是二句,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又序者是緣。集者是因。緣增上故,名彼種類。因增上故,名彼所生。雖因所生,藉緣勢力方得生起,為彼依故。又於此中後句釋前。

 

又善見者。是其總句。言善知者。知法義故。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善黠慧者。全分知故。善通達者。如實知故。由後二句顯善見性。由前二句顯彼加行。又言聖者。是無漏故。及在聖者。相續中故。言出離者。出離三界一切苦故。言決達者。究竟出離無退轉故。

又善見者,是其總句。言善知者知法義故。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善黠慧者全分知故。善通達者如實知故。由後二句,顯善見性。由前二句,顯彼加行。又言聖者是無漏故。及在聖者相續中故。言出離者出離三界一切苦故。言決達者究竟出離無退轉故。

 

復次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世尊為眼者。現等覺已為諸天人等開示故。世尊為依者所說法中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又佛世尊能為眼者。謂能引發俱生慧故。能為智者。謂能引發加行慧故。能為義者。謂能引發思所成慧故。能為法者。謂能引發聞所成慧故。不顯了義能決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斷故。能為一切義所依者。謂能引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興盛事故。

復次,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世尊為眼者現等覺已,為諸天人等開示故。世尊為依者:所說法中,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又佛世尊能為眼者謂能引發俱生慧故。能為智者謂能引發加行慧故。能為義者謂能引發思所成慧故。能為法者謂能引發聞所成慧故。不顯了義能決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斷故。能為一切義所依者謂能引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興盛事故。

 

復次厭者。謂於見道。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所言滅者。謂於無學一切依滅。前之二種於加行位。修習厭行及離欲行。後之一種在無學位。行於滅行。又言厭者。由見諦故。於一切行皆悉厭逆。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言解脫者。由離貪故。一向安隱於餘煩惱心得解脫。遍解脫者。煩惱斷故。於生等苦普得解脫。

復次,厭者謂於見道。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所言滅者謂於無學一切依滅。前之二種於加行位,修習厭行及離欲行。後之一種在無學位,行於滅行。又言厭者由見諦故,於一切行皆悉厭逆。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言解脫者由離貪故,一向安隱於餘煩惱心得解脫。遍解脫者煩惱斷故,於生等苦普得解脫。

 

復次是為婆羅門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諸惡故。是為其相。無猶豫等者。於自所證離疑惑故。斷諸惡作者。於應作事無不作故。不應作事無有作故。離諸貪愛者。無有利養恭敬愛故。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隨眠永斷故。當知此中若現在世若未來世名之為有。其過去世名為非有。

復次,是為婆羅門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諸惡故,是為其相。無猶豫等者於自所證離疑惑故。斷諸惡作者於應作事無不作故,不應作事無有作故。離諸貪愛者無有利養恭敬愛故。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隨眠永斷故。當知此中,若現在世、若未來世,名之為有。其過去世,名為非有。

 

由此諸句無倒觀察。婆羅門相由前三句顯示多聞及與正知觀察其相。或謂不正修習善品故。復顯示第四一句觀察其相。此中著者。謂八種著。於非有中作愁憂著。於現在世所攝有中。有五種著。一作修治。二作救護。三作我所。四作高勝。五作下劣。於未來世所攝有中。作行作動總於三處。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由此諸句,無倒觀察婆羅門相。由前三句,顯示多聞及與正知觀察其相。或謂不正修習善品故,復顯示第四一句觀察其相。此中,著者謂八種著。於非有中,作愁憂著。於現在世所攝有中,有五種著一作修治、二作救護、三作我所、四作高勝、五作下劣。於未來世所攝有中,作行、作動。總於三處,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作愁憂者。所愛變壞故。作修治者。養育攝藏故。作救護者。於逼惱處求作救護故。作我所者。執為我所故。作高勝者。計我為勝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間眾生慢為高幢故。作下劣者。計我為劣而起憍慢故。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來世愛。言作動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作極厚重者。是所愛樂非可食用。謂金銀等應可貿易。作極甘味者。是可食用。

作愁憂者所愛變壞故。作修治者養育攝藏故。作救護者於逼惱處求作救護故。作我所者執為我所故。作高勝者計我為勝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間眾生慢為高幢故。作下劣者計我為劣而起憍慢故。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來世愛。言作動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作極厚重者是所愛樂,非可食用,謂金銀等應可貿易。作極甘味者是可食用。

 

復有差別。謂此五句略顯得道道果作證。是為婆羅門者。略顯得道。無猶豫等斷諸惡作離諸貪愛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如是諸句略顯獲得道果作證。於記所解疑惑斷故。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於未來世苦因斷故。現在苦因麤重斷故。

復有差別,謂此五句略顯得道、道果作證。是為婆羅門者略顯得道。無猶豫等,斷諸惡作,離諸貪愛,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如是諸句略顯獲得道果作證。於記所解,疑惑斷故。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於未來世,苦因斷故。現在苦因,麤重斷故。

 

所言有者。謂此義中當知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言非有者。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所言著者。謂此義中是貪瞋癡。如無相定諸有學者。猶有隨眠。非阿羅漢得有尋思戲論著想四種雜染。前二是出家品。後二是在家品。由有著隨眠故。彼得生起。諸出家者由追憶念曾所更境故。有尋思動亂現行故。有戲論。諸在家者住現前境。有著有想由有染著取諸相故。復有二種雜染因緣。謂不如理作意。及順彼處法。由此因緣彼得生起。是故說此為彼因緣。

所言有者謂此義中,當知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言非有者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所言著者謂此義中,是貪、瞋、癡。如無相定諸有學者,猶有隨眠,非阿羅漢得有尋思、戲論、著、想四種雜染。前二是出家品,後二是在家品,由有著隨眠故,彼得生起。諸出家者,由追憶念曾所更境,故有尋思;動亂現行,故有戲論。諸在家者,住現前境,有著、有想、由有染著,取諸相故。復有二種雜染因緣,謂不如理作意及順彼處法。由此因緣彼得生起,是故說此為彼因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