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1)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行擇攝。處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拖南曰。 初安立等智同等  最後當知離欲等  別嗢拖南曰。 安立與差別  愚不愚教授 解脫煩惱業  皆廣說應知  由五種相。當知安立諸受差別。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緣故。四助伴故。五隨轉故。

如是已說《行擇攝》,《處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拖南曰:「初安立等智同等,最後當知離欲等。」別嗢拖南曰:「安立與差別,愚不愚教授,解脫煩惱業,皆廣說應知。」  由五種相,當知安立諸受差別: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緣故、四助伴故、五隨轉故。

 

自性故者。謂有三受。一苦。二樂。三不苦不樂。所依故者。謂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意。所緣故者。謂色等六所緣境界。助伴故者。謂想思或餘善不善無記心法。與此相應。隨轉故者。謂此相應心由依彼故。三受隨轉。彼為諸受同生同滅所依止處。

自性故者:謂有三受:一苦、二樂、三不苦不樂。所依故者:謂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意。所緣故者:謂色等六所緣境界。助伴故者:謂想、思或餘善、不善、無記心法與此相應。隨轉故者:謂此相應心,由依彼故,三受隨轉,彼為諸受同生同滅所依止處。

 

復次如是五相安立諸受。當知復有八種差別。一內處差別。二外處差別。三六識身差別。四六觸身差別。五六受身差別。六六想身差別。七六思身差別。八六愛身差別。當知此中由三和合義立前三差別。由受因緣義立第四差別。由三和合觸果義立第五差別。

復次,如是五相安立諸受,當知復有八種差別:一內處差別、二外處差別、三六識身差別、四六觸身差別、五六受身差別、六六想身差別、七六思身差別、八六愛身差別。當知此中,由三和合義,立前三差別。由受因緣義,立第四差別。由三和合觸果義,立第五差別。

 

由分別受隨言說義立第六差別。所以者何。受諸受時作如是想。我今領受此苦此樂此非苦樂。亦復為他隨起言說。由業煩惱二雜染義。當知建立第七第八兩種差別。所以者何。由於彼受若合若離起思造作。如如發起思所造作。如是如是生愛求願。

由分別受隨言說義,立第六差別。所以者何?受諸受時,作如是想:我今領受此苦、此樂、此非苦樂,亦復為他隨起言說。由業、煩惱二雜染義,當知建立第七、第八兩種差別。所以者何?由於彼受若合、若離,起思造作,如如發起思所造作,如是如是生愛求願。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一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說一切皆無常者。當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無為故。言一切法皆無我者。當知此依一切一切。又由三相應知是愚。一由自性故。二由因緣故。三由果故。愚自性故者。謂由纏故即是忘失。於現在世由隨眠故即是當來忘失之法。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一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說一切皆無常者:當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無為故。言一切法皆無我者:當知此依一切一切。又由三相應知是愚:一由自性故、二由因緣故、三由果故。愚自性故者:謂由纏故,即是忘失於現在世;由隨眠故,即是當來忘失之法。

 

愚因緣故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不能覺了是無常等。及遍自體初中後位所有惱亂皆不了故。當知即是於生老病及死法性不能覺了。初惱亂者。謂由生故。中惱亂者。謂由病故。後惱亂者。謂由老死二種法故。愚果故者。謂愁等苦愛等雜染。

愚因緣故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不能覺了是無常等,及遍自體初、中、後位所有惱亂皆不了故,當知即是於生、老、病及死法性不能覺了。初惱亂者:謂由生故。中惱亂者:謂由病故。後惱亂者:謂由老、死二種法故。愚果故者:謂愁等苦,愛等雜染。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不愚。一自性故。二由礙故。三由障故。不愚自性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善能覺了自相共相。由此能斷一切煩惱。能覺聖諦。能證涅槃。不愚礙者。由四種魔。謂由蘊魔遍一切處隨逐義故。由彼天魔於時時間能數任持障礙義故。死煩惱魔能與死生所生眾苦作器義故。不愚障者。謂緣不現見境煩惱。及緣非不現見境纏。或彼隨眠。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不愚:一自性故、二由礙故、三由障故。不愚自性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善能覺了自相、共相,由此能斷一切煩惱,能覺聖諦,能證涅槃。不愚礙者:由四種魔,謂由蘊魔遍一切處隨逐義故,由彼天魔於時時間能數任持障礙義故,死、煩惱魔能與死生所生眾苦作器義故。不愚障者:謂緣不現見境煩惱,及緣非不現見境纏,或彼隨眠。

 

復次諸佛世尊佛聖弟子。由三種相能正教授諸弟子眾。何等為三。一引導教授。二隨其所應於所緣境安處教授。三令所化得自義教授。如是教授如其次第。當知即是三種神變。復次由二種相應求能成就解脫妙慧。一者如理聞思。久遠相續慧。能成就有學解脫。二者有學久遠相續慧。能成就無學解脫。復次略有二種解脫成就。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者。謂金剛喻三摩地俱。無學者。謂彼已上。

復次,諸佛世尊、佛聖弟子,由三種相,能正教授諸弟子眾。何等為三?一引導教授;二隨其所應,於所緣境,安處教授;三令所化得自義教授。如是教授如其次第,當知即是三種神變(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復次,由二種相,應求能成就解脫妙慧:一者如理聞、思久遠相續慧,能成就有學解脫;二者有學久遠相續慧,能成就無學解脫。復次,略有二種解脫成就: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者:謂金剛喻三摩地俱(最後學位攝,齊此能證有學圓滿解脫)。無學者:謂彼已上。

 

復次心清淨行苾芻有五種法多有所作。何等為五。一正教授。二奢摩他支。三毘缽舍那支。四無間殷重加行。五出世間慧。正教授者。謂有三種正友所顯。一者大師。二者軌範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叡。如是名為三種正友。諸有智者從彼應求積集善門真正教授。

復次,心清淨行苾芻,有五種法多有所作。何等為五?一正教授、二奢摩他支、三毘缽舍那支、四無間殷重加行、五出世間慧。正教授者:謂有三種正友所顯:一者大師;二者軌範、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叡。如是名為三種正友。諸有智者,從彼應求積集善門真正教授。

 

奢摩他支者。謂如有一。具尸羅住。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如是尸羅具足住已。便無有悔。無悔故歡。廣說乃至樂故心定。毘缽舍那支者。謂得三種隨欲言教。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奢摩他支者:謂如有一,具尸羅住,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如是尸羅具足住已,便無有悔,無悔故歡,廣說乃至樂故心定。毘缽舍那支者:謂得三種隨欲言教: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云何聖正言教。謂依眾聖五無學蘊所有言教。即是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智見。云何厭離言教。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樂斷樂修令離憒鬧言教。云何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

云何聖正言教?謂依眾聖五無學蘊所有言教,即是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智見。云何厭離言教?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樂斷、樂修,令離憒鬧言教。云何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

 

當知此中依為證得斷離滅界所有言說。是初言教。依即於彼見勝功德。及於所治蓋處諸行深見過患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二言教。隨順如是緣性緣起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三言教。如是三種言教。總名毘缽舍那支。

當知此中,依為證得斷、離、滅界所有言說,是初言教。依即於彼見勝功德,及於所治蓋處諸行深見過患,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二言教。隨順如是緣性、緣起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三言教。如是三種言教,總名毘缽舍那支。

 

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復有三種。一能生樂欲言教。二能正安處資糧言教。三能正安處作意言教。謂聖正言教名能生樂欲言教。厭離言教名正安處資糧言教。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名正安處作意言教。依此言教勝奢摩他所攝受慧。名毘缽舍那。是故說此言教。名毘缽舍那支。

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復有三種:一能生樂欲言教、二能正安處資糧言教、三能正安處作意言教。謂聖正言教,名能生樂欲言教。厭離言教,名正安處資糧言教。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名正安處作意言教。依此言教,勝奢摩他所攝受慧,名毘缽舍那,是故說此言教,名毘缽舍那支。

 

云何無間殷重加行。謂常所作。委悉所作。勤精進住。當知即依止觀加行。又勤精進應知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

云何無間殷重加行?謂常所作、委悉所作,勤精進住,當知即依止觀加行。又勤精進,應知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

 

此中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次能堪忍寒熱等苦。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彼由如是勤精進住入諦現觀。證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修道中依止此慧。若行若住。能正除遣所依身中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此中,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次能堪忍寒熱等苦;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彼由如是勤精進住,入諦現觀,證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修道中依止此慧,若行、若住,能正除遣所依身中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謂住聚落或聚落邊。若見少壯端嚴美妙形色母邑。即便作意思惟不淨。為欲損害緣彼貪故。若遇他人逼迫惱亂。即便作意思惟慈相。為欲損害緣彼瞋故。如是行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若遠離處修習入出二種息念。除遣欲等諸惡尋思。如是住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謂住聚落、或聚落邊,若見少壯端嚴美妙形色母邑,即便作意思惟不淨,為欲損害緣彼貪故。若遇他人逼迫惱亂,即便作意思惟慈相,為欲損害緣彼瞋故。如是行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若遠離處,修習入、出二種息念,除遣欲等諸惡尋思,如是住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

 

彼依如是已所證得出世間慧。於一切行修無常想。能正蠲除所餘我慢。如是善士為所依止。復得無倒教授前行。由此漸次能證有學圓滿解脫。得金剛喻三摩地故。亦證無學圓滿解脫。一切煩惱皆離繫故。

彼依如是已所證得出世間慧,於一切行修無常想,能正蠲除所餘我慢。如是善士為所依止,復得無倒教授前行,由此漸次能證有學圓滿解脫;得金剛喻三摩地故,亦證無學圓滿解脫,一切煩惱皆離繫故。

 

云何解脫。謂起畢竟斷對治故。一切煩惱品類麤重永息滅故。證得轉依令諸煩惱決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脫。若聖弟子無所有處已得離欲。唯餘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復能安住勝有頂定。爾時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若所餘位雖能漸斷彼彼諸漏。然非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未得離欲。

云何解脫?謂起畢竟斷對治故,一切煩惱品類麤重永息滅故,證得轉依,令諸煩惱決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脫。若聖弟子無所有處已得離欲,唯餘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復能安住勝有頂定,爾時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若所餘位,雖能漸斷彼彼諸漏,然非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未得離欲。

 

復次諸欲界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諸色無色二界所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有漏。若諸有情。或未離欲。或已離欲。除諸外道所有邪僻分別愚癡所生惡見蔽覆其心。依此惡見於彼諸欲。一分尋求。一分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於彼三界所有無智。總攝為一。立無明漏。

復次,諸欲界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諸色、無色二界所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有漏。若諸有情,或未離欲、或已離欲,除諸外道所有邪僻分別,愚癡所生惡見蔽覆其心,依此惡見,於彼諸欲一分尋求,一分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於彼三界所有無智,總攝為一,立無明漏

 

復次有九種事能和合故。當知建立九結差別。云何九事。一依在家品可愛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貪愛纏事。二即依此品可惡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瞋恚纏事。三依有情數憍慢纏事。若四五六依惡說法諸出家品三種邪僻勝解纏事。謂依聽聞不正法故。依不如理邪思惟故。依非方便所攝修故。如是差別即為三種。

復次,有九種事,能和合故,當知建立九結差別。云何九事?一依在家品,可愛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貪愛纏事二即依此品,可惡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瞋恚纏事三依有情數憍慢纏事。若四、五、六依惡說法諸出家品,三種邪僻勝解纏事,謂依聽聞不正法故、依不如理邪思惟故、依非方便所攝修故,如是差別即為三種

 

七於善說法律無勝解纏事。八依出家品智貧窮事。九依在家品財貧窮事。由此九事如其所應當知配屬愛等九結。此中由嫉變壞心故。於正法內發起法慳。由此當來智慧貧乏。餘隨所應配屬應知。

七於善說法律無勝解纏事八依出家品智貧窮事九依在家品財貧窮事。由此九事,如其所應,當知配屬愛等九結。此中由嫉變壞心故,於正法內發起法慳,由此當來智慧貧乏。餘隨所應,配屬應知。

 

復次由為貪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樂受境界心不能捨。如是瞋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苦受境界心不能捨。由愚癡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非苦樂受中庸境界心不能捨。由此因緣故立三縛。

復次,由為貪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樂受境界,心不能捨。如是瞋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苦受境界,心不能捨。由愚癡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非苦樂受中庸境界,心不能捨。由此因緣,故立三縛。

 

復次煩惱品所有麤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當知此復建立七種。由未離欲品差別故。由已離欲品差別故。由二俱品差別故。由未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欲貪瞋恚隨眠。由已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有貪隨眠。由二俱品差別故。建立慢無明見疑隨眠。如是總攝一切煩惱。

復次,煩惱品所有麤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當知此復建立七種:由未離欲品差別故、由已離欲品差別故、由二俱品差別故。由未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欲貪瞋恚隨眠。由已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有貪隨眠。由二俱品差別故,建立無明隨眠。如是總攝一切煩惱。

 

復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癡亦爾。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隱藏眾惡故名為覆。染污驚惶故名熱惱。心懷染污不[/]他榮故名為嫉。於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為慳。

復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癡亦爾。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隱藏眾惡,故名為覆。染污驚惶,故名熱惱。心懷染污,不喜他榮,故名為嫉。於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為慳。

 

為欺[*]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於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無慚。於所作罪望他不恥故。名無愧。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

為欺誷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於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無慚。於所作罪,望他不恥,故名無愧。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

 

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於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下劣慢。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故名邪慢。心懷染污隨恃榮譽形相疏誕故。名為憍。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於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說名為傲。

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於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下劣慢。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故名邪慢。心懷染污,隨恃榮譽,形相疏誕,故名為憍。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於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說名為傲。

 

若煩惱纏能令發起。執持刀仗鬥訟違諍故名憤。發心懷染污為顯己德假現威儀故。名為矯。心懷染污。為顯己德。或現親事。或行軟語故。名為詐。心懷染污欲有所求矯示形儀故。名現相。現行遮逼有所乞[-]故。名研求。於所得利不生喜足。說獲他利更求勝利。是故說名以利求利。

若煩惱纏能令發起,執持刀仗、鬥訟違諍,故名憤發。心懷染污,為顯己德,假現威儀,故名為矯。心懷染污,為顯己德,或現親事、或行軟語,故名為詐。心懷染污,欲有所求,矯示形儀,故名現相。現行遮逼,有所乞匃,故名研求。於所得利,不生喜足,說獲他利,更求勝利,是故說名以利求利。

 

自現己德遠離謙恭。於可尊重而不尊重故。名不敬。於不順言性不堪忍故。名惡說。諸有朋疇引導令作非利益事。名為惡友。耽著財利顯不實德欲令他知故。名惡欲。於大人所欲求廣大利養恭敬故。名大欲。懷染污心顯不實德。欲令他知名自希欲。於罵反罵。名為不忍。於瞋反瞋。於打反打。於弄反弄。當知亦爾。

自現己德,遠離謙恭,於可尊重而不尊重,故名不敬。於不順言,性不堪忍,故名惡說。諸有朋疇,引導令作非利益事,名為惡友。耽著財利,顯不實德,欲令他知,故名惡欲。於大人所,欲求廣大利養恭敬,故名大欲。懷染污心,顯不實德,欲令他知,名自希欲。於罵反罵,名為不忍。於瞋反瞋、於打反打、於弄反弄,當知亦爾。

 

於自諸欲深生貪愛。名為耽嗜。於他諸欲深生貪著。名遍耽嗜。於勝於劣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於諸境界深起耽著。說名為貪。於諸惡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貪。於自父母等諸財寶不正受用。名為執著。於他委寄所有財物規欲抵拒故。名惡貪。妄觀諸行為我我所。或分別起或是俱生。說名為見。薩迦耶見為所依止。於諸行中發起常見。名為有見。發起斷見名無有見。當知五蓋如前定地已說其相

於自諸欲,深生貪愛,名為耽嗜。於他諸欲,深生貪著,名遍耽嗜。於勝、於劣,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於諸境界深起耽著,說名為貪。於諸惡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貪。於自父母等諸財寶,不正受用,名為執著。於他委寄所有財物,規欲抵拒,故名惡貪。妄觀諸行為我、我所,或分別起、或是俱生,說名為見。薩迦耶見為所依止,於諸行中發起常見,名為有見;發起斷見,名無有見。當知五蓋,如前定地已說其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