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3)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大乘無增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

又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大乘無增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

 

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

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

 

復說由不宣說。不隨宣說。不順義說。不平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緣。由前後宣說厭倦不平等心。於所宣說不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教誡徒眾加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由善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誑惑所化諸有情類。

復說由不宣說、不隨宣說、不順義說、不平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緣?由前後宣說厭倦不平等心,於所宣說不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教誡徒眾加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由善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誑惑所化諸有情類。

 

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緣。由慳吝少聞不善入聖教。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怖畏生死苦故。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善根故。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退失。

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緣?由慳吝少聞,不善入聖教,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怖畏生死苦故、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善根故、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退失。

 

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我愛俱於微細罪不見怖畏。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於現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眾。

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我愛俱,於微細罪不見怖畏;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於現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眾。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應知。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應知。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二者聞清淨。三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無動。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三者遠離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二者聞清淨、三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無動、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三者遠離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三者堪忍難事即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即彼所成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四處濟拔有情。一者於疑惑猶豫處。二者於極穢惡趣顛墜處。三者於下乘信解處。四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處。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三者堪忍難事即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即彼所成。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四處濟拔有情:一者於疑惑猶豫處、二者於極穢惡趣顛墜處、三者於下乘信解處、四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處。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時。猶得如是功德勝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為具足法行。當知此行有五行相。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故。二者於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無傾動故。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時,猶得如是功德勝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為具足法行。當知此行,有五行相: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故;二者於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無傾動故。

 

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於一切利眾生事。平等修行。是故說名具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行相。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二者於諸有情以無染污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平等慰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悅。於已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等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六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七者展轉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八者一切善根平等迴向大菩提故。

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於一切利眾生事,平等修行,是故說名具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行相: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二者於諸有情以無染污、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平等慰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悅,於已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等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六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七者展轉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八者一切善根平等迴向大菩提故。

 

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外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無所依止而惠施故。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於少分修精進故。五者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七者成熟方便善巧故。

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外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無所依止而惠施故、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於少分修精進故、五者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七者成熟方便善巧故。

 

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但追求以為究竟。非但讀誦以為究竟。非但宣說以為究竟。非但尋思以為究竟。而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二行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無分別故。二者以此為依。恭敬領受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為依。身遠離故。四者以此為依。心遠離故。

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但追求以為究竟,非但讀誦以為究竟,非但宣說以為究竟,非但尋思以為究竟,而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二行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無分別故;二者以此為依,恭敬領受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為依,身遠離故;四者以此為依,心遠離故;

 

五者以此為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以此為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為依。領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眾故。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決定說教授過失。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十二行相。

五者以此為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以此為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為依,領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眾故: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決定說教授過失、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謂諸菩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眾生引發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轉。眾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違。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謂諸菩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眾生引發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轉,眾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違。

 

然諸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

然諸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

 

然諸菩薩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中。智普照故。猶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即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若樂若苦。則為愛恚之所塗染。

然諸菩薩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中,智普照故,猶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即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若樂、若苦,則為愛恚之所塗染。

 

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為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眾流趣入大海。而諸菩薩非如眾流趣入大海即成海性。

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為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眾流趣入大海。而諸菩薩非如眾流趣入大海,即成海性。

 

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王。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為自利益守護國人。

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須彌)住。而諸菩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王。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為自利益守護國人。

 

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丈夫眾。然諸菩薩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極不相似。

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丈夫眾。然諸菩薩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金名、錢量名)極不相似。

 

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譬如已入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已入雜林諸天煩惱增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咒術等所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咒等所伏諸毒唯不為害。更無餘德。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麤同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為喻。而此功德由殊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譬喻所不能及。

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譬如已入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已入雜林諸天,煩惱增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咒術等所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咒等所伏諸毒,唯不為害,更無餘德。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麤同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為喻,而此功德由殊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譬喻所不能及。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菩薩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6.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