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於二處所。如來證得勝安立智。能正顯說超諸苦樂。非不證得勝安立智。於中若有作如是解。此大沙門喬答摩種。無知無解。於諸世間一向安樂。為令弟子謂此安樂間雜眾苦。深怖畏故。為超苦樂間雜依附諸世間故。為欲超過諸苦樂故。宣說法要。當知此解是為邪想。是邪分別。是大邪見

復次,於二處所,如來證得勝安立智,能正顯說超諸苦樂,非不證得勝安立智。於中若有作如是解:「此大沙門喬答摩種,無知、無解,於諸世間一向安樂,為令弟子謂此安樂間雜眾苦,深怖畏故,為超苦樂間雜依附諸世間故,為欲超過諸苦樂故,宣說法要。」當知此解是為邪想、是邪分別、是大邪見。

 

然其如來善知世間或一向樂。或一向苦。或雜苦樂。然彼一切皆是無常。是故為令諸弟子眾超過一切無常世間。超過苦樂。說正法要。由三種相。應正了知諸可意事。謂未來世諸可愛事。名所追求。若過去世諸可愛事。名所尋思。若現在世可愛外境。名所受用。若現在世可愛內受。名所耽著。

然其如來善知世間,或一向樂、或一向苦、或雜苦樂,然彼一切皆是無常,是故為令諸弟子眾超過一切無常世間、超過苦樂,說正法要。由三種相,應正了知諸可意事:謂未來世諸可愛事,名所追求;若過去世諸可愛事,名所尋思;若現在世可愛外境,名所受用;若現在世可愛內受,名所耽著。

 

當知此中墮於三世有四行相。一於未來。一於過去。二於現在。於此行相能隨悟入。是悅意相。意所樂相。可愛色相。平安色相。如其所應當知。即是可欣可樂可愛可意四種行相。

當知此中,墮於三世,有四行相:一於未來、一於過去、二於現在。於此行相,能隨悟入,是悅意相、意所樂相、可愛色相、平安色相。如其所應,當知即是可欣、可樂、可愛、可意四種行相。

 

復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於所引發三種等持。能為障礙。為欲斷除如是障礙。正勤修習五種對治。當知此中先所受用過去諸欲。於遠離處。由尋思門。令心飄蕩。復有現在居家所有利養恭敬俱行諸欲。由尋思門。令心散亂。此中利養恭敬俱行所有諸欲。於其行時令心飄蕩。先所受用居家諸欲。於其住時令心散亂。即此諸欲於異生地能為障礙。於有學地亦為障礙。

復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於所引發三種等持能為障礙。為欲斷除如是障礙,正勤修習五種對治。當知此中,先所受用過去諸欲,於遠離處,由尋思門,令心飄蕩。復有現在居家所有利養、恭敬、俱行諸欲,由尋思門,令心散亂。此中利養、恭敬、俱行所有諸欲,於其行時,令心飄蕩;先所受用居家諸欲,於其住時,令心散亂。即此諸欲,於異生地能為障礙,於有學地亦為障礙。

 

又於異生所修無量俱行等持。能為障礙。亦於有學能善通達一切智事廣大等持。能為障礙。亦於無學極善修習究竟等持。能為障礙。當知如是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與喜俱。此中第一於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門中。與喜俱行。第二領受有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第三領受無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彼由眼等所識色等所緣別故。復有六種。又此等持具諸相故。名為圓滿。

又於異生所修無量俱行等持,能為障礙;亦於有學能善通達一切智事廣大等持,能為障礙;亦於無學極善修習究竟等持,能為障礙。當知如是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與喜俱。此中,第一於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門中,與喜俱行;第二領受有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第三領受無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彼由眼等所識色等,所緣別故,復有六種。又此等持,具諸相故,名為圓滿。

 

又此等持究竟邊際。謂能往趣世間離欲。或能往趣出世離欲。過此更無能趣清淨等持可得。是故說此無有缺減。若欲速證沙門果者。於身命等無所顧戀。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熾然精進。於諸欲中了知自相。堅守正念。了知過患。無希望等。正知現前。正念正知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無放逸。謂於晝分若行若坐。於諸障法淨修其心。乃至廣說。

又此等持究竟邊際,謂能往趣世間離欲,或能往趣出世離欲,過此更無能趣清淨等持可得,是故說此無有缺減。若欲速證沙門果者,於身命等無所顧戀,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熾然精進,於諸欲中了知自相,堅守正念,了知過患,無希望等,正知現前。正念、正知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無放逸(行、住、坐、臥正知而住);謂於晝分若行、若坐,於諸障法,淨修其心,乃至廣說。

 

如是發起勇猛精進。於其所證無所怯劣。由九種相安住其心。一向修習奢摩他定。身得輕安。無愛味等故無染污。不為惛沈及以睡眠二隨煩惱之所擾亂。一向念住為所依止。精勤修習毘缽舍那。堅守正念。遠離掉舉隨煩惱故。無有愚癡。已入止觀雙運轉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隨行。

如是發起勇猛精進,於其所證無所怯劣,由九種相安住其心。一向修習奢摩他定,身得輕安,無愛味等,故無染污,不為惛沈及以睡眠二隨煩惱之所擾亂。一向念住為所依止,精勤修習毘缽舍那,堅守正念,遠離掉舉隨煩惱故,無有愚癡。已入止、觀雙運轉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隨行。

 

為斷彼障。修習如是五種對治為依止故。能於彼障遍知永斷。於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別。喜俱行定圓滿能引。由二因緣。諸佛世尊為諸弟子宣說自己能引導法。一於黑品所有過失。令生解故。二於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為斷彼障,修習如是五種對治為依止故,能於彼障遍知、永斷。於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別喜俱行定,圓滿能引。由二因緣,諸佛世尊為諸弟子宣說自己能引導法:一於黑品所有過失,令生解故;二於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復次於此正法毘奈耶中。略有二種補特伽羅。一已得意。二未得意。已得意者。復有二種。一已見諦已得有學心解脫意。二阿羅漢已得無學心解脫意。未得意者。謂於三學創修事業有學異生。彼全未得一切二種心解脫意。是故希求異生體後有餘依滅。及自體後無餘依滅涅槃界時。於三學中多修學住。

復次,於此正法毘奈耶中,略有二種補特伽羅:一已得意、二未得意。已得意者,復有二種:一已見諦,已得有學心解脫意;二阿羅漢,已得無學心解脫意。未得意者:謂於三學創修事業有學異生。彼全未得一切二種心解脫意,是故希求異生體後有餘依滅,及自體後無餘依滅涅槃界時,於三學中多修學住。

 

若諸無學雖已證得心解脫意。而或失念。行縱逸時。便有退失現法樂住。彼雖於此現法樂住。或退不退。然無堪能退失解脫。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為證得解脫。然已證得解脫無退。修不放逸復何所用。若為證得現法樂住。勤作功用。如造工業。非不放逸。

若諸無學,雖已證得心解脫意,而或失念行縱逸時,便有退失現法樂住;彼雖於此現法樂住或退、不退,然無堪能退失解脫。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為證得解脫,然已證得解脫無退,修不放逸復何所用!若為證得現法樂住,勤作功用,如造工業,非不放逸。

 

若諸有學先已證得心解脫意。彼亦決定趣三菩提。於所修道。不由他緣。自然能修無放逸行。於現法中。猶未畢竟息放逸故。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應決定修不放逸。又由三相辦所應作。一由諸根所集成故。資糧圓滿。二由習近隨順如法諸臥具故。心得安住。三由依止親近善士。聞他法音如理作意眾因緣故。乃至獲得二心解脫。

若諸有學,先已證得心解脫意,彼亦決定趣三菩提於所修道,不由他緣,自然能修無放逸行,於現法中猶未畢竟息放逸故。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應決定修不放逸。又由三相,辦所應作:一由諸根所集成故,資糧圓滿;二由習近隨順如法諸臥具故,心得安住;三由依止親近善士,聞他法音,如理作意眾因緣故,乃至獲得二心解脫。

 

又即於此應不放逸所作轉時。由二種相。應知於彼六處寂滅。有增上慢。無增上慢。謂於未滅起邪分別。妄執為滅。由所緣故。及於未得起邪分別。妄執為得。彼雖如是起邪分別。謂滅解脫。而未能令身壞已後壽命永盡。六處永滅。亦不能離諸境界想。又彼由於六處寂滅。若緣若證邪領受故。有如是事。此二種相應知說名有增上慢。與此根違。當知說名無增上慢。

又即於此,應不放逸所作轉時,由二種相,應知於彼六處寂滅,有增上慢、無增上慢。謂於未滅,起邪分別,妄執為滅;由所緣故,及於未得,起邪分別,妄執為得。彼雖如是起邪分別,謂滅解脫,而未能令身壞已後壽命永盡,六處永滅,亦不能離諸境界想。又彼由於六處寂滅,若緣、若證邪領受故,有如是事。此二種相,應知說名有增上慢。與此相違,當知說名無增上慢。

 

復次住內法者。於二種著。應當了知二種過患。謂諸異生。於二緣識及能依受。不能了知無我性故。未離欲者。於利養恭敬增上業緣所起諸受。有第一著。已離欲者於離諸欲緣所起諸受。有第二著。此著為因當來生起。說名為生。

復次,住內法者,於二種著,應當了知二種過患。謂諸異生,於二緣識及能依受,不能了知無我性故,未離欲者,於利養、恭敬增上業緣所起諸受,有第一著;已離欲者,於離諸欲緣所起諸受,有第二著。此著為因,當來生起,說名為生。

 

又諸外道由取著故。生諸繫縛。繫縛生故。能生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第一過患。又由此著增上力故。當於正法毘奈耶沒。及當來世生等眾苦差別而生。於現法中此增上力為因緣故。不般涅槃。當知是名第二過患。與此相違。應知即是白品差別。

又諸外道,由取著故,生諸繫縛;繫縛生故,能生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第一過患。又由此著增上力故,當於正法毘奈耶沒,及當來世生等眾苦差別而生;於現法中,此增上力為因緣故,不般涅槃。當知是名第二過患。與此相違,應知即是白品差別。

 

復次由四因緣。於法無我能到究竟。謂一切法皆無我者。除識自性。識諸因緣。識諸助伴。其餘所有不可得故。又識自性是無常故。又此因緣是無常故。又此助伴是無常故。

復次,由四因緣,於法無我能到究竟。謂一切法皆無我者,除識自性、識諸因緣、識諸助伴,其餘所有不可得故。又識自性,是無常故。又此因緣,是無常故。又此助伴,是無常故。

 

復次由八聖支道法故。及此果故顯發正法及毘奈耶。由五種相。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此道果法亦有五相。當知已如攝異門分分別其相。

復次,由八聖支道法故,及此果故,顯發正法及毘奈耶。由五種相,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此道果法,亦有五相,當知已如《攝異門分》分別其相。

 

復次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生死海。由三種相。當知水海與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淪沒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謂水大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

復次,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生死海。由三種相,當知水海與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淪沒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謂水大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

 

此中淪沒不同分者。謂若所有淪沒。若由此淪沒。若如是淪沒。皆不同分。謂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大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又水大海唯由身故。於中淪沒。不由語故。不由意故。不由貪故。不由瞋故。不由癡故。不由生等眾苦法故。於中淪沒。

此中淪沒不同分者:謂若所有淪沒、若由此淪沒、若如是淪沒,皆不同分。謂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大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又水大海唯由身故於中淪沒,不由語故、不由意故、不由貪故、不由瞋故、不由癡故、不由生等眾苦法故,於中淪沒。

 

此中宣說諸業。煩惱。彼果三分。如其次第。應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諸出家者。由妄尋思。由妄觀察。由自所起諸邪分別。發起種種不正尋思。令心擾亂。於生死海。恒常淪沒。

此中宣說諸業、煩惱、彼果三分,如其次第,應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諸出家者,由妄尋思、由妄觀察、由自所起諸邪分別,發起種種不正尋思,令心擾亂,於生死海恒常淪沒。

 

又餘外道。諸煩惱繫所纏繫故。於生死海。恒常淪沒。諸在家者。恒常無間眾苦逼切。煩惱燒然。而不能厭。故名淪沒。其餘依止諸業煩惱。於諸生處往還無絕。故名淪沒。其水大海唯墮其中。暫時衰損。或傍生趣。由業煩惱一分勢力。而生其中。暫時淪沒。而非究竟。當知是名沒不同分。

又餘外道,諸煩惱繫所纏繫故,於生死海恒常淪沒。諸在家者,恒常無間眾苦逼切,煩惱燒然而不能厭,故名淪沒。其餘依止諸業、煩惱,於諸生處往還無絕,故名淪沒。其水大海,雖墮其中,暫時衰損;或傍生趣,由業、煩惱一分勢力而生其中,暫時淪沒,而非究竟。當知是名,沒不同分。

 

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謂水大海。未離欲貪諸異生類。尚能越渡。何況其餘。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離欲者。由五可愛境差別故。已離欲者。由意所識可愛諸法境差別故。諸有學者。由內六處有差別故。其未離欲諸異生類。於五可愛境界大海。未能超渡。其已離欲諸異生類。於內各別六處大海。未能超渡。由彼於此未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亦未超渡。

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謂水大海,未離欲貪諸異生類,尚能越渡,何況其餘!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離欲者,由五可愛境差別故;已離欲者,由意所識可愛諸法境差別故;諸有學者,由內六處有差別故。其未離欲諸異生類,於五可愛境界大海未能超渡。其已離欲諸異生類,於內各別六處大海未能超渡。由彼於此未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亦未超渡。

 

其有學者。普於六處遍知為苦。即於所緣修習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於未離欲已離欲地二種境界所有心意所緣境相。明了現前。又由猛利觀察作意。於先所見等隨憶念。由此因緣。於彼速疾以慧通達。亦能除遣。又彼於其六處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畢竟超渡。及能超渡能發棄捨所學煩惱。能發尋思亂心煩惱。能發耽著世間利養恭敬煩惱。能發一切惡行煩惱。

其有學者,普於六處遍知為苦,即於所緣修習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於未離欲、已離欲地二種境界,所有心意所緣境相,明了現前。又由猛利觀察作意,於先所見等隨憶念,由此因緣,於彼速疾以慧通達,亦能除遣。又彼於其六處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畢竟超渡,及能超渡能發棄捨所學煩惱、能發尋思亂心煩惱、能發耽著世間利養恭敬煩惱、能發一切惡行煩惱。

 

嗢拖南曰。 道師不同分  王國二世間 有為遮身行  堅執三空性  略有二種道不同分。一自性不同分。二行相不同分。若趣苦集行。若趣苦滅行。是名自性不同分。當知初一能趣雜染。第二能趣清淨。是名此中不同分義。即此趣滅行。或有有為共相行轉。或有有為無為共相行轉。是名行相不同分。當知此中若諸有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若有為無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亦名同分。何以故。道果涅槃。常無我故。

嗢拖南曰:「道師不同分,王國二世間,有為遮身行,堅執三空性。」  略有二種道不同分:一自性不同分、二行相不同分。若趣苦集行,若趣苦滅行,是名自性不同分。當知初一能趣雜染,第二能趣清淨,是名此中不同分義。即此趣滅行,或有有為共相行轉,或有有為、無為共相行轉,是名行相不同分。當知此中,若諸有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若有為、無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亦名同分。何以故?道果涅槃,常、無我故。

 

復次於正法內。略有五種師假立句。諸外道師所製論中。都不可得。謂趣諸取行。趣諸取盡行。若一切法遍知永斷。作苦邊際。若於五相受建立處。一一相中。不依四相薩迦耶見。用彼為依。能害四種行相憍慢。若慢為因有三過患。離慢為因。有三勝利。

復次,於正法內略有五種,師假立句,諸外道師所製論中都不可得。謂趣諸取行;趣諸取盡行;若一切法遍知、永斷,作苦邊際;若於五相受建立處,一一相中,不依四相薩迦耶見(四種我見),用彼為依,能害四種行相憍慢;若慢為因,有三過患,離慢為因,有三勝利。

 

當知此中懷憍慢者。於涅槃界其心退還。由怖畏故。是名第一過患。於諸惡行恒現行中。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是名第二過患。於涅槃界深生怖畏增上力故。便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由怖畏增上力故如是。亦由於諸惡行。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增上力故。堪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生等病。眼等處癰。貪等毒箭。當知亦爾。是名第三過患。

當知此中,懷憍慢者,於涅槃界其心退還,由怖畏故,是名第一過患。於諸惡行恒現行中,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是名第二過患。於涅槃界深生怖畏增上力故,便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由怖畏增上力故,如是亦由於諸惡行,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增上力故,堪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生等病,眼等處癰、貪等毒箭,當知亦爾,是名第三過患。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離慢為因三種勝利。若隨緣起增上力故。於現法中。後有種子或增或減。由此為因。當來後有或生不生。以能攝受種子煩惱。或有集起或滅沒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法教。如實建立。唯於內法有此大師。為諸弟子正所宣說。師假立句。真實可得。非諸外道。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離慢為因三種勝利。若隨緣起增上力故,於現法中後有種子,或增、或減,由此為因,當來後有或生、不生,以能攝受種子煩惱,或有集起、或滅沒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法教,如實建立,唯於內法有此大師,為諸弟子正所宣說師假立句,真實可得,非諸外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