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 (2)

攝釋分之下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此中諸說法師。應於如是安立釋經法相。先當尋求若文若義。次復為他轉五種釋。如先所說。解釋道理宣說正法。又應如是安立自身於先所說說法者相。謂善法義等十種圓滿。如是自安立已。應起如是品類言說。謂處五大眾。以如前所說可喜樂等八種言詞。為眾說法。又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又應先讚大師功德。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說正法者。當知猶如五分音樂能令自他生大喜樂。又能引發自他利益。

復次,此中諸說法師,應於如是安立釋經法相:先當尋求若文、若義,次復為他轉五種釋,如先所說,解釋道理宣說正法:又應如是安立自身,於先所說說法者相,謂善法義等十種圓滿;如是自安立已,應起如是品類言說,謂處五大眾,以如前所說可喜樂等八種言詞,為眾說法;又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又應先讚大師功德,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說正法者,當知猶如五分音樂,能令自他生大喜樂,又能引發自他利益。

 

若能如是善修學已。當知具足五種勝利。一於佛言義解了不難。二能善圓滿說諸法相。三能善起發自他相續廣大歡喜。四能引善出離。乃至天上人中稱譽遍滿。五能生起無量功德。

若能如是善修學已,當知具足五種勝利:一於佛言義解了不難;二能善圓滿說諸法相;三能善起發自他相續廣大歡喜;四能引善出離,乃至天上人中稱譽遍滿;五能生起無量功德。

 

復次如經中說住學勝利。當知此經文義為體。文者謂此經言。汝等苾芻。應當安住修學勝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則攝名句字身。此中言說。是學處相則攝行相。如來言說本為苾芻請問則攝機。請如來所說言音。則攝於語。是故此經一句具攝六文。如是慧為上首等諸句中。皆隨相應知。

復次,如經中說:「住學勝利」,當知此經,文、義為體。文者,謂此經言:「汝等苾芻,應當安住修學勝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則攝名、句、字身。此中言說,是學處相,則攝行相。如來言說,本為苾芻請問,則攝機請。如來所說言音,則攝於語。是故此經,一句具攝六文。如是,「慧為上首」等諸句中,皆隨相應知。

 

義者。謂地義中但說聲聞地。或具五地經言學勝利者。是資糧地。慧為上首者。是加行地。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是見地。修地。究竟地。是名地義。於相義中學勝利者。是戒自相。慧為上首者。具二種相。謂於慧自相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體是慧自相。慧之所依助伴所緣。名為共相。

義者:謂地義中,但說「聲聞地」,或具五地。經言:「學勝利」者,是資糧地;「慧為上首」者,是加行地;「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是見地、修地、究竟地。是名地義。於相義中,「學勝利」者,是戒自相。「慧為上首」者,具二種相:謂於慧自相、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體,是慧自相;慧之所依、助伴、所緣,名為共相。

 

解脫堅固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麤重。是解脫自相。念為增上者。是念自相。是名相義。作意義中學勝利者。非諸作意。唯顯作意建立處所。慧為上首者。應知了相勝解作意。解脫堅固者。顯示遠離。攝樂。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為增上者。當知此顯觀察作意。是名作意義。由此道理於智等中應隨建立。

「解脫堅固」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麤重,是解脫自相。「念為增上」者,是念自相。是名相義。作意義中,「學勝利」者,非諸作意,唯顯作意建立處所。「慧為上首」者,應知了相,勝解作意。「解脫堅固」者,顯示遠離、攝樂、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為增上」者,當知此顯觀察作意。是名作意義。由此道理,於智等中,應隨建立。

 

依處義中依於涅槃學處所攝清淨行。隨其所應起教導等。所謂教導乃至慶喜。當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隨其最勝但說清淨行。出家補特伽羅是補特伽羅依處。又依軟根等一切補特伽羅。應當慶喜。又於過去現在時。應當慶喜。已證得故。正證得故。於現在時起於示現。於未來時起於教導及讚勵。是名依處義。

依處義中,依於涅槃學處,所攝清淨行,隨其所應,起教導等,所謂教導乃至慶喜。當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隨其最,但說清淨行。出家補特伽羅,是補特伽羅依處。又依軟根等一切補特伽羅,應當慶喜。又於過去、現在時,應當慶喜,已證得故、正證得故。於現在時,起於示現。於未來時,起於教導及讚勵。是名依處義。

 

勝利義中。謂修三學速得圓滿。是勝利義。過患義中。謂出家者。不應行於異行。不應儲餘財物。所治義中。謂犯尸羅無智煩惱及忘失念。當知護尸羅等。即是能治義。又一切雜染行。皆是所治。三學等行。皆是能治。於略義中謂住學勝利。乃至念為增上。此略舉宗名為略義。當知即分別此名為廣義。是名略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勝利義中,謂修三學速得圓滿,是勝利義。過患義中,謂出家者,不應行於異行,不應儲餘財物。所治義中,謂犯尸羅、無智、煩惱及忘失念;當知護尸羅等,即是能治義。又一切雜染行,皆是所治;三學等行,皆是能治。於略義中,謂「住學勝利」乃至「念為增上」,此略舉宗,名為略義。當知即分別此,名為廣義。是名略、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於解釋中。法者。謂於十二分教。當知此是契經所攝。又是記別由了義故等起者。謂應當說依止處所。為欲自顯遍行智力故。發起此經。又為顯示精勤修習清淨行者。及為顯示重財利者令信解彼所化有情依住學勝利等。精進修習速得圓滿三學勝利。又為顯示四種苾芻體故。

復次,於解釋中,法者:謂於十二分教,當知此是契經所攝;又是「記別」,由了義故。等起者:謂應當說依止處所。為欲自顯遍行智力故,發起此經。又為顯示精勤修習清淨行者,及為顯示重財利者,令信解彼所化有情,依住學勝利等,精進修習,速得圓滿三學勝利。又為顯示四種苾芻體故。

 

此中經言學勝利者。為令遠離種姓。形相苾芻體故。及令遠離詐現軌則。密護威儀苾芻體故。慧為上首者。為令遠離計著虛妄聲譽。稱讚苾芻體故。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勸令修習真實正行苾芻體故。所以者何。若有愛樂聲譽等者。雖自勉勵聽受正法。慧不增長。若有遠離前所說過。便於真實正行攝受正解脫中。堪任勸導。

此中經言「學勝利」者,為令遠離種姓形相苾芻體故,及令遠離詐現軌則,密護威儀苾芻體故。「慧為上首」者,為令遠離計著虛妄聲譽,稱讚苾芻體故。「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勸令修習真實正行苾芻體故。所以者何?若有愛樂聲譽等者,雖自勉勵聽受正法,慧不增長。若有遠離前所說過,便於真實正行攝受正解脫中,堪任勸導。

 

又為於下劣生喜足者。勸令漸漸修學增進。為樂追求隨順世間文章咒術。於戒慢緩者。說學勝利。為守尸羅捨多聞者。說慧為上首。為唯於聞思生喜足者。說解脫堅固。為於戒慧解脫起增上慢者。說念為增上。如是等類皆名等起。義者。謂總義中。當知此經宣說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學。當知是名學之邊際。

又為於下劣生喜足者,勸令漸漸修學增進。為樂追求隨順世間文章、咒術,於戒慢緩者,說「學勝利」。為守尸羅捨多聞者,說「慧為上首」。為唯於聞、思生喜足者,說「解脫堅固」。為於戒、慧、解脫起增上慢者,說「念為增上」。如是等類,皆名等起。義者:謂總義中,當知此經宣說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學,當知是名學之邊際。

 

又言。如是住者。此顯正方便。四種瑜伽所攝。又言。如是住三學者。此顯正行果。此中信欲為先。攝受尸羅。聽受精進。慧等方便。於別義中所言學者。是勤精進如聖教行。若習若修名之差別。清淨身語正命現行。是學自性。由此正行尸羅忍辱等修顯發。故名為學。又為靜寂及為清涼。進習除滅。故名為學。如是等類訓釋名言。又應如前說相故。自性故。業故。法故。及因果故。

又言:「如是住」者,此顯正方便,四種瑜伽所攝。又言:「如是住三學」者,此顯正行果。此中信、欲為先,攝受尸羅,聽受精進、慧等方便。於別義中,所言:「學」者,是勤精進,如聖教行,若習、若修,名之差別。清淨身語、正命、現行,是學自性。由此正行,尸羅、忍辱等修顯發,故名為學。又為靜寂及為清涼,進習除滅,故名為學。如是等類,訓釋名言。又應如前說相故、自性故、業故、法故、及因果故。

 

義門差別中。自性差別者。謂學勝利是所顯示七品尸羅。或過。一百五十學處。界差別者。謂欲行中有別解脫律儀。色無色行中有靜慮律儀。無漏律儀非界所繫。時差別者。謂學勝利過去已學。未來當學。現在正學。此學勝利。當知於去來今平等無異。

義門差別中,自性差別者:謂「學勝利」是所顯示七品尸羅,或過一百五十學處。界差別者:謂欲行中,有別解脫律儀;色、無色行中,有靜慮律儀;無漏律儀,非界所繫。時差別者:謂「學勝利,過去已學、未來當學、現在正學。此「學勝利」,當知於去、來、今,平等無異。

 

位差別者。謂已入正法補特伽羅。諸學勝利。未成熟者。是下位。正成熟者。是中位。已成熟者。是上位。若心不喜樂勉勵修行諸梵行者。此學勝利是苦位。若心喜樂不自勉勵修梵行者。此學勝利是樂位。若於梵行非喜樂非不[/]樂者。此學勝利是不苦不樂位。

位差別者:謂已入正法補特伽羅,諸學勝利。未成熟者,是下位;正成熟者,是中位;已成熟者,是上位。若心不喜樂勉勵修行諸梵行者,此學勝利是苦位。若心喜樂不自勉勵修梵行者,此學勝利是樂位。若於梵行非喜樂非不喜樂者,此學勝利是不苦不樂位。

 

又學勝利皆是善位。非不善位。非無記位。若聽受者是名聞位。若思惟者是名思位。若修習者是名修位。若未證得增上心慧。唯是增上戒位。若證得者亦是增上心慧二位。如是等類是位差別。補特伽羅差別者。此中意說出家補特伽羅。或是鈍根。或是利根。或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塵行。唯是聲聞非諸獨覺。非諸菩薩。由彼獨覺別覺悟故。菩薩解脫為堅固故。不說共住修學勝利。

又「學勝利」皆是善位,非不善位,非無記位。若聽受者是名聞位,若思惟者是名思位,若修習者是名修位。若未證得增上心、慧,唯是增上戒位;若證得者,亦是增上心、慧二位。如是等類,是位差別。補特伽羅差別者,此中意說出家補特伽羅,或是鈍根、或是利根、或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塵行。唯是聲聞,非諸獨覺,非諸菩薩。由彼獨覺,別覺悟故;菩薩解脫為堅固故;不說共住修學勝利。

 

又復此中唯說般涅槃為法者。已入正法者。無有障礙者。亦具縛者不具縛者非無縛者。唯人非天。如是等類名補特伽羅差別。如於學勝利如是。於慧為上首性。於解脫堅固性。於念為增上性。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五種差別。此中勝利者。是功德增進圓滿名之差別。如說當觀十種勝利是其自性。此法能有饒益。應可稱讚。故名勝利。

又復此中,唯說般涅槃為法者、已入正法者、無有障礙者、亦具縛者、不具縛者、非無縛者。唯人非天。如是等類,名補特伽羅差別。如於學勝利如是,於慧為上首性、於解脫堅固性、於念為增上性,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五種差別。此中勝利者,是功德、增進、圓滿、名之差別。如說:「當觀十種勝利」,是其自性。此法能有饒益,應可稱讚,故名勝利。

 

又復此法隨生有情定應隨逐。故名勝利。又復此法稱讚所隨故。名勝利。門差別者。當知十種差別。謂能攝受於僧。令僧精懇。乃至廣說此中苾芻者。是沙門捨離家法趣非家等名之差別。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於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為苾芻。

又復此法,隨生有情,定應隨逐,故名勝利。又復此法,稱讚所隨,故名勝利。門差別者,當知十種差別,謂「能攝受於僧,令僧精懇」,乃至廣說。此中苾芻者,是沙門、捨離家法趣非家等,名之差別。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於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為苾芻。

 

門差別者。謂剎帝利等差別故。上族下族差別故。少中老年差別故。當知是門差別。此中住者。是俯就於時。精勤修習名之差別。此住自性。離所說學無有別法。種種威儀攝受時分故。名為住。此是訓詞。門差別者。謂威儀差別故。朝中後分差別故。日夜差別故。當知是名住門差別。

門差別者,謂剎帝利等差別故,上族下族差別故,少中老年差別故,當知是門差別。此中「住」者,是俯就於時、精勤修習,名之差別。此住自性,離所說學無有別法。種種威儀,攝受時分,故名為住,此是訓詞。門差別者:謂威儀差別故、朝中後分差別故、日夜差別故,當知是名住門差別。

 

此中慧者。是智見明現觀等名之差別。簡擇法相心所有法。為其自性。訓詞者。簡擇性故。治無智故。名之為慧。又各品別能了知故。名之為慧。又能顯了諸聰慧者是聰慧性故。名為慧。門差別者。隨其所應如前安立。

此中「慧」者,是智、見、明、現觀等,名之差別。簡擇法相心所有法,為其自性。訓詞者,簡擇性故,治無智故,名之為慧。又各品別,能了知故,名之為慧。又能顯了諸聰慧者,是聰慧性,故名為慧。門差別者,隨其所應,如前安立。

 

此中解脫者。是永斷離繫。清淨滅盡。離欲等名之差別。自性者。謂麤重永害。煩惱永斷。訓詞者。謂能脫種種貪等繫縛故。名解脫。又復世尊為種種牟尼說。此以為牟尼體性。故名解脫。門差別者。謂待時解脫。不動解脫。見所斷解脫。修所斷解脫。欲行解脫。色行解脫。無色行解脫。如是等類。義門差別如前應知。

此中「解脫」者,是永斷離繫、清淨、滅盡、離欲等,名之差別。自性者,謂麤重永害,煩惱永斷。訓詞者,謂能脫種種貪等繫縛,故名解脫。又復世尊為種種牟尼(寂靜) ,說此以為牟尼體性,故名解脫。門差別者,謂待時解脫、不動解脫、見所斷解脫、修所斷解脫、欲行解脫、色行解脫、無色行解脫。如是等類,義門差別,如前應知。

 

此中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記憶名之差別。自性者。是心所有法。訓詞者。追憶諸法。故名為念。又隨所經事。隨其作意。由此能令明了記憶。故名為念。門差別者。謂佛隨念法隨念等。乃至廣說六種隨念。如是如念住差別。當知廣說差別。又復如前隨其所應當知差別。

此中「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記憶,名之差別。自性者,是心所有法。訓詞者,追憶諸法,故名為念。又隨所經事,隨其作意,由此能令明了記憶,故名為念。門差別者,謂佛隨念、法隨念等,乃至廣說六種隨念。如是,如念住差別,當知廣說差別。又復如前,隨其所應,當知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