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1)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薩具足法住。於依世俗諦道理所說不了義。非所依聲聞乘相應經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復超度於大乘相應甚深空性相應。依世俗勝義諦道理所說了義。可依經典勤修學時。名為如理正勤修學。如是如理勤修學時。名正修行中道勝行。所以者何。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薩具足法住,於依世俗諦道理所說不了義,非所依聲聞乘相應經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復超度於大乘相應甚深空性相應,依世俗勝義諦道理,所說了義可依經典勤修學時,名為如理正勤修學。如是如理勤修學時,名正修行中道勝行。所以者何?

 

由此正法貫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貫穿補特伽羅空性。二者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三者貫穿法空性。四者貫穿法無我性。五者貫穿增益邊。六者貫穿損減邊。七者貫穿法現觀。八者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繞心性。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十一者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者貫穿到邊際空性。十三者貫穿即彼威德。

由此正法貫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貫穿補特伽羅空性、二者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三者貫穿法空性、四者貫穿法無我性、五者貫穿增益邊、六者貫穿損減邊、七者貫穿法現觀、八者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繞心性、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十一者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者貫穿到邊際空性、十三者貫穿即彼威德。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於三種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不可得。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於三種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不可得。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夫所遍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云何貫穿法空性。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即於彼事所取無常性。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說自性都不可得。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夫所遍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云何貫穿法空性?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即於彼事所取無常性,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說自性,都不可得。

 

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聖智所行。又即於彼自內所證不可以言為他宣說。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尋思。二者不可說示他。三者超過色根所行。四者超過一切相。五者超過識所行。六者超過煩惱所行。

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聖智所行。又即於彼,自內所證,不可以言為他宣說。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尋思、二者不可說示他、三者超過色根所行、四者超過一切相、五者超過識所行、六者超過煩惱所行。

 

云何貫穿增益邊。謂由二種相。一者差別增益所顯故。二者自性增益所顯故。何等名為差別增益。謂由後後展轉八相。一者即於彼事執常增益。二者執無常增益。三者執常增益為所依止。執我增益。四者執無常增益為所依止。執無我增益。五者執無我增益為所依止。執真實心增益。

云何貫穿增益邊?謂由二種相:一者差別增益所顯故、二者自性增益所顯故。何等名為差別增益?謂由後後展轉八相:一者即於彼事執常增益;二者執無常增益。三者執常增益為所依止,執我增益。四者執無常增益為所依止,執無我增益。五者執無我增益為所依止,執真實心增益。

 

六者執我增益為所依止。執不真實心增益。此復二種。一者決定。二者尋求。尋求者。謂遍計所依及遍計相應。於所對治雜染法中由五過失。謂顛倒過失。戲論過失。發起惡行過失。麤重過失。無常性過失。及於彼能對治清淨法中。

六者執我增益為所依止,執不真實心增益。此復二種:一者決定、二者尋求。尋求者:謂遍計所依及遍計相應;於所對治雜染法,由五過失,謂顛倒過失、戲論過失、發起惡行過失、麤重過失、無常性過失;及於彼能對治清淨法中。

 

七者執真實心增益為所依止。執善等增益。乃至執清淨增益。八者執不真實心增益為所依止。執不善等增益。乃至執雜染增益。是名八種差別增益。此中菩薩於彼增益都不執著。不勸他執。亦不讚美。

七者執真實心增益為所依止,執善等增益,乃至執清淨增益。八者執不真實心增益為所依止,執不善等增益,乃至執雜染增益。是名八種差別增益。此中菩薩於彼增益都不執著,不勸他執,亦不讚美。

 

何等名為自性增益。謂差別增益為所依止。由諸愚夫遍計所執所有言說自性增益。即於彼事增益為有。云何貫穿損減。謂由一相。損減實事所顯故。此中損減實事者。謂即於彼邪法無我性起於勝解。執著一切種一切法相都無所有。

何等名為自性增益?謂差別增益為所依止,由諸愚夫遍計所執所有言說自性增益,即於彼事增益為有。云何貫穿損減?謂由一相,損減實事所顯故。此中損減實事者,謂即於彼邪法無我性,起於勝解,執著一切種、一切法相都無所有。

 

云何貫穿法現觀。謂由三種相。一者即於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為無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顯故。二者彼差別不可得所顯故。三者即彼串習故。如實通達智所顯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謂諸愚夫遍計所執自性。此中差別不可得者。謂即彼自性滅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達者。謂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擇加行自內所證智通達。

云何貫穿法現觀?謂由三種相:一者即於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為、無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顯故;二者彼差別不可得所顯故;三者即彼串習故,如實通達智所顯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謂諸愚夫遍計所執自性。此中差別不可得者:謂即彼自性滅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達者:謂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擇加行,自內所證智通達。

 

云何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謂由一種相。思擇所得能治所治不斷故。此中能治所治者。謂空是煩惱對治。無願是有願對治。無相是諸相對治。如是一切名無造作。此復是後有業對治。亦是生身流轉。剎那生流轉對治。名滅煩惱行無自性。此復以生死流轉為所對治。若諸菩薩由此對治故。起思擇不斷所治。此由悲愍諸眾生故。希求大菩提。

云何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謂由一種相,思擇所得能治、所治不斷故。此中能治、所治者:謂空是煩惱對治,無願是有願對治,無相是諸相對治。如是一切,名無造作,此復是後有業對治,亦是生身流轉、剎那生流轉對治,名滅煩惱行無自性,此復以生死流轉為所對治。若諸菩薩由此對治故,起思擇不斷所治,此由悲愍諸眾生故,希求大菩提。

 

云何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繞心。謂由一種相。雖不永斷所對治法。而能如實通達故。此中如實通達者。謂即於彼法由法無我加行。觀彼自性無染無苦。云何貫穿差別。謂由四種相。一者見差別所顯故。二者即此極遠損減差別所顯故。三者於斷迷失差別所顯故。四者於心迷失差別所顯故。此中見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慢。

云何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繞心?謂由一種相,雖不永斷所對治法,而能如實通達故。此中如實通達者:謂即於彼法,由法無我加行,觀彼自性無染、無苦。云何貫穿差別?謂由四種相:一者見差別所顯故、二者即此極遠損減差別所顯故、三者於斷迷失差別所顯故、四者於心迷失差別所顯故。此中見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慢。

 

又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說自性畢竟遠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斷。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極遠損減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於我見異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緣。謂苦不解脫故。安住苦故。前後二種執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又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說自性畢竟遠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斷。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極遠損減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於我見異,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緣,謂苦不解脫故、安住苦故,前後二種執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此中於斷迷失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說自性追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失差別者。謂如是於斷迷失住補特伽羅無我。於自遍計所起境界中。為想顛倒等之所顛倒。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此中於斷迷失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說自性,追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失差別者:謂如是於斷迷失住補特伽羅無我,於自遍計所起境界中,為想顛倒等之所顛倒。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云何貫穿因性。謂由二種相。一者觀察能取所顯故。二者彼如實通達所顯故。此中觀察能取者。謂即觀察此無我智。遠離言說自性故。遠離彼分別故。應捨相故。有剎那故。此中彼如實通達者。謂觀察所取能取二種。如理作意思惟為因。各別內證決定智生。

云何貫穿因性?謂由二種相:一者觀察能取所顯故、二者彼如實通達所顯故。此中觀察能取者:謂即觀察此無我智,遠離言說自性故、遠離彼分別故、應捨相故、有剎那故。此中彼如實通達者:謂觀察所取、能取二種,如理作意思惟為因,各別內證,決定智生。

 

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剎那故。云何貫穿即彼空性威德。謂由一種相。業煩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惱。

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剎那故。云何貫穿即彼空性威德?謂由一種相,業煩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惱。

 

復次有幾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有何差別。謂有四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當知差別有十三種。云何名為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為欲化度。由彼所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增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及執著邪法無我智。計為清淨。

復次,有幾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有何差別?謂有四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當知差別有十三種。云何名為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為欲化度,由彼所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增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及執著邪法無我智,計為清淨。

 

迴向菩提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遲鈍。不如初始發心有佛種性者。

迴向菩提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遲鈍,不如初始發心有佛種性者。

 

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性故。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於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眾與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

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性故,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於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眾與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

 

應知彼二復有差別。謂意樂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種類故。種性故。持種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別故。因果故。生依止故。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而與彼相違。

應知彼二,復有差別,謂意樂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種類故、種性故、持種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別故、因果故、生依止故。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而與彼相違。

 

又彼聲聞唯為自身得增長故。白法狹小。菩薩為欲增長一切有情樂故。白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為智。但為除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為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又彼聲聞雖緣最勝解脫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薩雖緣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

又彼聲聞,唯為自身得增長故,白法狹小;菩薩為欲增長一切有情樂故,白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為智,但為除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為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又彼聲聞,雖緣最勝解脫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薩雖緣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

 

又彼聲聞雖勤精進於諦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性相故。諸佛世尊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於當來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薩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為彼諸天人等供養讚嘆。如住始業修行菩薩。而諸菩薩雖復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與智慧映蔽一切聲聞獨覺。

又彼聲聞,雖勤精進於諦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性相故,諸佛世尊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於當來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薩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為彼諸天人等供養、讚嘆,如住始業修行菩薩;而諸菩薩,雖復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與智慧映蔽一切聲聞、獨覺。

 

又彼聲聞療煩惱病智慧良藥雖復成滿。而不能治一切眾生諸煩惱病。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於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諸天及餘世間真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

又彼聲聞,療煩惱病智慧良藥,雖復成滿,而不能治一切眾生諸煩惱病;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於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諸天及餘世間真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

 

又於聲聞一切時中如來最勝。於最勝中諸菩薩眾彌復最勝。彼由於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緣應知彼勝。彼能成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隨所成熟諸有情類。能令解脫。譬如有人能辦能熟。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又彼聲聞雖復一向受學修行清淨法因。亦為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諸菩薩眾與彼相違。而能引發。又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彼聲聞。

又於聲聞,一切時中如來最勝,於最勝中,諸菩薩眾彌復最勝,彼由於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緣應知彼勝,彼能成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隨所成熟諸有情類,能令解脫。譬如有人能辦、能熟,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又彼聲聞,雖復一向受學修行清淨法因,亦為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諸菩薩眾與彼相違,而能引發。又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彼聲聞。

 

復次云何由世間出世間智。能作利益他事。謂諸菩薩遍於十方。或遊歷世界。或遊歷國土。或遊歷生。或勸請他。為大良醫。善能療治煩惱鬼魅所著有情。為無有上。宣說三學清淨之道。云何世間智。謂於麤品所有雜染。能為止息對治。於中品者能為制伏對治。

復次,云何由世間、出世間智,能作利益他事?謂諸菩薩遍於十方,或遊歷世界、或遊歷國土、或遊歷生、或勸請他,為大良醫,善能療治煩惱鬼魅所著有情,為無有上,宣說三學清淨之道。云何世間智?謂於麤品所有雜染,能為止息對治,於中品者能為制伏對治。

 

云何名為麤品雜染。謂在家者貪瞋癡行性。諸出家者見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後有願依止性。由總別四顛倒故。於非解脫執為解脫依止性。云何中品雜染。謂已止息麤品雜染。別別對治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貪瞋癡纏依止性。於其所緣正繫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方能制伏。

云何名為麤品雜染?謂在家者,貪瞋癡行性;諸出家者,見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後有願依止性,由總、別四顛倒故,於非解脫執為解脫依止性。云何中品雜染?謂已止息麤品雜染,別別對治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貪瞋癡纏依止性。於其所緣正繫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方能制伏。

 

不依此修而自恃舉故。於所緣繫心令住。勇猛精進。從此於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積聚中。由一合執中煩惱轉。便能制伏。從此為斷出世間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即令堅住。從此能伏諸緣起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定。由如是相應知麤品中品雜染止息制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智。

不依此修而自恃舉故,於所緣繫心令住,勇猛精進。從此於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積聚中,由一合執中煩惱轉,便能制伏。從此為斷出世間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即令堅住,從此能伏諸緣起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定。由如是相應,知麤品、中品雜染止息、制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