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1)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因勝利二智  愚夫分位五 二種見差別  於斯聖教等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於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厭逆想者。

復次,嗢拖南曰:「因勝利二智,愚夫分位五,二種見差別,於斯聖教等。」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於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厭逆想者。

 

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餘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餘因方得生起。

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餘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餘因,方得生起。

 

復次有解脫心有淨智見諸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行時恒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為證如是四種勝利。有三漸次。謂學智見為依止故。得厭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乃至不生耽湎而住。厭離為先而得離欲。離欲為先心善解脫。自斯已後即由如是心善解脫。恒常住。故無順無違。

復次,有解脫心、有淨智見諸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行時恒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為證如是四種勝利,有三漸次:謂學智見為依止故,得厭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乃至不生耽湎而住。厭離為先而得離欲,離欲為先心善解脫。自斯已後,即由如是心善解脫,恒常住故,無順無違。

 

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而住。能障於此一切見趣先已永斷。況當為礙。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壽盡。便以無學內般涅槃而般涅槃。先所生有於今永盡。當來諸行無復更生。又由三分當知建立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一由前際俱行故。二由後際俱行故。三由前後際俱行故。

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而住;能障於此一切見趣,先已永斷,況當為礙!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壽盡,便以無學內般涅槃而般涅槃。先所生有,於今永盡;當來諸行,無復更生。又由三分,當知建立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一由前際俱行故、二由後際俱行故、三由前後際俱行故。

 

前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去世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為是誰。云何曾有。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來世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為是誰。云何當有。前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

前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去世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為是誰?云何曾有?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來世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為是誰?云何當有?前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四有邊無邊想論。四不死矯亂論。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者。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說我論者。如是計度後際論者。略攝有五。一有想論。二無想論。三非有想非無想論。四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如是五種復略為三。一常見論。二斷見論。三現法涅槃論。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四有邊無邊想論,四不死矯亂論,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者。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說我論者。如是計度後際論者,略攝有五:一有想論、二無想論、三非有想非無想論、四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如是五種,復略為三:一常見論。二斷見論。三現法涅槃論。

 

又此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靜慮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由因緣者。謂彼一切薩迦耶見以為因緣。由依教者。謂由依彼能顯見趣不正法藏。師弟傳聞展轉相授為方便故。由依靜慮者。謂以靜慮為依上故。於先所聞先所信解而得決定。又此靜慮復有二種。一與宿住隨念俱行。二與所得天眼俱行。

又此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靜慮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由因緣者:謂彼一切薩迦耶見以為因緣。由依教者:謂由依彼能顯見趣不正法藏,師弟傳聞,展轉相授為方便故。由依靜慮者:謂以靜慮為依上故,於先所聞、先所信解而得決定。又此靜慮,復有二種:一與宿住隨念俱行、二與所得天眼俱行。

 

宿住隨念俱行者。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下中上清淨差別。及於四種邊無邊論。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劫出現方便。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三種妄想。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間[*]落迦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想。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無邊想。若有憶念二種俱行。便於世間住二俱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爾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宿住隨念俱行者: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下中上清淨差別,及於四種邊、無邊論。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劫出現方便。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三種妄想: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間奈落迦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想。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無邊想。若有憶念二種俱行,便於世間住二俱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爾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復有依止諸靜慮故。當知或說一分常論。或說無因論。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於諸諦中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證入內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於諸諦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脫故。當知無亂亦有二種。一無相無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

復有依止諸靜慮故,當知或說一分常論、或說無因論、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於諸諦中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證入內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於諸諦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脫故。當知無亂,亦有二種:一無相無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

 

前清淨天於自不死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後不清淨若有依於不死無亂。有所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以於諸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復有所餘不死無亂。於諸聖諦無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為勝。彼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為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於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於一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

前清淨天,於自不死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後不清淨,若有依於不死無亂有所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以於諸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復有所餘不死無亂,於諸聖諦、無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為勝。彼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為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於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於一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

 

又於是中見有餘過。謂他由此鑒我無知因。則輕笑不死無亂。有行諂者作是思惟。我於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是思已故。設詭言而相矯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於彼最上清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亂。由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為他所知。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

又於是中,見有餘過;謂他由此鑒我無知,因則輕笑不死無亂。有行諂者作是思惟:我於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是思已,故設詭言而相矯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於彼最上清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亂。由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為他所知,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

 

又有愚戇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諂詐方便矯設亂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反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故。建立四種。由依世者。謂依過去及現在世起分別故。名計前際。依未來世起分別故。名計後際。由依諸見者。謂依三見如前應知。由依初見於現法中計我有色。後或有色有想。或無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

又有愚戇,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諂詐方便矯設亂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反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故,建立四種。由依世者:謂依過去及現在世起分別故,名計前際;依未來世起分別故,名計後際。由依諸見者:謂依三見,如前應知。由依初見,於現法中計我有色,後或有色、有想,或無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

 

依第二見於現法中計我無色。於後所計如前應知。依第三見我論有二。一者說我有色無色。二者說我非有色非無色。餘如前說。又即計我是有色者。或言狹小或言無量。計我無色當知亦爾。此二我論依第三見立為二論。一者計我狹小。二者計我無量。由是四種我論差別說。我有邊說。我無邊說。我亦有邊亦無邊說。我非有邊非無邊。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依第二見,於現法中計我無色,於後所計,如前應知。依第三見,我論有二:一者說我有色、無色;二者說我非有色、非無色。餘如前說。又即計我是有色者,或言狹小,或言無量;計我無色,當知亦爾。此二我論,依第三見立為二論:一者計我狹小、二者計我無量。由是四種我論差別,說我有邊、說我無邊、說我亦有邊亦無邊、說我非有邊非無邊,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又即依止如是諸見及依我論。復宣說我清淨解脫。於欲靜慮皆得自在。隨其所欲多住變化。如其所欲安住靜慮。以清淨見遊戲受用方便法樂。如是名為依諸見故。應知安立。由生處者。謂我有一想乃至廣說。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地。即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小想。有無量想。一向有樂者。謂在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捺落迦。有樂有苦者。謂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又即依止如是諸見及依我論,復宣說:我清淨解脫,於欲、靜慮皆得自在,隨其所欲,多住變化,如其所欲,安住靜慮。以清淨見,遊戲受用方便法樂,如是名為依諸見故,應知安立。由生處者:謂我有一想,乃至廣說。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地。即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小想、有無量想。一向有樂者:謂在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捺落迦。有樂有苦者:謂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又於如是諸外道處。當知總有三種衰損。一者見及欲樂展轉相違論衰損。二者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三者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此中三種。若計有想若計無想。若計非有想非無想論者。及斷見論者。或依責他為勝利論。或依免難為勝利論而起計度。當知是名第一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後際。依未來世妄計於我為有無故。

又於如是諸外道處,當知總有三種衰損:一者見及欲樂,展轉相違論衰損;二者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三者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此中三種,若計有想、若計無想、若計非有想非無想論者,及斷見論者,或依責他為勝利論、或依免難為勝利論而起計度,當知是名第一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後際,依未來世,妄計於我為有無故。

 

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者。謂於若諸雜染若雜染處若能雜染。如是一切世俗勝義二諦道理不如實知。由此無智有所趣向以為先故。得有差別。從此無智何所趣向。謂三四轉。一常無常等。二有邊無邊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無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別後方問記。

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者:謂於若諸雜染、若雜染處、若能雜染,如是一切世俗、勝義二諦道理,不如實知。由此無智有所趣向以為先故,得有差別。從此無智何所趣向?謂三,四轉:一常、無常等;二有邊、無邊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無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別,後方問記。

 

又於聖法毘奈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記事。於二道理不容記故。謂世俗勝義二諦道理。此中四種一向常論計前際者。及計前際無因論者二種差別。皆先計我後方緣我一向常等諸論差別。又即四種一分常論計前際者。彼有差別。謂有一分緣常無常論。或有一分緣非常非無常論。邊無邊等諸轉如前邊無邊等。應知其相。

又於聖法毘奈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記事,於二道理不容記故;謂世俗、勝義二諦道理。此中四種一向常論計前際者,及計前際無因論者二種差別,皆先計我,後方緣我一向常等諸論差別。又即四種一分常論計前際者,彼有差別;謂有一分緣常、無常論,或有一分緣非常、非無常論。邊、無邊等諸轉,如前邊、無邊等,應知其相。

 

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論。若欲一切皆自在等變化因作。名他作論。若欲少分自在天等變化因作一分不爾。名俱作論。若無因作論名俱非作論。當知是名第二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前際依過現世妄分別。故

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論。若欲一切皆自在等變化因作,名他作論。若欲少分自在天等變化因作,一分不爾,名俱作論。若無因作論,名俱非作論。當知是名,第二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前際,依過、現世妄分別故

 

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者。謂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觀責他為勝利論。不觀免難為勝利論。亦不依我無智諸論為求利養恭敬等事樂欲開闡。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樂求出離解脫。當知彼是薄塵種類。為性愚戇專修止行。彼由為得初靜慮定教授教誡能於後際俱行見趣。及於前際俱行見趣。不然許故。而得超過。於現法中又能超過欲界諸結。證遠離喜。

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者:謂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觀責他為勝利論,不觀免難為勝利論,亦不依我無智諸論為求利養恭敬等事樂欲開闡,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樂求出離解脫。當知彼是薄塵種類,為性愚戇,專修止行。彼由為得初靜慮定教授教誡,能於後際俱行見趣,及於前際俱行見趣,不然許故而得超過。於現法中,又能超過欲界諸結,證遠離喜。

 

自斯已上無聞無知。即於此中生涅槃想。如由彼故證遠離喜。如是。或有由別因緣證得第二第三靜慮無愛味樂。第四靜慮無苦樂受。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當知亦爾。於種種想俱行苦樂受等差別。已超過故。如是彼於趣諸取行不能超越。樂退還法。未般涅槃。起涅槃慢。當知是名第三衰損。

自斯已上,無聞無知,即於此中生涅槃想。如由彼故證遠離喜,如是或有由別因緣,證得第二、第三靜慮無愛味樂,第四靜慮無苦樂受。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當知亦爾,於種種想俱行苦樂受等差別已超過故。如是彼於趣諸取行不能超越,樂退還法,未般涅槃起涅槃慢,當知是名第三衰損。

 

此中如來自然證覺寂靜妙跡。於如所說一切行相三種衰損。由五種相如實了知。謂若彼自性。若彼諸見。若由無智彼得生起。若所緣轉。若彼所緣麤弊過患及上出離。於如是事如實了知。即出離中常自出離。

此中如來自然證覺寂靜妙跡,於如所說一切行相三種衰損,由五種相,如實了知;謂若彼自性、若彼諸見、若由無智彼得生起、若所緣轉、若彼所緣麤弊過患及上出離,於如是事,如實了知,即出離中常自出離。

 

復次有二智。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淨。謂法住智及此為先涅槃智。法住智者。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謂於隨順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三位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涅槃智者。謂於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後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諸行無餘永斷。廣說乃至名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復次,有二智,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淨:謂法住智及此為先涅槃智。法住智者: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謂於隨順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三位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涅槃智者:謂於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後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諸行、無餘永斷,廣說乃至名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即此二智令見清淨及善清淨。要由二門正勤修習方令彼淨。一自無力補特伽羅。因他教授能令彼淨。二自有力補特伽羅。多聞思求能令彼淨。此中第一補特伽羅。不聰利故。信等諸根唯一味故。止觀所緣於少分法諦察忍轉。與此相違當知第二補特伽羅。復有三種現觀邊智。修習彼故見得清淨。一能順生無漏智智。二無漏智。三無漏智後相續智。初世間第一法所攝智。第二若住於彼能斷見斷一切煩惱。第三煩惱斷後解脫相續智。

即此二智,令見清淨及善清淨,要由二門,正勤修習方令彼淨:一自無力補特伽羅,因他教授,能令彼淨;二自有力補特伽羅,多聞思求,能令彼淨。此中第一補特伽羅(指由信根力入),不聰利故,信等諸根唯一味故止觀所緣於少分法諦察忍轉。與此相違,當知第二補特伽羅(指由慧根力入)。復有三種現觀邊智,修習彼故見得清淨:一能順生無漏智智、二無漏智、三無漏智後相續智。初,世間第一法所攝智;第二,若住於彼,能斷見斷一切煩惱;第三,煩惱斷後,解脫相續智。

 

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離生。超過異生地。未得預流果。雖未剋證第三解脫預流果智。於其中間所住剎那如未剋證。終無中夭以時少故。從此無間必證第三。住此位中如實現見所知境故。名見清淨。有餘惑故非善清淨。若於此智更多修習成阿羅漢。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清淨。

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離生,超過異生地,未得預流果。雖未剋證第三解脫預流果智,於其中間所住剎那,如未剋證,終無中夭,以時少故,從此無間必證第三。住此位中,如實現見所知境故,名見清淨;有餘惑故,非善清淨。若於此智,更多修習成阿羅漢,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清淨。

 

又無餘斷三相應智。一由不現行故。二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現行者。謂雖生起而不染著。雖未永斷由數修習諸善法故。令成遠分諸纏煩惱不復現行。界者三界。如前應知。事謂二事。一煩惱事。二是苦事。又於安樂利益隨逐諸離繫品五種界中。有寂靜微妙勝功德等。乃至涅槃。為其最後。差別應知。又於此中一切依持皆棄捨者。當知割捨父母等事。

又無餘斷,三相應智:一由不現行故、二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現行者:謂雖生起而不染著,雖未永斷,由數修習諸善法故,令成遠分,諸纏煩惱不復現行。界者:三界,如前應知。事:謂二事:一煩惱事、二是苦事。又於安樂利益隨逐諸離繫品五種界中,有寂靜、微妙、勝功德等,乃至涅槃為其最後,差別應知。又於此中,一切依持皆棄捨者,當知割捨父母等事。

 

又於中有生有後有無復更生。如其次第當知說名無有相續無取無生。又於三品由三種門為障礙故。當知建立三結差別。謂未發趣故。雖已發趣邪成立故。於正法中不正行故。即在家品處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品處善說法毘奈耶品。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脫惡趣。成就二種解脫決定。一者煩惱解脫決定。二者後有解脫決定。由是因緣故名預流。乃至廣說。

又於中有、生有、後有無復更生,如其次第,當知說名無有相續、無取、無生。又於三品,由三種門為障礙故,當知建立三結差別:謂未發趣故;雖已發趣,邪成立故;於正法中,不正行故,即在家品處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品處善說法毘奈耶品。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脫惡趣,成就二種解脫決定:一者煩惱解脫決定、二者後有解脫決定。由是因緣,故名預流,乃至廣說。

 

又若證得阿羅漢果先在學地。於諸行中已不執受我及我所。後於諸漏皆得解脫。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三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應義故。

又若證得阿羅漢果,先在學地,於諸行中,已不執受我及我所,後於諸漏皆得解脫。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三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應義故。

 

復次愚位有五。若於中轉墮愚夫數。何等為五。一不獲得俱生慧故。二不獲得從聞他音緣生慧故。三不獲得真聖慧故。四愚癡纏所纏縛故。五彼隨眠所隨縛故。復有四種妄計我論。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我在行中。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為障於一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內法耽著境界。暫時為障而非究竟。

復次,愚位有五,若於中轉,墮愚夫數。何等為五?一不獲得俱生慧故;二不獲得從聞他音緣生慧故;三不獲得真聖慧故;四愚癡纏所纏縛故;五彼隨眠所隨縛故。復有四種妄計我論: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我在行中。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為障,於一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內法耽著境界,暫時為障,而非究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