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1)

攝釋分之上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攝決擇。 云何攝釋。總嗢拖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如是已說攝決擇。云何攝釋?總嗢拖南曰:「體釋文義法,起義難次師,說眾聽讚佛,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

 

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

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

 

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咒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

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咒等。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

 

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指梵文字母)。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

 

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

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

 

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

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

 

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

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持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

 

此復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由眾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

此復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由眾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

 

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縛。八不具縛。九無縛。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縛、八不具縛、九無縛。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云何為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地義者。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

云何為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地義者,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

 

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復有五相。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復有五相: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聞地已說。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聞地》已說。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

 

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三者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四者色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三者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四者色、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