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於諸行中有四決定。一無常決定。二苦決定。三空決定。四無我決定。云何諸行無常決定。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何等為三。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

復次,於諸行中有四決定:一無常決定、二苦決定、三空決定、四無我決定。云何諸行無常決定?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何等為三?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

 

若現在從緣行生已決定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若現在從緣行生已,決定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云何諸行苦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云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云何諸行苦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云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云何諸行無我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諸苦相如前應知。

云何諸行無我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諸苦相如前應知。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一諸行種種外性故。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隱相。應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一諸行種種外性故、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隱相,應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

 

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

 

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

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

 

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

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

 

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復次由三種相應知諸行非斷非常。何等為三。一以無住行為因故。二生已無住因故。三未來諸行因性滅故。此中諸行因無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當知諸行非常。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因。二緣。因唯因緣。餘三唯緣。

復次,由三種相,應知諸行非斷、非常。何等為三?一以無住行為因故、二生已無住因故、三未來諸行因性滅故。此中諸行因無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當知諸行非常;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因、二緣。因唯因緣,餘三唯緣。

 

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因緣者:謂諸行種子。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有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有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