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2)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即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即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二者退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二者退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

 

復次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為四。一者自不聽聞。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為聽聞障。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智資糧退。

復次,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為四?一者自不聽聞、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為聽聞障、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智資糧退。

 

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為四。一者無所了知。二者眾緣闕乏。三者能生感癡非福。四者顛倒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眾緣闕乏。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

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為四?一者無所了知、二者眾緣闕乏、三者能生感癡非福、四者顛倒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眾緣闕乏。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

 

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增背故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傲故。怖他輕毀故。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顛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增背故。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傲故、怖他輕毀故。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顛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何等為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一於舉罪補特伽羅。二於教導補特伽羅。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四於有德補特伽羅。謂於同梵行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無差別。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有密處。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何等為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一於舉罪補特伽羅、二於教導補特伽羅、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四於有德補特伽羅。謂於同梵行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無差別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有密處。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謂與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邪行過失。一者染著過失。二者惡見過失。三者受持過失。由二因緣應知染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二者多雜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於不正法顯示執著為正法故。由二因緣應知受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義經故。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故。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謂與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邪行過失:一者染著過失、二者惡見過失、三者受持過失。由二因緣應知染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二者多雜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於不正法顯示執著為正法故。由二因緣應知受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義經故、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故。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行。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進相違惡意現行。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行: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進相違,惡意現行;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

 

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己過。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邪妄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心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己過: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邪妄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心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為究竟。二於教授左謬領解。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為究竟;二於教授左謬領解;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而有所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而有所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一者退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者退失聖教。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持正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業。四者管御大眾。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為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一者退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者退失聖教、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持正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業、四者管御大眾。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為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名正行。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欲令他信伏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

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名正行。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欲令他信伏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

 

又說由為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懈怠嬾墮。是故退失。又說由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為究竟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重事中怖畏衰損。於輕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又說由為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懈怠嬾墮,是故退失。又說由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為究竟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重事中怖畏衰損,於輕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又說由迷亂學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於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又說由迷亂學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於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又說由迷亂顯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欲令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樂己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不謙下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能得所未獲得諸鮮白法。於所聽受生賒緩故。於己得退。

又說由迷亂顯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欲令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樂己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不謙下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能得所未獲得諸鮮白法,於所聽受生賒緩故,於己得退。

 

又說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正在家所得利養不生喜足。矯誑等法有希望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聽聞所未聞法。多諸事業輕躁散亂。於三摩地不能證得。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他。於諸聲聞大乘所學其心顛倒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正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獲得衰損。

又說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正在家所得利養不生喜足,矯誑等法有希望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聽聞所未聞法,多諸事業輕躁散亂,於三摩地不能證得。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他,於諸聲聞、大乘所學其心顛倒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正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獲得衰損。

 

又說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等覺慢所顯故。由此毀犯。由謗正法獲得衰損。由於如來智意趣中邪稱量故。獲得衰損。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緣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又說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等覺慢所顯故,由此毀犯,由謗正法獲得衰損,由於如來智意趣中,邪稱量故獲得衰損。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緣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又說由不如實顯己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無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眾苦不能堪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又說由不如實顯己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無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眾苦不能堪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