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3)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於行善清淨已。復由五相應了知住。謂若由此而住。若此為依。若由此離繫。若此為依。若由此相應。當知此中由不動心解脫而住。於一分法思擇除遣。謂遊行散亂劬勞因緣身心疲怠。於一分法思擇忍受。謂寒熱等。是名為依。

如是於行善清淨已,復由五相,應了知住:謂若由此而住、若此為依、若由此離繫、若此為依、若由此相應。當知此中,由不動心解脫而住。於一分法思擇除遣,謂遊行散亂,劬勞因緣,身心疲怠;於一分法思擇忍受,謂寒熱等;是名為依。

 

由於三種雜染離繫。謂見雜染及愛雜染尋思雜染。由見雜染得離繫故。於後有中心無動搖。由愛雜染得離繫故。於諸境界不被漂淪。尋思雜染得離繫故。尋思唯善無有不善。如是名為由此離繫。

由於三種雜染離繫,謂見雜染、及愛雜染、尋思雜染。由見雜染得離繫故,於後有中心無動搖;由愛雜染得離繫故,於諸境界不被漂淪;尋思雜染得離繫故,尋思唯善,無有不善。如是名為由此離繫。

 

此依四種靜慮無動三摩地。安住第一現法樂住。是名為依。由與無學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共相應。又離愛者。於第二身不復生故。於涅槃舍無退轉故。剋證無上圓滿德故。由此五相應知圓滿住第一住。

此依四種靜慮無動三摩地,安住第一現法樂住,是名為依。由與無學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共相應。又離愛者,於第二身不復生故,於涅槃舍無退轉故,剋證無上圓滿德故。由此五相,應知圓滿住第一住。

 

復次嗢拖南曰。 二品總略三有異  勝解斷流轉有性 不善清淨善清淨  善說惡說師等別  略由三處總攝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所遍知法者。謂苦諦集諦。當知總攝一切黑品。遍知者。謂滅諦。當知此攝白品一分。

復次,嗢拖南曰:「二品總略三有異,勝解斷流轉有性,不善清淨善清淨,善說惡說師等別。」  略由三處,總攝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所遍知法者:謂苦諦、集諦,當知總攝一切黑品。遍知者:謂滅諦,當知此攝白品一分。

 

成遍知者。謂補特伽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是假有。當知亦是白品所攝。此即如來諸聖弟子。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悉善巧。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可記。謂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不可取亦不可記。所以者何。且依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

成遍知者:謂補特伽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是假有,當知亦是白品所攝,此即如來、諸聖弟子。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悉善巧,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可記:謂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不可取,亦不可記。所以者何?且依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

 

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復次由三因緣。內荷擔苦與外荷擔苦有其差別。一所荷擔。二能荷擔。三荷擔時。謂外荷擔色一分攝。或稈或薪或餘種類是所荷擔。愚夫乃以一切諸行為所荷擔。又外荷擔屬在身肩。是能荷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為能荷擔。

復次,由三因緣,內荷擔苦與外荷擔苦有其差別:一所荷擔、二能荷擔、三荷擔時。謂外荷擔,色一分攝,或稈、或薪、或餘種類是所荷擔;愚夫乃以一切諸行,為所荷擔。又外荷擔,屬在身肩,是能荷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為能荷擔。

 

又外荷擔唯以現肩荷擔所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荷擔所擔。欲捨所擔要并除蘊。無別方便而能棄捨。乃至未能捨所擔來恒常荷擔大重擔故。執持尪劣微弱細軟不靜肩故。長時無間荷所擔故。內有三德領受如是荷擔眾苦。外則不然。是名二種荷擔差別。

又外荷擔,唯以現肩,荷擔所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荷擔所擔。欲捨所擔,要并除蘊,無別方便而能棄捨;乃至未能捨所擔來,恒常荷擔大重擔故,執持尪劣、微弱、細軟、不靜肩故,長時無間荷所擔故。內有三德,領受如是荷擔眾苦,外則不然,是名二種荷擔差別。

 

復次由五種相。愚夫內縛與彼外縛而有差別。謂彼外縛為色一分之所繫縛。或木或鐵或索所繫。愚夫乃為諸行所縛。又彼外縛他縛所縛。愚夫乃為自縛所縛。又彼外縛易可了知縛縛因緣脫脫方便。愚夫內縛一切難知。又彼外縛死後即無。愚夫內縛死後諸行隨逐往來循環不捨。

復次,由五種相,愚夫內縛與彼外縛而有差別:謂彼外縛為色一分之所繫縛,或木、或鐵、或索所繫;愚夫乃為諸行所縛。又彼外縛,他縛所縛;愚夫乃為自縛所縛。又彼外縛,易可了知縛、縛因緣,脫、脫方便;愚夫內縛,一切難知。又彼外縛,死後即無;愚夫內縛,死後諸行隨逐往來,循環不捨。

 

又彼外縛所有出家能捨諸欲。便得解脫。一切怨讎不能拘礙。愚夫內縛雖得離欲。乃至有頂尚未能脫。況唯出家。當知此中在離欲位。魔羅於彼不得自在。未離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未脫魔手。若在家位隨欲所作。未離欲位魔縛所縛。由世間道雖生有頂未脫魔罥。

又彼外縛,所有出家能捨諸欲,便得解脫,一切怨讎不能拘礙;愚夫內,雖得離欲,乃至有頂尚未能脫,況唯出家!當知此中,在離欲位,魔羅於彼不得自在;未離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未脫魔手;若在家位,隨欲所作。未離欲位,魔縛所縛;由世間道,雖生有頂未脫魔罥。

 

復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同分。謂解脫等故。由三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

復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同分,謂解脫等故。由三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

 

如是了達勝義法已。於其二障善得解脫。謂并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眾及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

如是了達勝義法已,於其二障,善得解脫;謂并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眾及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

 

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為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為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為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

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為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為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為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

 

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彼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即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證涅槃。若於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即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故又說為善。

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彼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即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證涅槃;若於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即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故,又說為善。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無我勝解。一者聞思增上勝解。二者修證增上勝解。此中聞思增上勝解。能與修證增上勝解作生依止。諸善男子淨信出家。雖復在此極善殷到。且於其中不應喜足。要此為依於諸行中。漸次修習無常等想。證得無我增上勝解。為令彼證轉增勝故勤修觀解。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無我勝解:一者聞、思增上勝解;二者修證增上勝解。此中聞、思增上勝解,能與修證增上勝解作生依止。諸善男子淨信出家,雖復在此極善殷到,且於其中不應喜足。要此為依,於諸行中,漸次修習無常等想,證得無我增上勝解,為令彼證轉增勝故,勤修觀解。

 

復次由四種相。應知諸行有二種斷。何等為四。一諸纏斷故。二隨眠斷故。三後有諸行因性斷故。四現在諸行染行斷故。如是四種當知總說為二種斷。謂煩惱斷及以事斷。前之二相名煩惱斷。後之二相說為事斷。

復次,由四種相,應知諸行有二種斷。何等為四?一諸纏斷故、二隨眠斷故、三後有諸行因性斷故、四現在諸行染行斷故。如是四種,當知總說為二種斷:謂煩惱斷及以事斷。前之二相,名煩惱斷;後之二相,說為事斷。

 

復次於欲界中諸行流轉初中後位。當知略有三種密苦。一者生時為其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已處嬰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諸根成熟有老死苦。又彼諸行流轉生起初中後滅。當知即是三種苦滅。

復次,於欲界中,諸行流轉初、中、後位,當知略有三種密苦:一者生時,為其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已,處嬰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諸根成熟,有老死苦。又彼諸行流轉生起初、中、後滅,當知即是三種苦滅。

 

復次有三有性。為斷彼故諸聖弟子當勤修學。一依過去為因有性。由是因緣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深見過患厭棄諸欲。二依未來所生諸行為因有性。三依現在未斷意樂雜染有性。為斷如是三種有性故。有三斷。謂無顧戀故。不欣樂故。斷離欲滅界集成故。

復次,有三有性,為斷彼故,諸聖弟子當勤修學:一依過去為因有性,由是因緣,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深見過患,厭棄諸欲;二依未來所生諸行為因有性;三依現在未斷意樂雜染有性。為斷如是三種有性,故有三斷:謂無顧戀故,不欣樂故,斷、離欲、滅界集成故。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云何名為不善清淨。謂如有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說名為斷。又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繫攝貪所有。瞋恚身繫攝瞋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云何名為不善清淨?謂如有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說名為斷。又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繫攝貪所有;瞋恚身繫攝瞋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

 

離增上慢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應故定地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或薩迦耶有染愛識。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

離增上慢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應故,定地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或薩迦耶有染愛識。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

 

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當知此中由前名通達智。由後名善清淨見。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當知此中,由前名通達智,由後名善清淨見。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常住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常住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

 

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彼同尊而無所冀。

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彼同尊而無所冀。

 

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

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

 

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為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因。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為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因。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總依三事。何等為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謂在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中。當苦所隨故。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總依三事。何等為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謂在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中,當苦所隨故。

 

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謂樂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

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謂樂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