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1)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二智并其事  樂等行轉變 請無請說經  涅槃有二種智有二種。一者正智。二者邪智。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雖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正智得生。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復次,嗢拖南曰:「二智并其事,樂等行轉變,請無請說經,涅槃有二種。」智有二種:一者正智、二者邪智。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雖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正智得生。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復次隨順樂受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復次,隨順樂受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復次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復次,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復次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

復次,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謂久遠滅者;如是,謂無間滅者;如是,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

 

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

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

 

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安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

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安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

 

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遍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

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遍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

 

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

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

 

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

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

 

復次嗢拖南曰。 諍芽見大染  一趣學四怖 善說惡說中  宿住念差別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

復次,嗢拖南曰:「諍芽見大染,一趣學四怖,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

 

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

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盡大地都是真實我自己)。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謂阿死羅摩登祇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謂阿死羅(卑賤女,女之别名)、摩登祇(女之總名)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

 

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若懷怨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

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若懷怨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

 

復次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與因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又由[/]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

復次,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與因相似四種識住(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說名為緣。又由喜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喜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喜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芽不復更生。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芽皆得生長。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芽不復更生。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芽,皆得生長。

 

復次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

復次,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

 

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復次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

復次,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

 

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

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

 

復次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

復次,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

 

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麤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挍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挍量於他。說名我慢。

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麤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挍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挍量於他,說名我慢。

 

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煙。

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煙。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煙,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