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3)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略教教果終墮數  三遍智斷縛解脫 見慢雜染淨說句  遠離四具三圓滿  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何等為三。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貞實故。又棄捨多聞究竟欲故。

復次,嗢拖南曰:「略教教果終墮數,三遍智斷縛解脫,見慢雜染淨說句,遠離四具三圓滿。」  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何等為三?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貞實故。又棄捨多聞究竟欲故。

 

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

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

 

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不調伏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展轉隨眠。世俗說言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縛。亦為貪等大縛所縛。

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不調伏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展轉隨眠,世俗說言: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亦為貪等大縛所縛。

 

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同分死者。謂如過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死。

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同分死者:謂如過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死。

 

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似死不隨順死。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如過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

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似死、不隨順死。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如過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

 

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中。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當知如前已廣分別。

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中;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當知如前已廣分別。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遍智及斷。何等為三。一於內遍智。二於外遍智。三於內外遍智。斷亦如是。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當知如是於內外俱遍智及斷。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遍智及斷。何等為三?一於內遍智、二於外遍智、三於內外遍智。斷亦如是,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當知如是,於內、外、俱遍智及斷。

 

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遍智數習此故。捨彼相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若於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遍智。數習得永斷故。復加勸導。

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遍智。數習此故,捨彼相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若於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遍智,數習得永斷故,復加勸導。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於此三縛由三因緣心難解脫。謂初由種種故。第二由堅牢故。可愛樂。故。第三由微細故。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於此三縛,由三因緣,心難解脫;謂初,由種種故;第二,由堅牢故、可愛樂故;第三,由微細故。

 

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

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言自性者。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言自性者: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

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

 

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彼因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彼因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

 

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

 

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止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止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毘缽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毘缽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

 

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

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