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2)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纏諸雜染已。復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真實智名出世智。此復云何。謂即依彼制伏對治三處善巧。謂緣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為欲超度無餘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於內精勤觀察自心。

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纏諸雜染已,復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真實智名出世智。此復云何?謂即依彼制伏對治三處善巧,謂緣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為欲超度無餘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於內精勤觀察自心。

 

四無知者。一於共相無知。二於自相無知。三於雜染相無知。四於清淨相無知。由三種相應知心共相。一於緣生者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在者唯一剎那無作用故。三於貪等自緣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種相應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說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種相如實可得故。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別智之所得故。

四無知者:一於共相無知、二於自相無知、三於雜染相無知、四於清淨相無知。由三種相應知心共相:一於緣生者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在者唯一剎那無作用故、三於貪等自緣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種相應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說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種相如實可得故、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別智之所得故。

 

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轉故。三者行故。於諸趣中種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即於此中生者自然剎那有流轉故。一切所緣難伏轉故。貪愛勢力之所轉故。名雜染轉。若於彼行若如是行。名雜染行。謂於一時行於善中。或於一時行不善中。或於一時行境界中。或於一時行造業中。或於一時行煩惱中。

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轉故、三者行故。於諸趣中,種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即於此中,生者自然剎那有流轉故,一切所緣難伏轉故,貪愛勢力之所轉故,名雜染轉。若於彼行,若如是行,名雜染行,謂於一時行於善中,或於一時行不善中,或於一時行境界中,或於一時行造業中,或於一時行煩惱中。

 

又於煩惱行貪瞋等。無決定行非。即於此行有貪已復行無貪。行無貪已復行有貪。如是等。又於隨順樂等法中。得為增上現行。又生自苦斷壞眾樂。不由執著故。但由顛倒故。由此引發自身眾苦無有厭足。或於善中而安置時。即便棄捨思求瑕隙。為令不善現前行故。於其瑕隙及衰盛中。為諸愛恚之所損惱。又隨放逸勢力一切所作諸善根本皆令損壞。又極樂著色等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而難可安立。於此義中。示現假合所設譬喻其事應知。

又於煩惱行貪瞋等無決定行,非即於此行有貪已復行無貪,行無貪已復行有貪,如是等。又於隨順樂等法中,得為增上現行。又生自苦斷、壞眾樂,不由執著故,但由顛倒故,由此引發自身眾苦,無有厭足。或於善中而安置時,即便棄捨思求瑕隙,為令不善現前行故。於其瑕隙及衰盛中,為諸愛恚之所損惱。又隨放逸勢力,一切所作諸善根本,皆令損壞。又極樂著色等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而難可安立。於此義中,示現假合所設譬喻,其事應知。

 

由三種相應知心清淨相。一者不得得相故。二者無為相故。三者種性相故。若由別異如理勤修。求心清淨不能證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證得。又不觀見言說自性。見真如相。此由九種相當觀無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滅盡定言說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無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過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過當來生故。六者超過死沒故。七者超過剎那展轉不遠離故。八者超過趣轉易故。九者超過業煩惱行故。

由三種相應知心清淨相:一者不得得相故、二者無為相故、三者種性相故。若由別異,如理勤修,求心清淨不能證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證得。又不觀見言說自性,見真如相。此由九種相,當觀無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滅盡定言說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無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過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過當來生故;六者超過死沒故;七者超過剎那展轉不遠離故;八者超過趣轉易故;九者超過業煩惱行故。

 

此中種性相。當知是無學界相。於現法中超過五事。一者超過所作。二者超過非所作。三者超過所作加行。四者超過所作非加行。五者超過非所作加行。於後法中超過六事。一者超過能發起後有行。二者超過彼行。三者超過彼果生。四者超過依彼衰盛。五者超過於彼所依一切無記動搖中修學期願受用。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差別。

此中種性相,當知是無學界相,於現法中超過五事:一者超過所作、二者超過非所作、三者超過所作加行、四者超過所作非加行、五者超過非所作加行。於後法中超過六事:一者超過能發起後有行;二者超過彼行;三者超過彼果生;四者超過依彼衰盛;五者超過於彼所依一切無記動搖中,修學、期願、受用;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差別。

 

復由四位九相應知種性相。何等四位。一不清淨位。二清淨位。三通達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謂不清淨位。於一切相等隨行故。譬如虛空。若清淨位平等一味及身心遠離。若通達位隨順趣究竟。由一切煩惱自性離繫離垢故。超過薩迦耶見。及超過彼為根本諸惡見趣。若究竟位安樂成滿。及超過三種變壞。何等名為三種變壞。一者老死等變壞。二者顛倒處變壞。三者清淨退失變壞。

復由四位、九相,應知種性相。何等四位?一不清淨位、二清淨位、三通達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謂不清淨位,於一切相等隨行故,譬如虛空。若清淨位,平等一味及身心遠離。若通達位,隨順趣究竟,由一切煩惱自性離繫、離垢故,超過薩迦耶見,及超過彼為根本諸惡見趣。若究竟位,安樂成滿,及超過三種變壞。何等名為三種變壞?一者老死等變壞、二者顛倒處變壞、三者清淨退失變壞。

 

復次云何於菩薩教授中聲聞所學。謂諸貪憂毘柰耶故。是增上戒學加行。厭患作意故。是增上心學加行。補特伽羅無我性故。或法無我性故。是增上慧學加行。此中貪憂是能發起所有毀犯。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應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貪欲。薩迦耶見。及與瞋恚。若由境界。或復由他而起妄計。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饒益加行之所引奪。如是名已不除遣。

復次,云何於菩薩教授中聲聞所學?謂諸貪憂毘柰耶故,是增上戒學加行。厭患作意故,是增上心學加行。補特伽羅無我性故,或法無我性故,是增上慧學加行。此中貪憂,是能發起所有毀犯。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應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貪欲、薩迦耶見、及與瞋恚。若由境界,或復由他而起妄計,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饒益加行之所引奪,如是名已不除遣。

 

由隨一不除遣故。當知隨一亦不除遣。由隨一除遣故。當知隨一亦復除遣。又若不除遣雖住律儀。於增上戒尚名毀犯。何況安住不律儀者。又增上心學於所緣境散亂錯誤。是能障礙依補特伽羅無我修增上慧者。薩迦耶見是能障礙依法無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別分別計縛是能障礙。

由隨一不除遣故,當知隨一亦不除遣。由隨一除遣故,當知隨一亦復除遣。又若不除遣,雖住律儀,於增上戒尚名毀犯,何況安住不律儀者!又增上心學於所緣境散亂錯誤,是能障礙。依補特伽羅無我修增上慧者,薩迦耶見,是能障礙。依法無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別分別計縛,是能障礙。

 

於此三學正修遣中有八種違逆學法。有八種隨順學法。何等為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著故縛。三者縛故障礙。四者障礙故垢。五者垢故災雹。六者雹故瘡皰。七者瘡皰故熱惱。八者熱惱故諸煩惱病難可療治。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八種隨順學法。

於此三學正修遣中,有八種違逆學法,有八種隨順學法。何等為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著故縛、三者縛故障礙、四者障礙故垢、五者垢故災雹、六者雹故瘡皰、七者瘡皰故熱惱、八者熱惱故諸煩惱病難可療治。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八種隨順學法。

 

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謂三種。應知一者不顧沙門。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軌則正命受用加行戒見意樂皆不同分。若迴向資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樂不同分。若迴向聲譽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毘缽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同分是俱資糧支。同分是意樂不同分。

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謂三種應知:一者不顧沙門、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軌則、正命、受用、加行、戒見、意樂皆不同分。若迴向資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樂不同分。若迴向聲譽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毘缽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同分是俱資糧支,同分是意樂不同分。

 

復次云何善學沙門。當知由四種相。一者加行故。二者意樂故。三者通達故。四者趣究竟故。於現法中由厭患加行故。於前生中由相續成熟加行故。當知加行圓滿。由法無我勝解意樂故。若所應得。若能應得。於此二言說自性無執著故。於意趣義正尋求故。不但隨順言詞故。當知意樂圓滿。

復次,云何善學沙門?當知由四種相:一者加行故、二者意樂故、三者通達故、四者趣究竟故。於現法中由厭患加行故,於前生中由相續成熟加行故,當知加行圓滿。由法無我勝解意樂故,若所應得,若能應得,於此二言說自性無執著故,於意趣義正尋求故,不但隨順言詞故,當知意樂圓滿。

 

若於法真如以不緣他智通達自性無雜染故。於世俗寶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脫。繫縛自性無所得故。當知通達圓滿。已善修習一切雜染對治故。又於真如無斷壞故。及能勝伏故。當知趣究竟圓滿。

若於法真如以不緣他智,通達自性無雜染故,於世俗寶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脫、繫縛自性無所得故,當知通達圓滿。已善修習一切雜染對治故;又於真如無斷壞故,及能勝伏故;當知趣究竟圓滿。

 

復次不善學沙門。由三種相當知彼名不如其義。一者意樂衰損加行具足。二者意樂具足加行衰損。三者意樂衰損加行衰損。此中意樂衰損加行具足。復有三種。一者能聽唯此喜足。二者能說唯此喜足。三者能證世間三摩地而生愛味唯此喜足。若善學沙門唯由一相當知意樂具足加行具足。

復次,不善學沙門,由三種相當知彼名不如其義:一者意樂衰損、加行具足;二者意樂具足、加行衰損;三者意樂衰損、加行衰損。此中意樂衰損、加行具足,復有三種:一者能聽唯此喜足、二者能說唯此喜足、三者能證世間三摩地而生愛味唯此喜足。若善學沙門唯由一相,當知意樂具足、加行具足。

 

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當知有四種相。謂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為二種損害損害尸羅。謂由薩迦耶見纏故。及於毀犯出離不了知故。雖遠離此二種過失。而未得世間清淨律儀。不能制伏薩迦耶見。雖已得世間清淨律儀。已制伏薩迦耶見。而不損減串習法無我性怖畏。損壞尸羅。雖遠離一切所餘過失。而為邪法無我勝解。及增上慢。損壞尸羅。

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當知有四種相:謂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為二種損害損害尸羅,謂由薩迦耶見纏故,及於毀犯出離不了知故;雖遠離此二種過失,而未得世間清淨律儀,不能制伏薩迦耶見;雖已得世間清淨律儀,已制伏薩迦耶見,而不損減串習法無我性怖畏,損壞尸羅;雖遠離一切所餘過失,而為邪法無我勝解,及增上慢,損壞尸羅。

 

復次云何住勝義律儀。謂所成就出世間。一切煩惱不相應。能對治三界尸羅。又於四種住律儀中。諸戲論法現所可得。若能寂靜彼相。當知是名無漏尸羅。云何名為諸戲論法。謂於初住律儀中我執可得。若我所執。若作毀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

復次,云何住勝義律儀?謂所成就出世間,一切煩惱不相應,能對治三界尸羅。又於四種住律儀中,諸戲論法現所可得。若能寂靜彼相,當知是名無漏尸羅。云何名為諸戲論法?謂於初住律儀中我執可得,若我所執、若作毀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

 

於第二住律儀中薩迦耶見品麤重隨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若當來生相。若今時無相。若纏寂靜。若隨眠故彼不寂靜。若補特伽羅無我執。若補特伽羅執棄捨。若即於彼補特伽羅無我執中所執性。若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等中有情執。若彼假設讚善執。若能假設心語假設讚善執。於第三住律儀中。若生上故世間。若捨下故非世間。若三摩他依止。若諸欲依止。若恃舉自尸羅。若輕蔑他尸羅。於第四住律儀中若計我尸羅清淨。若由自性差別分別故分別尸羅。

於第二住律儀中,薩迦耶見品麤重隨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若當來生相、若今時無相、若纏寂靜、若隨眠故彼不寂靜、若補特伽羅無我執、若補特伽羅執棄捨、若即於彼補特伽羅無我執中所執性、若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等中有情執、若彼假設讚善執、若能假設心語假設讚善執。於第三住律儀中,若生上故世間、若捨下故非世間、若三摩他依止、若諸欲依止、若恃舉自尸羅、若輕蔑他尸羅。於第四住律儀中,若計我尸羅清淨、若由自性差別分別故分別尸羅。

 

如是等諸戲論法。於無漏戒中皆悉寂靜。又即與此義相應。依清淨三學應知所說伽他。當知為令福德資糧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失壞故。智慧資糧於甚深處起勝解故。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故。

如是等諸戲論法,於無漏戒中皆悉寂靜。又即與此義相應,依清淨三學應知所說伽他。當知為令福德資糧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失壞故,智慧資糧於甚深處起勝解故。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故。

 

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離故。又正清淨加行教導教授當知復有四種。一者於雜染清淨驚怖轉依教導二者遠離雜染因緣教導。三者遠離於清淨驚怖因緣教導。四者第一現法樂住加行教導。

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離故。又正清淨加行教導教授,當知復有四種:一者於雜染清淨驚怖轉依教導、二者遠離雜染因緣教導、三者遠離於清淨驚怖因緣教導、四者第一現法樂住加行教導。

 

此中雜染因緣有二種。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雜染自性執分別故。二者由彼功德過失差別執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清淨導驚怖因緣。一者由於前後清淨導雜染分別故。二者由雜染遠離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涅槃清淨驚怖因緣。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執故。二者於涅槃增語想中作心所有想故。又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增語想遍了知故。於彼二因緣俱遠離故。當知是第一住加行教導。

此中雜染因緣有二種: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雜染自性執分別故、二者由彼功德過失差別執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清淨導驚怖因緣:一者由於前後清淨導雜染分別故、二者由雜染遠離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涅槃清淨驚怖因緣: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執故、二者於涅槃增語想中作心所有想故。又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增語想,遍了知故,於彼二因緣俱遠離故,當知是第一住加行教導。

 

復次云何名為密意語言。謂無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語言相。云何無二相謂諸名言安足處事。由彼自性無所有故。非名言熏習想所行自性有故。說為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染。若無二執。名為清淨。

復次,云何名為密意語言?謂無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語言相。云何無二相?謂諸名言安足處事,由彼自性無所有故,非名言熏習想所行自性有故,說為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染。若無二執,名為清淨

 

又非一切名言安足處事。由彼世俗言說熏習想所行自性無所有故。非彼熏習智所行自性有故。說為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染。若無二執。名為清淨。由此無二相。應知悟入如來一切密意語言。此中由五種相名論圓滿。即於教授中由五種相名果圓滿。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當知皆依密意語言。

又非一切名言安足處事,由彼世俗言說熏習想所行自性無所有故,非彼熏習智所行自性有故,說為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染,若無二執,名為清淨。由此無二相,應知悟入如來一切密意語言。此中由五種相,名論圓滿;即於教授中由五種相,名果圓滿;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當知皆依密意語言。

 

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謂若由此相宣說。若是宣說。若所宣說。若如是宣說。若彼宣說。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圓滿。謂無餘依涅槃界。若有餘依涅槃界。若聖道圓滿。若勝內怨。若勝外怨。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謂即是供養大師。報信施恩。越生死苦。於福田性無有退轉。從法化生名如來子。依止如來。

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謂若由此相宣說、若是宣說、若所宣說、若如是宣說、若彼宣說,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圓滿?謂無餘依涅槃界、若有餘依涅槃界、若聖道圓滿、若勝內怨、若勝外怨,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謂即是供養大師、報信施恩、越生死苦、於福田性無有退轉、從法化生名如來子,依止如來。

 

復次云何於菩薩藏教授中勝解勝利。當知由五種相。一者建立因時即能映蔽感大富貴增上因故。二者由轉依故。三者即於是處作說器故。四者作說者器故。五者於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由五種相當知映蔽感大富貴增上之因。所謂此因能引有量無量果故。有盡無盡法故。感非廣大廣大樂故。是智資糧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

復次,云何於菩薩藏教授中勝解勝利?當知由五種相:一者建立因時即能映蔽感大富貴增上因故;二者由轉依故;三者即於是處作說器故;四者作說者器故;五者於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由五種相,當知映蔽感大富貴增上之因,所謂此因能引有量、無量果故,有盡、無盡法故,感非廣大、廣大樂故,是智資糧、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

 

又由遠離六種過失。應知身行。何等名為六種過失。一者愁憂相過失。二者不了知數習過失。三者由二種相威儀過失。四者由三種相怖畏相過失。五者由二種相遏履瑟吒過失。六者身不調柔過失。又於相慶慰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怯怖過失。二者麤獷過失。三者棄捨佛語作不相應戲論過失。四者不讚歎如來過失。五者於同法者不施諫誨過失。

又由遠離六種過失,應知身行。何等名為六種過失?一者愁憂相過失、二者不了知數習過失、三者由二種相威儀過失、四者由三種相怖畏相過失、五者由二種相遏履瑟吒(雜染義,煩惱、業名為二相)過失、六者身不調柔過失。又於相慶慰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怯怖過失、二者麤獷過失、三者棄捨佛語作不相應戲論過失、四者不讚歎如來過失、五者於同法者不施諫誨過失。

 

又於記別所解了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於所證得忘念過失。二者前後語言相違過失。三者道理相違過失。四者敬信聖教諸天訶責過失。五者如來訶責過失。

又於記別所解了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於所證得忘念過失、二者前後語言相違過失、三者道理相違過失、四者敬信聖教諸天訶責過失、五者如來訶責過失。

 

又由遠離五種過失。應知意行。謂依現法義有前四種。依後法義有第五種。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不忍過失。不能忍受現在過去不饒益事故。二者覆藏過失。由覆藏故。惡作燒惱故。三者貪染過失。希求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離怨故。四者忘念過失。攝受不正見故於斷心迷亂故。五者期願過失。由自輕賤遠離廣大諸佛菩薩之所加被諸佛國土微妙願故。由微細意樂引發諸佛法故。於一切法殊勝世間興盛差別起憍慢故。及願彼故。

又由遠離五種過失,應知意行,謂依現法義有前四種,依後法義有第五種。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不忍過失,不能忍受現在過去不饒益事故;二者覆藏過失,由覆藏故,惡作燒惱故;三者貪染過失,希求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離怨故;四者忘念過失,攝受不正見故,於斷心迷亂故;五者期願過失,由自輕賤遠離廣大諸佛菩薩之所加被諸佛國土微妙願故,由微細意樂引發諸佛法故,於一切法殊勝世間興盛差別起憍慢故,及願彼故。

 

於分別菩薩藏教授勝解勝利無量標釋中。當知有無量無數勝解勝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於分別菩薩藏教授勝解勝利無量標釋中,當知有無量無數勝解勝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