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不如所欲。非時睡纏之所隨縛故。名[-+]瞢。非處思慕說名不樂。麤重剛強心不調柔。舉身舒布故曰頻申。於所飲食不善通達。若過若減。是故名為食不知量。於所應作而便不作。非所應作而更反作。如所聞思修習法中。放逸為先不起功用。名不作意。於所緣境深生繫縛。猶如美睡隱翳其心。是故說名不應理。

不如所欲,非時睡纏之所隨縛故,名[-+]瞢。非處思慕,說名不樂。麤重剛強,心不調柔,舉身舒布,故曰頻申。於所飲食不善通達,若過、若減,是故名為食不知量。於所應作而便不作,非所應作而更反作,如所聞、思、修習法中,放逸為先,不起功用,名不作意。於所緣境,深生繫縛,猶如美睡隱翳其心,是故說名不應理。

 

轉自輕蔑故。名心下劣。為性惱他故。名抵突。性好譏嫌故。名諀訿。欺誑師長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純直。身語二業皆悉高疏其心剛勁又不清潔。名不和軟。於諸戒見軌則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隨順。同分而轉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

轉自輕蔑故,名心下劣。為性惱他故,名抵突。性好譏嫌故,名諀訿。欺誑師長、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純直。身、語二業皆悉高疏,其心剛勁,又不清潔,名不和軟。於諸戒、見、軌則、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隨順。同分而轉,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

 

心懷憎惡。於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於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餘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里尋思。心懷染污。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

心懷憎惡,於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於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餘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里尋思。心懷染污,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

 

心懷染污。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名輕蔑相應尋思。心懷染污。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愁歎等事如前應知。

心懷染污,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名輕蔑相應尋思。心懷染污,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愁、歎等事,如前應知。

 

復次一切煩惱皆有其纏。由現行者悉名纏故。然有八種諸隨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為纏。謂於修學增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心時。惛沈睡眠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慧時。簡擇法故掉舉惡作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同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妒慳吝數數現行能為障礙。

復次,一切煩惱皆有其纏,由現行者悉名纏故。然有八種諸隨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為纏。謂於修學增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心時,惛沈睡眠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慧時,簡擇法故,掉舉惡作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同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妒慳吝數數現行,能為障礙。

 

復次欲貪瞋等欲界所繫煩惱。行者欲界所繫上品煩惱未斷未知。名欲暴流。有見無明三種暴流。如其所應當知亦爾。謂於欲界未得離欲。除諸外道名欲暴流。已得離欲名有暴流。若諸外道從多論門。當知有餘二種暴流。謂諸惡見略攝為一。名見暴流。惡見因緣略攝為一。說名第四無明暴流。

復次,欲貪、瞋等欲界所繫煩惱,行者欲界所繫上品煩惱,未斷未知,名欲暴流。有、見、無明三種暴流,如其所應,當知亦爾。謂於欲界未得離欲,除諸外道,名欲暴流。已得離欲,名有暴流。若諸外道,從多論門,當知有餘二種暴流。謂諸惡見略攝為一,名見暴流。惡見因緣略攝為一,說名第四無明暴流。

 

復次若諸煩惱等分行者非增非減。即上所說一切煩惱。說名為軛。復次當知依於二品建立四取。一在家品。二外道法中諸出家品。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問何能取。答四種欲貪是能取。

復次,若諸煩惱等分行者,非增、非減,即上所說一切煩惱,說名為軛。復次,當知依於二品,建立四取:一在家品;二外道法中諸出家品。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問:何能取?答:四種欲貪是能取。

 

問何所為取。答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起初取。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難。起第二取。奢摩他支為所依止。為所建立。為欲往趣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三摩缽底。起第三取。為欲隨說分別所計作業受果所有士夫。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

問:何所為取?答: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起初取。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難,起第二取。奢摩他支為所依止、為所建立,為欲往趣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三摩缽底,起第三取。為欲隨說分別所計作業受果所有士夫,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

 

如是四取依於二品。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稱言我為諸取遍知永斷正論大師故。於此法誓修行者。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於彼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於諸欲無所顧戀而出家故。於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故。

如是四取,依於二品: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稱言:我為諸取遍知、永斷正論大師,故於此法誓修行者,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於彼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於諸欲無所顧戀而出家故,於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故。

 

惡說法者有二差別。一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二能證入世間定者。依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建立見取。依能證入世間定者立戒禁取。二品為依執著我語故。依俱品立我語取。此中見者。謂六十二。如前應知。

惡說法者,有二差別:一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二能證入世間定者。依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建立見取。依能證入世間定者,立戒禁取。二品為依,執著我語,故依俱品,立我語取。此中見者,謂六十二,如前應知。

 

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為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為禁。諦故住故論說有我。名為我語。執有實物。說名諦故。執可安立。說名住故。又於此中欲愛為緣建立欲取。依止智論利養恭敬等愛為緣建立見取。定愛為緣立戒禁取。有無有愛為緣立我語取。復次當知四繫唯依外道差別建立。如前應知。

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為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為禁。諦故、住故,論說有我,名為我語。執有實物,說名諦故;執可安立,說名住故。又於此中,欲愛為緣,建立欲取。依止智,利養恭敬等愛為緣,建立見取。定愛為緣,立戒禁取。有、無有愛為緣,立我語取。復次,當知四繫(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唯依外道差別建立,如前應知。

 

復次違背五處。當知建立五蓋差別。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呵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蓋。四由違背毘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復次,違背五處,當知建立五蓋差別: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呵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蓋;四由違背毘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復次若貪瞋癡纏所纏故。或彼隨眠所隨眠故。心不調柔。心極愚昧於得自義能作衰損故。名株杌。復次於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為貪垢。於不應瞋所緣境事所起瞋恚。名為瞋垢。於極顯現愚癡眾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為癡垢。復次若貪瞋癡數數現行恒常流溢。燒惱身心極為衰損。說名燒害。

復次,若貪、瞋、癡纏所纏故,或彼隨眠所隨眠故,心不調柔,心極愚昧,於得自義能作衰損故,名株杌。復次,於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為貪垢。於不應瞋所緣境事所起瞋恚,名為瞋垢。於極顯現愚癡眾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為癡垢。復次,若貪、瞋、癡數數現行,恒常流溢,燒惱身心,極為衰損,說名燒害。

 

復次若貪瞋癡遠離慚愧。無慚愧故一向無間。不可制伏定為傷損。說名為箭。復次若貪瞋癡慚愧間雜。由相續故。非剎那故。有可制伏。說名所有。是繫所攝。極下穢義。

復次,若貪、瞋、癡遠離慚、愧,無慚愧故,一向無間不可制伏,定為傷損,說名為箭。復次,若貪、瞋、癡,慚、愧間雜,由相續故,非剎那故有可制伏,說名所有,是繫所攝,極下穢義。

 

復次一切不善身業。名為惡行。如說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由此惡業數現行故。於諸惡趣。或已隨得。或當隨得。或現隨得。是故說彼名為惡行。由此示現業雜染義。煩惱雜染前已顯了。

復次,一切不善身業,名為惡行。如說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由此惡業數現行故,於諸惡趣,或已隨得、或當隨得、或現隨得,是故說彼名為惡行。由此示現業雜染義,煩惱雜染前已顯了。

 

復次有二安立業雜染論。一者邪論。二者正論。言邪論者。謂如是說。若有故思。凡所造作諸不善業。一切決定當受惡趣。此論便謗修行梵行能證涅槃。何以故。諸有情類不易可得於現法中無有故思造不善業。況在餘生。若彼決定感惡趣者。便應無有解脫可得。是故當知。此為邪論。

復次,有二安立業雜染論:一者邪論、二者正論。言邪論者:謂如是說:「若有故思,凡所造作諸不善業,一切決定當受惡趣。」此論便謗修行梵行、能證涅槃。何以故?諸有情類,不易可得於現法中,無有故思造不善業,況在餘生!若彼決定感惡趣者,便應無有解脫可得,是故當知此為邪論。

 

若如是說。諸有故思造不善業。此業亦作亦增長者。定於當來受不可愛惡趣異熟。若有雖作不增長者。彼彼法受為依止故。諸所造作或樂或苦。當於造時於現法中。此業決定或順樂受或順苦受。

若如是說:「諸有故思造不善業,此業亦作、亦增長者,定於當來受不可愛惡趣異熟。」若有雖作、不增長者,彼彼法受為依止故,諸所造作或樂、或苦,當於造時於現法中,此業決定,或順樂受、或順苦受。

 

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無追悔不修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更增長若不增長。此業雖定順現法受。亦轉令成順惡趣受。於現法中能障解脫。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生追悔修習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不增長。若更增長。此業雖是順惡趣受。亦轉令成順現法受。不障解脫。是故此論不名誹謗修習梵行能證涅槃。當知此論是為正論。

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無追悔,不修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更增長、若不增長,此業雖定順現法受,亦轉令成順惡趣受,於現法中能障解脫。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生追悔,修習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不增長、若更增長,此業雖是順惡趣受,亦轉令成順現法受,不障解脫。是故此論,不名誹謗修習梵行、能證涅槃,當知此論是為正論。

 

復次若有闕於十種對治。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若有會遇如是十種。便得清淨。一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有作業而無增長。彼望當來成不定受。二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未永斷而更不受。三者若由如是對治。永斷離繫。四者守護諸根門故善修其身。為欲修習增上戒學。

復次,若有闕於十種對治,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若有會遇如是十種,便得清淨:一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有作業而無增長,彼望當來成不定受;二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未永斷,而更不受;三者若由如是對治,永斷離繫;四者守護諸根門故,善修其身,為欲修習增上戒學;

 

五者修習增上戒已。為欲修習增上心學。六者修習增上心已。為欲修習增上慧學。七者修習增上慧已。為斷諸漏。八者猛利意樂修習。九者長時修習。十者無量門對治修習。若有不會如是十種業對治者。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與此相違。當知清淨。

五者修習增上戒已,為欲修習增上心學;六者修習增上心已,為欲修習增上慧學;七者修習增上慧已,為斷諸漏;八者猛利意樂修習;九者長時修習;十者無量門對治修習。若有不會如是十種業對治者,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與此相違,當知清淨。

 

復次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先造作惡不善業。亦令增長。於當來世令其雜染。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不雜染。云何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云何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謂如有一。於諸不善身語意業纏所發起。能誓遠離。然於能起不正作意。相應無明猶故發起。又於諸善身語意業受學隨轉。由此因緣。於現法中於諸煩惱邪欲尋求所作眾苦。無有差別。

復次,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先造作惡、不善業,亦令增長,於當來世令其雜染;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不雜染。云何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云何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謂如有一,於諸不善身、語、意業纏所發起,能誓遠離,然於能起不正作意相應無明,猶故發起,又於諸善身、語、意業受學隨轉。由此因緣,於現法中,於諸煩惱邪欲、尋求所作眾苦,無有差別。

 

彼唯即於此誓受遠離。便生喜足。於現法中。不起聖道。不證涅槃。彼雖如是防護而住。於現法中暫時不作惡不善業。然為煩惱隨眠纏縛。既終沒已後有續生。隨所受身。依先業緣廣起雜染。

彼唯即於此誓受遠離,便生喜足,於現法中不起聖道,不證涅槃。彼雖如是防護而住,於現法中暫時不作惡、不善業,然為煩惱隨眠纏縛,既終沒已,後有續生,隨所受身,依先業緣廣起雜染。

 

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有此差別。謂此依彼誓受遠離不造新業故。業雖熟暫觸異熟尋能變吐。彼唯於此誓受遠離不生喜足。於現法中能起聖道。亦能證得彼果涅槃。彼於爾時乃至有識身相續住。恒受先業所感諸受。於現法中彼有識身乃至壽量未滅盡位常相續住。

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有此差別:謂此依彼誓受遠離,不造新業,故業雖熟,暫觸異熟,尋能變吐。彼唯於此誓受遠離不生喜足,於現法中能起聖道,亦能證得彼果涅槃。彼於爾時,乃至有識身相續住,恒受先業所感諸受。於現法中,彼有識身乃至壽量未滅盡位,常相續住。

 

壽量若盡捨有識身。於後命根更不成就。由是因緣。識與一切諸受俱滅後不相續。彼如影受與其識樹皆滅盡故。遍於一切不可施設。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先所作業於當來世不能為染。一由煩惱為其助伴令雜染者。無餘斷故。二由依此諸行相續成熟。雜染無餘滅故。

壽量若盡,捨有識身,於後命根更不成就。由是因緣,識與一切諸受俱滅,後不相續。彼如影受,與其識樹皆滅盡故,遍於一切不可施設。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先所作業,於當來世不能為染:一由煩惱為其助伴令雜染者,無餘斷故;二由依此諸行相續成熟雜染,無餘滅故。

 

彼於爾時諸有情所善友意樂相續轉故。名無怨心。於彼所緣瞋恚斷故。名無恚心。於業異熟深見過患增上緣力誓遠離故。名無染心。已具獲得能對治彼諸聖道故。名無顛倒善解脫心。彼由如是能具證得六種恒住。若有於彼多所住者。於現法中雖有種種諸惡不善業緣間雜。由此遠離一向成善。由是因緣。當知此與先防護住有其差別。

彼於爾時,諸有情所善友意樂相續轉故,名無怨心。於彼所緣瞋恚斷故,名無恚心。於業異熟,深見過患增上緣力誓遠離故,名無染心。已具獲得能對治彼諸聖道故,名無顛倒善解脫心。彼由如是,能具證得六種恒住。若有於彼多所住者,於現法中雖有種種諸惡、不善業緣間雜,由此遠離,一向成善;由是因緣,當知此與先防護住,有其差別。

 

復次當知施設領受業異熟論。由五種相成其雜染。由五種相成不雜染。云何名為由五種相成其雜染。謂由施設惡因論故。亦由施設無因論故。及由施設惡因無因有三過故。

復次,當知施設領受業異熟論,由五種相成其雜染,由五種相成不雜染。云何名為由五種相成其雜染?謂由施設惡因論故、亦由施設無因論故、及由施設惡因、無因有三過故。

 

此中施設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如是或謂自在變化等因所作。施設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當知一切無因無緣。

此中施設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如是或謂自在變化等因所作。施設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當知一切無因無緣。」

 

云何施設惡因無因。有三種過。謂現法中不善俱行不善諸受。宿世業為因亦有過失。現法業為因亦有過失。若言此受宿世惡業以為因者。是則有一依於不善諸樂法受。而有其樂不善受生。此用宿世諸不善業以為因生。不應道理。何以故。非彼宿世諸不善業於現法中感樂異熟應正道理。若言此受用現法中惡業為因。是則退失自意所立諸惡因論及無因論。謂諸所受皆宿因作。乃至廣說。是名初過。

云何施設惡因、無因,有三種過?謂現法中,不善俱行、不善諸受,宿世業為因,亦有過失;現法業為因,亦有過失。若言此受,宿世惡業以為因者,是則有一,依於不善諸樂法受,而有其樂不善受生,此用宿世諸不善業以為因生,不應道理。何以故?非彼宿世諸不善業,於現法中感樂異熟,應正道理。若言此受,用現法中惡業為因,是則退失自意所立諸惡因論及無因論,謂諸所受皆宿因作,乃至廣說,是名初過。

 

又若說言諸不善法皆用宿世惡業為因。是則決定所有善法亦用宿世善法為因。如是所有不善對治。諸善加行。俱生精進。皆成無用。如是名為第二過失。又若現在無有士用。是則應無依善不善。審正觀察是所應作所不應作。

又若說言:「諸不善法,皆用宿世惡業為因,是則決定所有善法,亦用宿世善法為因。」如是所有不善對治、諸善加行、俱生精進,皆成無用,如是名為第二過失。又若現在無有士用,是則應無依善、不善審正觀察,是所應作、所不應作。

 

又如實智應成無用。謂了知已此我應轉。此我應成。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故。如實智理不成就。智不成故念不安住。念不住故無三摩地。無有定故。不正尋思令心迷亂。心迷亂故。便應欣慕愚夫同意所樂諸根。由彼獲得愚夫同意所樂法故。是則退失并沙門法及沙門論。如是名為第三過失。若略說此有三種過。謂現在世諸不善受因不成過。謗精進過。謗正智過。

又如實智應成無用,謂了知已,此我應轉、此我應成,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故如實智理不成就。智不成故,念不安住,念不住故,無三摩地。無有定故,不正尋思令心迷亂;心迷亂故,便應欣慕愚夫同意所樂諸根。由彼獲得愚夫同意所樂法故,是則退失并沙門法及沙門論,如是名為第三過失。若略說此有三種過:謂現在世諸不善受因不成過、謗精進過、謗正智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