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2)

攝異門分之下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下產生者。廣如下產及非下產法門中說。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雨最第一故。

下產生者:廣如下產及非下產法門中說。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臘最第一」故。

 

實非沙門稱沙門者。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故。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非梵行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而自稱言我遠離故。又失苾芻性。而自稱有苾芻性。是故說名妄稱梵行。實非沙門。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實沙門。是故說名妄稱沙門。

實非沙門稱沙門者: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故,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非梵行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而自稱言:「我遠離」故。又失苾芻性,而自稱「有苾芻性」,是故說名妄稱梵行。實非沙門,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實沙門」,是故說名妄稱沙門。

 

又捨所受故。名突尸羅。先捨惡法復還取故。名為惡法。形相意樂互不相稱。由是因緣名內朽敗。隨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產生。毀辱所聞故。名水生蝸螺。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邪言說故。名為妄稱沙門梵行。

又捨所受故,名突尸羅。先捨惡法,復還取故,名為惡法。形相意樂互不相稱,由是因緣,名內朽敗。隨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產生。毀辱所聞故,名水生蝸螺。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邪言說故,名為妄稱沙門梵行。

 

又有貪瞋癡忿恨等。乃至廣說諸雜碎事。攝事分中我當廣說。又有無常苦空無我生法老法乃至燒雞。隨其處所即於彼中我當廣說。

又有貪、瞋、癡、忿、恨等,乃至廣說諸雜碎事,《攝事分》中我當廣說。又有無常、苦、空、無我、生法、老法乃至燒雞,隨其處所,即於彼中我當廣說。

 

復次染者。謂樂著受用故。著者。謂即於彼無所顧惜故。饕餮者。謂希望未來所得受用事故。吞吸者。謂彼所餘助伴煩惱所吞吸故。迷悶者。次後當說。耽著者。謂堅執已得無所營為故。貪求者。謂追求未得勤加行故。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愛樂中。應知其相。

復次,染者:謂樂著受用故。著者:謂即於彼無所顧惜故。饕餮者:謂希望未來所得受用事故。吞吸者:謂彼所餘助伴煩惱所吞吸故。迷悶者:次後當說。耽著者:謂堅執已得,無所營為故。貪求者:謂追求未得,勤加行故。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愛樂中,應知其相。

 

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執者。謂於我所中愛故。渴者。謂倍增希求故。所染者。謂貪居處故。所憍者。謂七種憍所居處故。所欲者。謂種種品類受用貪欲所居處故。所親昵者。謂是過去諸顧戀。愛所隨處故。所愛樂者。謂是現在諸欣喜愛所隨處故。

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執者:謂於我所中愛故。渴者:謂倍增希求故。所染者:謂貪居處故。所憍者:謂七種憍所居處故。所欲者:謂種種品類受用貪欲所居處故。所親昵者:謂是過去諸顧戀,愛所隨處故。所愛樂者:謂是現在諸欣喜,愛所隨處故。

 

又現法中串所習愛。名為親昵。宿世串習所發生愛。名為愛樂。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所貪著者。是耽樂心所居處故。所縛著者。是貪瞋癡所居處故。所希求者。能生愛故。所繫縛者。是一切結所居處故。是惡者者。謂能和合不善法故。為令現前而喜樂者。謂希望故。為令現前而言說者。謂以語言而追求故。

又現法中串所習愛,名為親昵。宿世串習所發生愛,名為愛樂。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所貪著者:是耽樂心所居處故。所縛著者:是貪瞋癡所居處故。所希求者:能生愛故。所繫縛者:是一切結所居處故。是惡者者:謂能和合不善法故。為令現前而喜樂者:謂希望故。為令現前而言說者:謂以語言而追求故。

 

為令證得而遽務者。謂生貪著身追求故。耽著而住者。謂得已抱持而不捨故。等染者。謂於樂受起貪欲故。等惡者。謂於苦受起瞋恚故。等愚者。謂於三受起愚癡故。顧戀者。謂於過去故。繫心者。謂於未來故。劬勞者。謂由彼因緣正起追求故。熾然者。謂所欲果遂起染污心故。

為令證得而遽務者:謂生貪著身追求故。耽著而住者:謂得已抱持而不捨故。等染者:謂於樂受起貪欲故。等惡者:謂於苦受起瞋恚故。等愚者:謂於三受起愚癡故。顧戀者:謂於過去故。繫心者:謂於未來故。劬勞者:謂由彼因緣正起追求故。熾然者:謂所欲果遂起染污心故。

 

燒者。謂所欲衰損起染污心故。惱者。謂所得變壞故。為祈禱者。顯示取著吉祥愛故。為觸對者。顯示取著摩執愛故。為希求者。顯示取著與利愛故。為欣悅者。顯示取著如意思惟所有愛故。又於諸欲其心趣入清淨。乃至廣說於五種出離界。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說。

燒者:謂所欲衰損起染污心故。惱者:謂所得變壞故。為祈禱者:顯示取著吉祥愛故。為觸對者:顯示取著摩執愛故。為希求者:顯示取著與利愛故。為欣悅者:顯示取著如意思惟所有愛故。又於諸欲其心趣入清淨,乃至廣說於五種出離界,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說。

 

言憍醉者。謂與三憍共相應故。極憍醉者。謂依上憍遍於諸惡不善法中。能令其心不防護故。趣憍醉者。謂於憍醉所有因緣受學轉故。於諸欲中生等憍者。謂不觀過受用欲故。平安者。謂樂受自相故。領受者。謂諸受共相故。趣受者。謂餘受因相故。又欲貪堅著拘礙饕餮等貪。如聞所成地已說。

言憍醉者:謂與三憍共相應故。極憍醉者:謂依上憍,遍於諸惡不善法中,能令其心不防護故。趣憍醉者:謂於憍醉所有因緣受學轉故。於諸欲中生等憍者:謂不觀過受用欲故。平安者:謂樂受自相故。領受者:謂諸受共相故。趣受者:謂餘受因相故。又欲貪、堅著、拘礙、饕餮等貪,如《聞所成地》已說。

 

復次言內垢者。謂於怨意樂堅持不捨故。內忌者。謂於所愛障礙住故。內敵者。謂能引發所不愛故。內怨者。謂能引發所不宜故。又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等。翻可喜等如前應知。又言苦者。謂彼自性苦。亦隨憶念苦故。損害者。謂現前苦故。違逆者。謂於三世思惟苦故。不順意者。謂現有苦能損害故。又苦猛利堅[*]辛楚不可意等。如攝事分我當廣說。

復次,言內垢者:謂於怨意樂堅持不捨故。內忌者:謂於所愛障礙住故。內敵者:謂能引發所不愛故。內怨者:謂能引發所不宜故。又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等,翻可喜等,如前應知。又言苦者:謂彼自性苦,亦隨憶念苦故。損害者:謂現前苦故。違逆者:謂於三世思惟苦故。不順意者:謂現有苦能損害故。又苦、猛利、堅[*]、辛楚、不可意等,如《攝事分》,我當廣說。

 

又暴惡者。是其總句。[*][*]者。麤言猛切故。怨字語者。謂造文字無有依違麤獷言故。怨嫌者。謂毀辱所依故。憤發者。謂出言顯發惡意樂故。恚害者。謂以手等而加害故。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遍生憤恚者。謂數數追念不饒益相。深懷怨恨惱亂心故。若生煩惱惱亂其心。由此因緣便住於苦。如說苾芻懈怠雜諸惡便住於眾苦。

又暴惡者,是其總句。蛆螫者:麤言猛切故。怨字語者:謂造文字無有依違麤獷言故。怨嫌者:謂毀辱所依故。憤發者:謂出言顯發惡意樂故。恚害者:謂以手等而加害故。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遍生憤恚者:謂數數追念不饒益相,深懷怨恨惱亂心故。若生煩惱惱亂其心,由此因緣便住於苦,如說:苾芻懈怠、雜諸惡,便住於眾苦。

 

有苦者。謂彼攝受未來苦故。有匱者。謂彼遠離諸善品故。有災者。謂彼能為餘惑因故。有熱者。謂於後時發熱惱故。又言苦者。是其總句。有苦者。謂憂苦相應故。有匱者。謂樂受變壞故。有災者。謂在不苦不樂受中。於二不解脫故。有熱者。謂於樂等如其所應有貪瞋癡火故。又於過去有苦。於未來有匱。

有苦者:謂彼攝受未來苦故。有匱者:謂彼遠離諸善品故。有災者:謂彼能為餘惑因故。有熱者:謂於後時發熱惱故。又言苦者,是其總句。有苦者:謂憂苦相應故。有匱者:謂樂受變壞故。有災者:謂在不苦不樂受中,於二不解脫故。有熱者:謂於樂等,如其所應,有貪瞋癡火故。又於過去有苦,於未來有匱。

 

又害者者。顯示攝受上品怨嫌故。敵者。怨者。如前已說。又摧伏者。謂與未生士用生相違故。破壞者。謂與生已士用住相違故。為他所勝者。謂與未生功能生相違故。落在他後者。謂與已生功能住相違故。又不摧伏不破壞非所勝有所勝者。如是諸句由前諸句其義應知。

又害者者:顯示攝受上品怨嫌故。敵者、怨者,如前已說。又摧伏者:謂與未生士用生相違故。破壞者:謂與生已士用住相違故。為他所勝者:謂與未生功能生相違故。落在他後者:謂與已生功能住相違故。又不摧伏、不破壞、非所勝、有所勝者,如是諸句,由前諸句,其義應知。

 

復次在前際無智者。謂於過去諸行無常法性。不了知故。於後際無智者。謂於現在諸行盡滅法性。不了知故。於前後際無智者。謂於未來諸行當生法性及當生已當盡法性。不了知故。

復次,在前際無智者:謂於過去諸行,無常法性,不了知故。於後際無智者:謂於現在諸行,盡滅法性,不了知故。於前、後際無智者:謂於未來諸行,當生法性,及當生已當盡法性,不了知故。

 

彼於如是不了知者。謂依前際等起不如理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如是依前後際不如理作意故。於如是無常法性。愚癡不了。於諸行中我見隨逐。於內於外俱於二種。唯有法性不能了知。

彼於如是不了知者:謂依前際等,起不如理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如是依前後際不如理作意故,於如是無常法性,愚癡不了。於諸行中我見隨逐,於內、於外俱於二種唯有法性,不能了知。

 

內謂內處。外謂外跡。內外即是根所住處及以法處。由彼諸法於內可得。又是外處之所攝故。於業無智者。謂於諸業唯有行性不能了知。而妄計度我為作者。於異熟無智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若餘境界業因所起。妄計自在作者生者。於業異熟無智者。謂遍愚一切。獲得誹謗業果邪見。此即宣說外道異生於諸法中所有無智。

內:謂內處。外:謂外跡。內外:即是根所住處及以法處。由彼諸法於內可得,又是外處之所攝故。於業無智者:謂於諸業唯有行性不能了知,而妄計度我為作者。於異熟無智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若餘境界,業因所起,妄計自在作者、生者。於業、異熟無智者:謂遍愚一切,獲得誹謗業果邪見,此即宣說外道異生於諸法中所有無智。

 

於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形相。於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於僧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行等相。於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於因無智者。謂於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於因所生無智者。謂於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於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形相。於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於僧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行等相。於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於因無智者:謂於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於因所生無智者:謂於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又於雜染清淨品法。謂不善善有罪無罪過患功德。相應故隨順黑白。謂無明明分故。黑黑異熟。白白異熟。及有對分。謂即黑白黑白異熟。如是一切皆從因緣之所生故。名為緣生。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為無智。或於六觸處不能如實遍通達者。謂於六處順樂受等觸所生中。彼滅寂靜不能如實遍了知故。

又於雜染、清淨品法:謂不善、善、有罪、無罪、過患、功德相應故。隨順黑、白:謂無明、明分故。黑黑異熟、白白異熟,及有對分:謂即黑白黑白異熟。如是一切,皆從因緣之所生故,名為緣生。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為無智。或於六觸處不能如實遍通達者:謂於六處順樂受等觸所生中,彼滅、寂靜不能如實遍了知故。

 

又此加行不能如實於法通達知見現觀者。謂即於彼法不如實知故。於彼於此者。於如所說或所未說。無知者。於不現見。無見者。於現見現前。無現觀者。於如實證不由他緣。黑闇者。於其實事不正了知。愚癡者。於不實事妄生增益。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於彼彼處不正了知。謂於彼彼所說義中。及於名句文身不能解了。昏闇者。成就誹謗一切邪見。

又此加行不能如實於法通達、知見、現觀者:謂即於彼法不如實知故。於彼、於此者:於如所說或所未說。無知者:於不現見。無見者:於現見現前。無現觀者:於如實證,不由他緣。黑闇者:於其實事,不正了知。愚癡者:於不實事,妄生增益。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於彼彼處不正了知,謂於彼彼所說義中,及於名句文身不能解了。昏闇者:成就誹謗一切邪見。

 

又障蓋無眼等廣說如攝事分。又覆蔽隱沒昏昧遍昏昧等。廣說如愛契經。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不尊重者。不信彼德故。不貴尚者。令彼所欲有匱乏故。不供養者。不施利養故。又不恭敬乃至不供養者。當知展轉後句釋前。又不恭敬不尊重不信。有而聽聞法等。廣說如攝決擇分。

又障、蓋、無眼等,廣說如《攝事分》。又覆蔽、隱沒、昏昧、遍昏昧等,廣說如《愛契經》。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不尊重者:不信彼德故。不貴尚者:令彼所欲有匱乏故。不供養者:不施利養故。又不恭敬乃至不供養者:當知展轉後句釋前。又不恭敬、不尊重、不信,有而聽聞法等,廣說如《攝決擇分》。

 

又不承聽者。不欲聞故。不審聽者。心散亂故。不住奉教心者。不欲修行故。不修正行者。於法隨法不如意樂正修行故。又不受學轉者。於大師聖教不能證故。又樂睡眠虛度生命者。是其總句。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無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無義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無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

又不承聽者:不欲聞故。不審聽者:心散亂故。不住奉教心者:不欲修行故。不修正行者:於法隨法,不如意樂正修行故。又不受學轉者:於大師聖教不能證故。又樂睡眠虛度生命者,是其總句。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無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無義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無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

 

又問少病惱不者。界無不平等故。少事業不者。加行事業無不平等故。起居輕利不者。希須飲食既飲食已易消化故。又務力樂及無罪等。如聲聞地食知量中已說其相。又不簡擇不極簡擇等。廣說如聲聞地。又不思惟不稱量等。廣說亦如聲聞地。

又問:少病惱不者:界無不平等故。少事業不者:加行事業無不平等故。起居輕利不者:希須飲食,既飲食已,易消化故。又務、力、樂及無罪等,如《聲聞地》食知量中,已說其相。又不簡擇、不極簡擇等,廣說如《聲聞地》。又不思惟、不稱量等,廣說亦如《聲聞地》。

 

復次少者。高廣量不相應故。小者。卑狹量相應故。尟者。纔受世間言說量故。復次或異門者。自相差別故。或意趣者。俗相差別故。或殊異者。因相差別故。如是名為攝異門分。如是異門於諸經中隨其麤顯言多用者。略已採集示差別義。其餘無量諸佛世尊所說異門及義差別。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言教。應當精勤別別思擇異門異義顯示安立。

復次,少者:高廣量不相應故。小者:卑狹量相應故。尟者:纔受世間言說量故。復次,或異門者:自相差別故。或意趣者:俗相差別故。或殊異者:因相差別故。如是名為《攝異門分》。如是異門,於諸經中,隨其麤顯言多用者,略已採集示差別義。其餘無量諸佛世尊所說異門及義差別,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言教,應當精勤,別別思擇異門、異義,顯示安立。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攝釋分、異門、調伏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D.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