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六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六 (2)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所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所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所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所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指佛性識)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即真如法亦是四大緣起的清淨法,是佛性所緣的清淨境界)。依他起相(指三界識心的緣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華。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虛空唯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華,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虛空,唯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

 

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於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於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於常常時。於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為。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於常常時。於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由無為故。無生無滅。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善男子!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於常常時、於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為,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於常常時、於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由無為故,無生無滅,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復次勝義生。非由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亦非由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彼諸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隨起言說。如如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由言說熏習心故。或由言說隨覺故。或由言說隨眠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如如執著。如是如是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執著遍計所執自性。

「復次,勝義生!非由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亦非由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彼諸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隨起言說。如如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由言說熏習心故、或由言說隨覺故、或由言說隨眠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如如執著,如是如是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執著遍計所執自性。」

 

由是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緣。或為煩惱雜染所染。或為業雜染所染。或為生雜染所染。於生死中長時馳騁。長時流轉。無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餓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諸苦惱。

「由是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緣,或為煩惱雜染所染、或為業雜染所染、或為生雜染所染,於生死中長時馳騁,長時流轉,無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餓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諸苦惱。」

 

復次勝義生。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變壞法已。於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厭患。心生怖畏。深厭患已遮止諸惡。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習善因故。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未清淨障能令清淨。未熟相續能令成熟。

「復次,勝義生!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變壞法已,於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厭患。心生怖畏,深厭患已,遮止諸惡。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習善因故,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未清淨障能令清淨,未熟相續能令成熟。」

 

由此因緣。多修勝解。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彼雖如是種諸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然於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於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未正解脫。未遍解脫煩惱雜染。未遍解脫諸業雜染。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由此因緣,多修勝解,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彼雖如是種諸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然於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於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未正解脫,未遍解脫煩惱雜染,未遍解脫諸業雜染,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如來為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為欲令其於一切行能正厭故。正離欲故。正解脫故。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超過一切業雜染故。超過一切生雜染故。彼聞如是所說法已。於生無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簡擇思惟。如實通達。

「如來為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為欲令其於一切行能正厭故,正離欲故,正解脫故,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超過一切業雜染故,超過一切生雜染故。彼聞如是所說法已,於生無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簡擇思惟,如實通達。」

 

於依他起自性中。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於現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由此因緣。於一切行。能正厭患。能正離欲。能正解脫。能遍解脫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於依他起自性中,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於現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由此因緣,於一切行能正厭患,能正離欲,能正解脫,能遍解脫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即聲聞種性是仍陷於二元運作的有情識心)。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無上正等菩提聲聞種性,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指能放棄二元思維,迴向一元性的運作的有情識心),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復次勝義生。如是於我善說。善制法。毘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復次,勝義生!如是於我善說、善制法毘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其性質直。是質直類。雖無力能思擇廢立。而不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祕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然於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信此經典。是如來說。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難見難悟。不可尋思。非諸尋思所行境界。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其性質直,是質直類,雖無力能思擇廢立,而不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祕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然於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信此經典,是如來說,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難見難悟,不可尋思,非諸尋思所行境界,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於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為最甚深。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來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諸佛如來。為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我等智見猶如牛跡。於此經典。雖能恭敬。為他宣說。書寫護持。披閱流布。殷重供養。受誦溫習。然猶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是故於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詞。不能通達。

「於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為最甚深,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來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諸佛如來,為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我等智見猶如牛跡。於此經典,雖能恭敬,為他宣說,書寫護持,披閱流布,殷重供養,受誦溫習,然猶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是故於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詞,不能通達。」

 

由此因緣。彼諸有情。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後相續未成熟者。亦能成熟。若諸有情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性非質直。非質直類。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復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無有力能如實解了。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不生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

「由此因緣,彼諸有情,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後相續未成熟者,亦能成熟。若諸有情,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性非質直,非質直類,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復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無有力能如實解了。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不生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

 

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彼誹撥三相。雖於我法起於法想。而非義中起於義想。由於我法起法想故。及非義中起義想故。於是法中持為是法。於非義中。持為是義。彼雖於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長。然於非義起執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廣大無量善法。復有有情。從彼聽聞。謂法為法。非義為義。若隨其見。彼即於法起於法想。於非義中起於義想。執法為法非義為義。由此因緣。當知同彼退失善法。

「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彼誹撥三相。雖於我法起於法想,而非義中起於義想。由於我法起法想故,及非義中起義想故,於是法中持為是法,於非義中持為是義。彼雖於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長,然於非義起執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廣大無量善法。復有有情,從彼聽聞,謂:法為法,非義為義。若隨其見,彼即於法起於法想,於非義中起於義想,執法為法、非義為義。由此因緣,當知同彼退失善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