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惓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惓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嗢拖南曰。 慚愧堅力持  無厭論世智 正依無礙解  資糧菩提分 止觀性巧便  陀羅尼正願 三摩地有三  法嗢拖南四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嗢拖南曰:「慚愧堅力持,無厭論世智;正依無礙解,資糧菩提分。止觀性巧便,陀羅尼正願;三摩地有三,法嗢拖南四。」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利悲心極哀愍心。恒常現前故無厭倦。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利悲心、極哀愍心,恒常現前,故無厭倦。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恒常精勤不捨加行。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恒常精勤,不捨加行。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嶮甚為愚闇。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嶮,甚為愚闇,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鬥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鬥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

 

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菩薩於此皆如實知。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菩薩於此,皆如實知。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蹙。不譏誤失不蔑退榮。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蹙,不譏誤失,不蔑退榮。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

 

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身業語業無不隨順。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

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身業語業,無不隨順。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

 

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迦契經中說。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賣者不識稱寶酬價。無枉毫釐。

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迦契經》中說。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賣者不識,稱實酬價,無枉毫釐。

 

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敦質無動不託餘緣。善營事業非為不善。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敦質無動,不託餘緣。善營事業,非為不善。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