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為他說正法時。當何所說。云何而說。何義故說。謂諸菩薩正所應求即是所說。為此義求即為此義而為他說。依二種相應為他說。一者依隨順說應為他說。二者依清淨說應為他說。

菩薩為他說正法時,當何所說?云何而說?何義故說?謂諸菩薩正所應求,即是所說。為此義求,即為此義而為他說。依二種相,應為他說:一者依隨順說,應為他說;二者依清淨說,應為他說。

 

云何依隨順說應為他說。謂諸菩薩應當安住如法威儀而為他說。非不安住如法威儀。不為無病處高座者而說正法。不為坐者立說正法。不應居後為前行者而說正法。不為覆頭而說正法。如別解脫經廣說應知。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又於正法生尊重時。令他於法起極珍貴恭敬聽聞而不輕毀。又為一切說一切法無間而說。又於正法不生慳吝不作師拳。

云何依隨順說,應為他說?謂諸菩薩應當安住如法威儀而為他說,非不安住如法威儀。不為無病處高座者,而說正法;不為坐者,立說正法;不應居後為前行者,而說正法;不為覆頭,而說正法。如《別解脫經》廣說應知。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又於正法生尊重時,令他於法起極珍貴,恭敬聽聞而不輕毀。又為一切說一切法,無間而說。又於正法,不生慳吝,不作師拳。

 

又於正法如其文句次第而標。如其文句次第而釋。如其次第分別其義。又若引攝義利法義。應標應釋應廣分別。非不引攝義利法義。又應示現所應示現。又應教導所應教導。又應讚勵所應讚勵。又應慶慰所應慶慰。又依現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又所宣說順往善趣。又所宣說無亂易入而不隱密。又所宣說應四聖諦。又處一切眾說正法時。隨眾所應而為宣說。菩薩依此十五種相。諸隨順說普為利他。應如是說。

又於正法,如其文句次第而標,如其文句次第而釋,如其次第分別其義。又若引攝義利法義,應標、應釋、應廣分別,非不引攝義利法義。又應示現,所應示現。又應教導,所應教導。又應讚勵,所應讚勵。又應慶慰,所應慶慰。又依現、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又所宣說,順往善趣。又所宣說,無亂易入,而不隱密。又所宣說,應四聖諦。又處一切眾說正法時,隨眾所應,而為宣說。菩薩依此十五種相,諸隨順說,普為利他,應如是說。

 

云何依清淨說應為他說。謂諸菩薩於己有怨諸有情類。應住慈心為說正法。於行惡行諸有情類。住利益心應說正法。於諸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應當安住利益安樂哀愍之心為說正法。不以嫉纏增上力故自讚毀他。以無染心不希利益恭敬讚頌為他說法。菩薩依止此五種相。諸清淨說普為利他。應如是說。

云何依清淨說,應為他說?謂諸菩薩,於己有怨諸有情類,應住慈心,為說正法。於行惡行諸有情類,住利益心,應說正法。於諸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應當安住利益安樂哀愍之心,為說正法。不以嫉纏增上力故,自讚毀他。以無染心,不希利益恭敬讚頌,為他說法。菩薩依止此五種相,諸清淨說,普為利他,應如是說。

 

如是菩薩說正法相。略有二十。一者以時。二者重法。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利益心。十八者哀愍心。十九者不自讚毀他。二十者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菩薩如是應常為他宣說正法。

如是菩薩說正法相,略有二十:一者以時、二者重法、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利益心、十八者哀愍心、十九者不自讚毀他、二十者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菩薩如是應常為他宣說正法。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若佛世尊於彼諸法制身語意令不造作。於此諸法開身語意令其造作。即於如是二種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是名菩薩於諸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若佛世尊,於彼諸法,制身語意令不造作;於此諸法,開身語意令其造作;即於如是二種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是名菩薩於諸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思。謂諸菩薩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先當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恒常思惟無間加行殷重加行而無慢緩。是諸菩薩勇猛精進思惟法時。於其少分以理觀察而隨悟入。於其少分但深信解。凡所思惟但依其義不依其文。如實了知黑說大說。正能悟入最初思惟。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

云何菩薩於法正思?謂諸菩薩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先當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恒常思惟,無間加行、殷重加行,而無慢緩。是諸菩薩勇猛精進思惟法時,於其少分,以理觀察而隨悟入;於其少分,但深信解。凡所思惟,但依其義,不依其文。如實了知,默說(小乘佛法)、大說(大乘佛法),正能悟入最初思惟。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

 

是諸菩薩由能遠離不應思議而思惟故。其心不墮迷悶錯亂。由能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無緩而思惟故。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先已知義得無失壞得不忘失。由於少分以理觀察隨悟入故。於隨正理觀察法中不由他緣。由於少分但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

是諸菩薩,由能遠離不應思議而思惟故,其心不墮迷悶錯亂。由能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無緩而思惟故,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先已知義,得無失壞,得不忘失。由於少分,以理觀察隨悟入故,於隨正理觀察法中,不由他緣。由於少分,但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

 

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由諸菩薩普於一切黑說大說得善巧故。於真實義無物無法能傾能動。是諸菩薩正能悟入初思惟故。能得先來所未得忍。是諸菩薩由即於此已所得忍數數作意令堅牢故。能於其修隨順趣入。菩薩由是八種相故。能正修行正思所攝法隨法行。

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由諸菩薩,普於一切默說、大說得善巧故,於真實義,無物、無法,能傾、能動。是諸菩薩,正能悟入初思惟故,能得先來所未得忍。是諸菩薩,由即於此已所得忍,數數作意,令堅牢故,能於其修隨順趣入。菩薩由是八種相故,能正修行正思所攝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毘缽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奢摩他。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云何菩薩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毘缽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奢摩他?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云何毘缽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云何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諸菩薩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習。是名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

云何毘缽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云何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諸菩薩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習,是名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

 

云何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止觀相中。其心無動。於無功用離諸加行。任運轉處攝受無亂。是名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此中是諸菩薩如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如是樂住奢摩他毘缽舍那。如如樂住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毘缽舍那清淨。如如奢摩他清淨。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長廣大。如如毘缽舍那清淨。如是如是若智若見增長廣大。齊此名為修所應作。謂於所依中應除遣麤重。及於一切所知應修清淨智見。如是一切修所作業。菩薩由前四種修相皆能成辦。

云何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止觀相中,其心無動,於無功用離諸加行,任運轉處,攝受無亂,是名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此中是諸菩薩,如如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如是樂住奢摩他、毘缽舍那,如如樂住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毘缽舍那清淨。如如奢摩他清淨,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長廣大。如如毘缽舍那清淨,如是如是若智、若見,增長廣大。齊此名為修所應作,謂於所依中,應除遣麤重,及於一切所知應修清淨智見。如是一切修所作業,菩薩由前四種修相,皆能成辦。

 

云何教授。當知教授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或三摩地為依止故。或於長時共彼住故。於彼慈悲欲為教授。或由其餘諸菩薩眾。或由如來為作教授。於教授時先當審諦尋思其心。如實了知尋思。如實了知心已尋思其根。如實了知尋思。如實了知根已尋思意樂。如實了知尋思。如實知意樂已尋思隨眠。如實了知尋思。如實知隨眠已。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其趣入。謂或修不淨。或復修慈。或修種種緣性緣起。或修界差別。或修阿那波那念。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趣入已。為說能治常邊邪執處中之行。為說能治斷邊邪執處中之行。令其除捨未作謂作。未得謂得。未觸謂觸。未證謂證。諸增上慢。

云何教授?當知教授,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或三摩地為依止故,或於長時共彼住故,於彼慈悲欲為教授。或由其餘諸菩薩眾,或由如來為作教授。於教授時,先當審諦尋思其心,如實了知。尋思如實了知心已,尋思其根,如實了知。尋思如實了知根已,尋思意樂,如實了知。尋思如實知意樂已,尋思隨眠,如實了知。尋思如實知隨眠已,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其趣入。謂或修不淨,或復修慈,或修種種緣性緣起,或修界差別,或修阿那波那念,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趣入已,為說能治常邊邪執處中之行,為說能治斷邊邪執處中之行,令其除捨未作謂作、未得謂得、未觸謂觸、未證謂證,諸增上慢。

 

如是菩薩八種教授。當知略說三處所攝。云何三處。一未住心者為令住故。令於所緣無倒係念。二心已住者為令獲得自義利故。為其宣說正方便道。三於自所作未究竟者。令捨中間所有留難。若知彼心根意樂隨眠已。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其趣入。當知是名未住心者為令住故令於所緣無倒係念。若為宣說能治斷常二邊邪執處中之行。當知是名心已住者為令獲得自義利故為其宣說正方便道。

如是菩薩八種教授,當知略說三處所攝。云何三處?一未住心者,為令住故,令於所緣無倒係念;二心已住者,為令獲得自義利故,為其宣說正方便道;三於自所作未究竟者,令捨中間所有留難。若知彼心、根意樂隨眠已,如其所應,隨其所宜,示現種種所趣入門,令其趣入;當知是名未住心者,為令住故,令於所緣無倒係念。若為宣說,能治斷、常二邊邪執處中之行;當知是名心已住者,為令獲得自義利故,為其宣說正方便道。

 

若令除捨未作謂作廣說乃至未證謂證諸增上慢。當知是名於自所作未究竟者令捨中間所有留難。如是三處。當知能攝八種教授。如是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所餘八力種姓漸得清淨漸得增長。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種姓。諸根勝劣智力種姓。種種勝解智力種姓。種種界智力種姓。遍趣行智力種姓。宿住隨念智力種姓。死生智力種姓。漏盡智力種姓。

若令除捨未作謂作,廣說乃至未證謂證,諸增上慢;當知是名於自所作未究竟者,令捨中間所有留難。如是三處,當知能攝八種教授。如是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所餘八力種姓,漸得清淨,漸得增長,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種姓、諸根勝劣智力種姓、種種勝解智力種姓、種種界智力種姓、遍趣行智力種姓、宿住隨念智力種姓、死生智力種姓、漏盡智力種姓。

 

云何教誡。當知教誡略有五種。一者遮止有罪現行。二者開許無罪現行。三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暫行犯者。如法諫誨。四者若有於彼法中數數輕慢而毀犯者。以無染濁無有變異親善意樂。如法呵擯與作憶念。五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能正行者。慈愛稱歎真實功德。令其歡喜。當知是名略說菩薩五種教誡。所謂遮止。開許。諫誨。呵擯。慶慰。

云何教誡?當知教誡,略有五種:一者遮止有罪現行;二者開許無罪現行;三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暫行犯者,如法諫誨;四者若有於彼法中,數數輕慢而毀犯者,以無染濁,無有變異,親善意樂,如法呵擯與作憶念。五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能正行者,慈愛稱歎真實功德,令其歡喜。當知是名略說菩薩五種教誡,所謂遮止、開許、諫誨、呵擯、慶慰。

 

云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薩成就四種攝事所攝方便。方名菩薩。復何因緣惟四攝事說名方便。謂諸菩薩略由如是攝事所攝四種方便。於諸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除此無有若過若增。何等名為四種方便。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方便。

云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薩成就四種攝事,所攝方便,方名菩薩。復何因緣,惟四攝事說名方便?謂諸菩薩,略由如是攝事所攝四種方便,於諸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除此,無有若過、若增。何等名為四種方便?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方便。

 

若諸菩薩先行布施。當知是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若諸菩薩次行愛語。於彼彼處有愚癡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餘故。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當知名為能攝方便。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於其善處勸導調伏安處建立。如是利行。當知名為令入方便。

若諸菩薩,先行布施,當知是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若諸菩薩,次行愛語,於彼彼處有愚癡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餘故。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當知名為能攝方便。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於其善處,勸導調伏安處建立。如是利行,當知名為令入方便。

 

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諸有情得趣入已。最後與其於正事業同共修行令彼隨轉。由是因緣令所化者不作是說。汝自無有圓滿淨信。圓滿尸羅。圓滿惠捨。圓滿智慧。何賴於善勸導於他諫誨呵擯與作憶念。是故菩薩所行第四同事攝事。當知是名隨轉方便。如是菩薩四種方便若總若別所攝身業語業意業。是名方便所攝三業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調伏成熟。

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諸有情得趣入已,最後與其,於正事業同共修行,令彼隨轉。由是因緣,令所化者,不作是說:汝自無有圓滿淨信、圓滿尸羅、圓滿惠捨、圓滿智慧,何賴於善勸導於他,諫誨呵擯與作憶念?是故菩薩所行,第四同事攝事,當知是名隨轉方便。如是菩薩四種方便,若總、若別,所攝身業語業意業,是名方便所攝三業;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調伏成熟。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