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2)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麤弊尟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麤弊,尟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缽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缽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隸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隸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於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於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

 

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