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2)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

 

又於一切無染污心。受持讀誦論議決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如是等類名聞聖聲。聞非聖聲者。於諸有情虛妄離間邪綺麤獷。生下惡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大聲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小聲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

又於一切無染污心受持、讀誦、論議、決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如是等類,名聞聖聲。聞非聖聲者:於諸有情虛妄、離間、邪綺、麤獷,生下惡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大聲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小聲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

 

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咒。風鈴樹響鸚鵡鴝鵒。百舌鸝黃命命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皆悉能聞。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聞近聲者。聞所除聲。

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錫蘭)種種明咒,風鈴、樹響、鸚鵡、鴝鵒、百舌、鸝黃、命命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皆悉能聞。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聞近聲者:聞所除聲。

 

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色惡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色、惡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謂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

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謂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

 

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

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

 

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云何法威力。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斷所對治相。二者資糧成熟相。三者饒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

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云何法威力?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斷所對治相、二者資糧成熟相、三者饒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

 

布施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吝。施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恒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布施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吝,施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恒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所受持清淨尸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受持淨戒。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所受持清淨尸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受持淨戒,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忍辱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由此忍辱濟[-+]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忍辱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由此忍辱濟拔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精進四相者。謂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即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是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精進四相者:謂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即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是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靜慮四相者。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靜慮四相者: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般若四相者。謂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名第四。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是名法威力。

般若四相者:謂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名第四。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是名法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睹史多天。盡睹史多壽量而住。有三勝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稱。

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睹史多天,盡睹史多壽量而住。有三勝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稱。

 

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幡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

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幡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

 

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最後生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入。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索訶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慇懃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

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最後生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天力士的名字)力。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入。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索訶(娑婆)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慇懃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

 

為菩薩時。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如彼獼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落。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恒現前。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無不覺了。

為菩薩時,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如彼獼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落。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恒現前,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無不覺了。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塼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塼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

 

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