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是。見有於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纏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是,見有於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纏、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麤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米酒)、迷隸耶(藥酒)及以末陀(葡萄酒)、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麤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云何菩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利行。

云何菩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即於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麤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即於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麤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遍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遍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屠宰者)子,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於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云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諮受教授教誡。

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於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云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諮受,教授教誡。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

 

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旃茶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旃茶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捨他事。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旃茶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旃茶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捨他事。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眾多助菩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無別故。名為廣大。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眾多助菩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無別故,名為廣大。

 

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恒常無間不離加行不捨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

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恒常無間,不離加行,不捨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

 

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諸菩薩殷重遍體。於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餘引奪而正受學。

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諸菩薩殷重遍體,於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餘引奪,而正受學。

 

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於他悕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活身命。由如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事。為後無量善法。名無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清淨。

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於他,悕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活身命。由如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事為後,無量善法,名無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清淨。

 

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

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

 

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繫屬一生最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菩薩地攝勝淨法故。如是施等同事。為後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

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繫屬一生最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菩薩地攝勝淨法故。如是施等、同事為後,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

 

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

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

 

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如是菩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如是菩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