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2)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即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力故。觀察變異無常性已。彼諸色行雖復現有。剎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微細故非現所得故。依現見增上作意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彼諸行要有剎那生滅。滅壞方可得。有前後變異。非如是住得有變異。是故諸行。必定應有剎那生滅。彼彼眾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

即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力故,觀察變異無常性已,彼諸色行,雖復現有剎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微細故,非現所得故,依現見增上作意,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彼諸行,要有剎那生滅滅壞,方可得有前後變異,非如是住得有變異。是故諸行,必定應有剎那生滅。彼彼眾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

 

如是所有變異因緣。能令諸行轉變生起。此是變異生起因緣。非是諸行滅壞因緣。所以者何。由彼諸行與世現見滅壞因緣。俱滅壞已後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諸行既滅壞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後一切皆悉消盡。災火焚燒器世間。已都無灰燼。乃至餘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緣。後後展轉漸減盡故。最後一切都無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

如是所有變異因緣,能令諸行轉變生起。此是變異生起因緣,非是諸行滅壞因緣。所以者何?由彼諸行,與世現見滅壞因緣,俱滅壞已,後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諸行,既滅壞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後一切皆悉消盡。災火焚燒器世間已,都無灰燼,乃至餘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緣,後後展轉漸減盡故,最後一切都無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

 

是故變異由前所說八種因緣。令變生起自然滅壞。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滅壞行於彼諸行剎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決定。於如是事得決定已。復於他世非所現見。諸行生起。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諸有情現有種種差別可得。或好形色或惡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貧族姓。或大宗葉或小宗葉。或長壽命或短壽命。言或威肅或不威肅。或性利根或性鈍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別。定由作業有其差別方可成立。非無作業如是有情色類差別。定由先世善不善業造作增長種種品類。

是故變異由前所說八種因緣,令變生起自然滅壞。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滅壞行,於彼諸行剎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決定。於如是事得決定已,復於他世,非所現見諸行,生起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諸有情,現有種種差別可得,或好形色、或惡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貧族姓、或大宗葉、或小宗葉、或長壽命、或短壽命,言或威肅、或不威肅,或性利根、或性鈍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別,定由作業有其差別,方可成立,非無作業。如是有情色類差別,定由先世善、不善業,造作增長種種品類。

 

由彼因緣於今自體差別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為因。何以故。若說自在變化為因能生諸行。此所生行。為唯用彼自在為緣。為待餘緣。如是自在方能變化。若唯用彼自在為緣。是則諸行與彼自在俱應本有。何須更生。若言先有自在體性然後行生。是則諸行不唯自在為緣生起。若言自在隨其所欲。功用祈願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為因緣。非唯自在。若爾此欲為有因耶。為無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為因者。此則同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

由彼因緣,於今自體差別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為因。何以故?若說自在變化為因,能生諸行;此所生行,為唯用彼自在為緣?為待餘緣,如是自在方能變化?若唯用彼自在為緣,是則諸行與彼自在,俱應本有,何須更生?若言先有自在體性,然後行生;是則諸行,不唯自在為緣生起。若言自在,隨其所欲功用祈願,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為因緣,非唯自在。若爾,此欲為有因耶?為無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為因者,此則同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

 

若言此欲更有餘因。是則如欲功用祈願離自在外餘法為因。如是亦應一切諸行皆用餘法以為其因。何須妄計無用自在。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有他世諸行生起獲得決定。如是略由三種增上作意力故。尋思觀察內外諸行是無常性。謂淨信增上作意力故。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

若言此欲,更有餘因,是則如欲功用祈願,離自在外,餘法為因。如是亦應一切諸行,皆用餘法以為其因,何須妄計無用自在?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有他世諸行生起,獲得決定。如是略由三種增上作意力故,尋思觀察內外諸行,是無常性,謂淨信增上作意力故、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

 

於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云何復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謂依內外二種別離。應知諸行是無常性。依內別離無常性者。謂如有一先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驅役他作諸事業彼於後時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轉得他奴及所使性。於主性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依外別離無常性者。謂現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為別離無常滅壞。後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等之所劫奪。或由惡作加行失壞。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於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云何復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謂依內、外二種別離,應知諸行是無常性。依內別離無常性者:謂如有一,先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驅役他,作諸事業;彼於後時,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轉得他奴及所使性;於主性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依外別離無常性者:謂現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為別離無常滅壞;後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等之所劫奪,或由惡作加行失壞,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云何復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

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云何復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

 

彼於如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

彼於如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

 

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麤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

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麤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

 

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

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

 

彼由十行悟入四行。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

彼由十行悟入四行,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

 

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

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

 

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於集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如是集諦無餘息滅故。名為滅。一切苦諦無餘寂靜。故名為靜。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故。是無上故。說名為妙。是常住故。永出離故。說名為離。

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於集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如是集諦,無餘息滅,故名為滅。一切苦諦,無餘寂靜,故名為靜。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故、是無上故,說名為妙。是常住故、永出離故,說名為離。

 

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諦相。於滅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真對治道於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於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槃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道諦相。如是名為於四聖諦。自內現觀了相作意。彼既如是於其自內現見諸蘊。依諸諦理無倒尋思正觀察已。

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諦相。於滅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真對治道,於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於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槃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道諦相。如是名為於四聖諦,自內現觀了相作意。彼既如是,於其自內現見諸蘊,依諸諦理,無倒尋思正觀察已。

 

復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蘊。比度觀察。謂彼所有有為有漏。遍一切處遍一切種。於一切時皆有如是法。皆墮如是理。皆有如是性。彼所有滅皆永寂靜常住安樂。彼所有道皆能永斷究竟出離。當知此中若於現見諸蘊諦智。若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境比度諦智。即是能生法智類智種子依處。

復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蘊,比度觀察。謂彼所有,有為、有漏,遍一切處,遍一切種,於一切時,皆有如是法,皆墮如是理,皆有如是性。彼所有滅,皆永寂靜,常住安樂。彼所有道,皆能永斷,究竟出離。當知此中,若於現見諸蘊諦智,若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境比度諦智,即是能生法智類智種子依處。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當知猶為聞思間雜。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於此修習多修習故。於苦集二諦境中得無邊際智。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當知猶為聞思間雜。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於此修習多修習故,於苦集二諦境中,得無邊際智。

 

由此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邊際勝解。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勝解。空無我無邊際勝解。惡行無邊際勝解。往惡趣無邊際勝解。興衰無邊際勝解。及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此中無邊際者。謂生死流轉。如是諸法無邊無際。乃至生死流轉不絕。常有如是所說諸法。唯有生死無餘息滅此可息滅。更無有餘息滅方便。

由此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邊際勝解。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勝解、空、無我無邊際勝解、惡行無邊際勝解、往惡趣無邊際勝解、興衰無邊際勝解、及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此中無邊際者:謂生死流轉。如是諸法無邊無際,乃至生死流轉不絕,常有如是所說諸法,唯有生死無餘息滅,此可息滅,更無有餘息滅方便。

 

即於如是諸有諸趣死生法中。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精勤修習勝解作意。復於如是諸有諸生增上意樂深心厭怖。及於涅槃隨起一行深心願樂。彼於長夜其心愛樂世間色聲香味觸等。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而復於彼不能趣入。不能證淨。不能安住不能勝解。其心退轉於寂靜界未能深心生希仰故。有疑慮故其心數數厭離驚怖。

即於如是諸有、諸趣死生法中,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精勤修習勝解作意。復於如是諸有諸生增上意樂,深心厭怖,及於涅槃隨起一行,深心願樂。彼於長夜,其心愛樂世間色聲香味觸等,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而復於彼不能趣入,不能證淨,不能安住,不能勝解,其心退轉。於寂靜界,未能深心生希仰故,有疑慮故,其心數數厭離驚怖。

 

雖於一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厭離驚怖及於涅槃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麤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作是思惟。我於生死曾久流轉。我於生死當復流轉。我於涅槃當能趣入。我為涅槃修諸善法。我能觀苦真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觀空真實是空。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如是諸法是我所有。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然心於彼不能趣入。

雖於一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厭離驚怖,及於涅槃,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麤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作是思惟:我於生死曾久流轉,我於生死當復流轉;我於涅槃,當能趣入;我為涅槃,修諸善法;我能觀苦,真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觀空,真實是空;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如是諸法,是我所有。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然心於彼,不能趣入。

 

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隨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方便流注無有間斷。彼既如是以心緣心專精無替。便能令彼隨入作意。障礙現觀麤品我慢無容得生。

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隨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方便流注,無有間斷。彼既如是以心緣心,專精無替,便能令彼隨入作意,障礙現觀麤品我慢,無容得生。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為苦性觀心相續。離第二法是為空性觀心相續。從眾緣生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為悟入苦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起以愛為緣。如是名為悟入集諦。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為苦性。觀心相續,離第二法,是為空性。觀心相續,從眾緣生,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為悟入苦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起,以愛為緣。如是名為悟入集諦。

 

次復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為悟入滅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為悟入道諦。如是先來未善觀察。今善作意方便觀察。以微妙慧於四聖諦能正悟入。即於此慧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斷障礙愛樂涅槃所有麤品現行我慢。又於涅槃深心願樂。速能趣入心無退轉離諸怖畏。攝受增上意樂適悅。

次復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為悟入滅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為悟入道諦。如是先來未善觀察,今善作意方便觀察,以微妙慧,於四聖諦能正悟入。即於此慧,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斷障礙愛樂涅槃所有麤品現行我慢。又於涅槃深心願樂,速能趣入,心無退轉,離諸怖畏,攝受增上意樂適悅。

 

如是行者。於諸聖諦。下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煖。中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上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彼既如是斷能障礙麤品我慢。及於涅槃攝受增上意樂適悅。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彼於爾時其心似滅而非實滅。似無所緣而非無緣。又於爾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於爾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下奢摩他行。

如是行者,於諸聖諦,下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煖。中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上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彼既如是斷能障礙麤品我慢,及於涅槃攝受增上意樂適悅,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彼於爾時,其心似滅,而非實滅;似無所緣,而非無緣。又於爾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於爾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下,奢摩他行。

 

復有一類闇昧愚癡。於美睡眠之所覆蓋其心似滅非實滅中。起增上慢。謂為現觀。此不如是。既得如是趣現觀心。不久當入正性離生。即於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從此已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為世第一法。

復有一類,闇昧愚癡,於美睡眠之所覆蓋,其心似滅非實滅中,起增上慢,謂為現觀,此不如是。既得如是趣現觀心,不久當入正性離生。即於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從此已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為世第一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