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1)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戒  謂九種相戒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難行戒。四一切門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種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樂戒。九清淨戒。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嗢拖南曰:「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戒。」  謂九種相戒,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難行戒、四一切門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種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樂戒、九清淨戒。

 

云何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戒。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諸菩薩從他正受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由諸菩薩善淨意樂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內自顧深起慚羞。由諸菩薩於諸學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

云何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戒。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諸菩薩從他正受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由諸菩薩善淨意樂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內自顧深起慚羞。由諸菩薩於諸學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

 

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為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能善防護所受尸羅。由善防護所受戒故離諸惡作。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此三法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犯已還淨。由此一法應知能令犯已還出。

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為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能善防護所受尸羅。由善防護所受戒故,離諸惡作。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此三法,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犯已還淨,由此一法應知能令犯已還出。

 

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尸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薩自性戒。

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尸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薩自性戒。

 

云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云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於聞於思於修止觀於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於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於尊長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於諸妙說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讚美。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於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於聞、於思、於修止觀,於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於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於尊長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於諸妙說,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讚美。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於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於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於身語意住不放逸。於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審諦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於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於身語意,住不放逸。於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審諦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捨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捨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於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餘諸欲。

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捨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捨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於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餘諸欲。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餘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眾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於是尸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餘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眾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於是尸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菩薩雖處雜眾。而不樂為乃至少分不正言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復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獲得無復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於彼現行深生喜樂。於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菩薩雖處雜眾,而不樂為乃至少分不正言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復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獲得無復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於彼現行深生喜樂,於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菩薩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兇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於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復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於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於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復發言毀辱訶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兇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於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復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於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於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復發言毀辱訶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於菩薩學正修學時。若於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於菩薩學正修學時,若於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

 

若諸菩薩先於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為所依止。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若諸菩薩先於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為所依止,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眾苦。性無憂慼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於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於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眾苦、性無憂慼、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於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於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