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3)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斷。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斷。

 

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然於此中少有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麤重永息得預流果。

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然於此中,少有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麤重永息,得預流果。

 

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此亦成就眾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謂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

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此亦成就眾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謂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

 

又能畢竟不墮惡趣。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不復能造五無間業。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於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終不更受第八有生。具足成就四種證淨。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

又能畢竟不墮惡趣,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不復能造五無間業。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於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終不更受,第八有生。具足成就,四種證淨。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

 

復從此後為欲進斷修所斷惑。如所得道更數修習。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已得一來果。如預流果所有諸相。今於此中當知亦爾。然少差別。謂若行境界。於能隨順上品猛利煩惱纏處。由失念故暫起微劣諸煩惱纏。尋能作意速疾除遣。唯一度來生此世間。便能究竟作苦邊際。得不還果及不還相。如前已說。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

復從此後,為欲進斷修所斷惑,如所得道,更數修習,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已,得一來果。如預流果所有諸相,今於此中,當知亦爾。然少差別,謂若行境界,於能隨順上品猛利煩惱纏處,由失念故,暫起微劣諸煩惱纏,尋能作意速疾除遣。唯一度來生此世間,便能究竟作苦邊際,得不還果、及不還相,如前已說。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

 

又於此中云何名修自性。云何名修業。云何名修品類差別。謂由定地作意。於世出世善有為法修習增長。無間所作殷重所作。令心相續會彼體性。如是名為修之自性。當知修業略有八種。一有一類法由修故得。二有一類法由修故習。三有一類法由修故淨。四有一類法由修故遣。五有一類法由修故知。六有一類法由修故斷。七有一類法由修故證。八有一類法由修故遠。

又於此中,云何名修自性?云何名修業?云何名修品類差別?謂由定地作意,於世出世善有為法,修習增長。無間所作、殷重所作,令心相續,會彼體性,如是名為修之自性。當知修業,略有八種:一有一類法,由修故得;二有一類法,由修故習;三有一類法,由修故淨;四有一類法,由修故遣;五有一類法,由修故知;六有一類法,由修故斷;七有一類法,由修故證;八有一類法,由修故遠。

 

若先未得殊勝善法。修習令得名修故得。若先已得令轉現前。名修故習。若先已得未令現前。但由修習彼種類法。當令現前。令轉清淨鮮白生起。名修故淨。若有失念染法現行。修善法力令不忍受斷除變吐。名修故遣。若未生起所應斷法。修善法力了知如病深心厭壞。了知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及以無我深心厭壞。名修故知。如是知已數修習。故無間道生斷諸煩惱。名修故斷。煩惱斷已證得解脫。名修故證。如如進趣上地善法。如是如是令其下地已斷。諸法轉成遠分乃至究竟。名修故遠。當知是名八種修業。

若先未得殊勝善法,修習令得,名修故得。若先已得,令轉現前,名修故習。若先已得,未令現前,但由修習彼種類法,當令現前,令轉清淨,鮮白生起,名修故淨。若有失念染法現行,修善法力,令不忍受,斷除變吐,名修故遣。若未生起所應斷法,修善法力,了知如病,深心厭壞,了知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及以無我,深心厭壞,名修故知。如是知已,數修習故,無間道生,斷諸煩惱,名修故斷。煩惱斷已,證得解脫,名修故證。如如進趣上地善法,如是如是,令其下地已斷,諸法轉成遠分乃至究竟,名修故遠。當知是名八種修業。

 

應知此修品類差別有十一種。一奢摩他修。二毘缽舍那修。三世間道修。四出世道修。五下品道修。六中品道修。七上品道修。八加行道修。九無間道修。十解脫道修。十一勝進道修。奢摩他修者。謂九種行令心安住。如前已說。毘缽舍那修亦如前說。世間道修者。謂於諸下地見麤相故。於諸上地見靜相故。乃至能趣無所有處一切離欲。出世道修者。正思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由正見等無漏聖道。乃至能趣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離欲。

應知此修品類差別,有十一種:一奢摩他修、二毘缽舍那修、三世間道修、四出世道修、五下品道修、六中品道修、七上品道修、八加行道修、九無間道修。十解脫道修、十一勝進道修。奢摩他修者:謂九種行,令心安住,如前已說。毘缽舍那修:亦如前說。世間道修者:謂於諸下地見麤相故,於諸上地見靜相故,乃至能趣無所有處,一切離欲。出世道修者:正思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由正見等無漏聖道,乃至能趣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離欲。

 

下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最麤上品煩惱。中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中品煩惱。上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最後所斷下品煩惱。加行道修者。謂由此故為斷煩惱發起加行。無間道修者。謂由此故正斷煩惱。解脫道修者。謂由此故或斷無間證得解脫。勝進道修者。謂由此故從是已後修勝善法。乃至未起餘地煩惱能治加行。或復未起趣究竟位。當知是名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下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最麤上品煩惱。中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中品煩惱。上品道修者:謂由此故,能斷所有最後所斷下品煩惱。加行道修者:謂由此故,為斷煩惱,發起加行。無間道修者:謂由此故,正斷煩惱。解脫道修者:謂由此故,或斷無間,證得解脫。勝進道修者:謂由此故,從是已後修勝善法,乃至未起餘地煩惱能治加行,或復未起趣究竟位。當知是名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如是於修勤修習者。於時時間應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為攝樂作意。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如是於修勤修習者,於時時間,應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為攝樂作意。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問何因緣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答譬如金剛望餘一切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諸珍寶。最為堅固。能穿能壞所餘寶物。非餘寶物所能穿壞。如是此三摩地於諸有學三摩地中最上最勝最為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非上煩惱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麤重種子。其心於彼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姓清淨。於諸煩惱究竟盡中發起盡智。由因盡故當來苦果畢竟不生。即於此中起無生智。

問:何因緣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答:譬如金剛,望餘一切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諸珍寶,最為堅固,能穿能壞所餘寶物,非餘寶物所能穿壞。如是此三摩地,於諸有學三摩地中,最上、最勝、最為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非上煩惱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麤重種子;其心於彼,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姓清淨。於諸煩惱究竟盡中,發起盡智。由因盡故,當來苦果畢竟不生,即於此中,起無生智

 

彼於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無復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結。已正奉行如來聖教心。善解脫。已具成就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正解脫正智。於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隨所樂住或聖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言梵住者。謂慈住悲住喜住捨住。

彼於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無復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結。已正奉行如來聖教,心善解脫。已具成就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正解脫、正智。於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隨所樂住,或聖、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言梵住者:謂慈住、悲住、喜住、捨住。

 

又於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離諸關鍵。已出深坑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為真聖。摧滅高幢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棄捨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又於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關鍵,已出深坑,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伊師迦是個山,喻我慢),是為真聖。摧滅高幢,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棄捨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彼於爾時領受貪欲無餘永盡。領受瞋恚無餘永盡。領受愚癡無餘永盡。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惡習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淨水如妙香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任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餘取無故不相續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此中都無般涅槃者。如於生死無流轉者。唯有眾苦永滅寂靜清涼滅沒。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所謂棄捨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當知此中有如是相。

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彼於爾時,領受貪欲無餘永盡,領受瞋恚無餘永盡,領受愚癡無餘永盡。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惡,習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淨水,如妙香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任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餘取無故,不相續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此中都無般涅槃者,如於生死,無流轉者。唯有眾苦永滅,寂靜、清涼、滅沒。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所謂棄捨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當知此中,有如是相。

 

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畜受用諸欲資具。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又亦不能於雲雷電霹靂災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

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畜受用諸欲資具。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又亦不能於雲雷電霹靂災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

 

當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由如是等多種作意。依出世道證得究竟。如是一切名聲聞地。此是一切正等覺者所說。一切聲聞相應教法根本。猶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術異論根本。

當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由如是等多種作意,依出世道證得究竟。如是一切,名聲聞地,此是一切正等覺者所說。一切聲聞相應教法根本,猶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術、異論根本。

 

 

   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

 

如是已說聲聞地。云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如是已說聲聞地。云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