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2)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處處散說。今於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於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如是所餘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處處散說。今於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於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如是所餘,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

 

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依止於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了知。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懃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依止於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了知。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懃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拖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攝事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淨攝事。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拖南曰:「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名略說攝事。」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淨攝事。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人性。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覩人性。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

 

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麤惡。綺語。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麤惡、綺語。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品。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品。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有善因現前執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跡極放逸處。耽著轉故。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有善因現前,執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跡、極放逸處,耽著轉故。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