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

 

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云何成熟自性。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

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云何成熟自性?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

 

正加行滿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譬如癰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為熟。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淨。說名成熟。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正加行滿,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譬如癰、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為熟。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淨,說名成熟。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姓。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姓,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云何成熟差別。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云何成熟差別?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於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於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中品成熟者。謂即於此二種因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中品成熟者:謂即於此二種因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云何成熟方便。當知此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云何成熟方便?當知此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現緣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現在因現在成熟。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遠離惡行受持學處。或趣非家遠離諸欲受持學處。

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現緣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現在因現在成熟。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遠離惡行受持學處;或趣非家,遠離諸欲受持學處。

 

攝樂者謂依出離眾苦行跡。及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跡。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初發處者。謂即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成辦真實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發處。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伽羅現成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諸明了處轉轉明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

攝樂者:謂依出離眾苦行跡,及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跡,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初發處者:謂即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成辦真實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發處。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伽羅,現成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諸明了處轉轉明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

 

遠清淨者。謂由懈怠或由違緣經極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近清淨者。當知一切與此相違。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

遠清淨者:謂由懈怠、或由違緣經極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近清淨者:當知一切與此相違。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

 

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一切飲食等物。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法攝受者。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

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一切飲食等物。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法攝受者: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

 

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勝義利。若無堪能為說正法。伴助令彼發生正行。若有堪能為說正法。隨順令彼速證通慧。隱密說法者。謂於嬰兒智慧有情。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為說麤淺易可悟入。易為方便趣入處法。顯了說法者。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為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

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勝義利,若無堪能為說正法,伴助令彼發生正行。若有堪能為說正法,隨順令彼速證通慧。隱密說法者:謂於嬰兒智慧有情,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為說麤淺易可悟入、易為方便趣入處法。顯了說法者: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為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

 

下品加行者。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中品加行者。謂或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離殷重加行。於二加行隨闕一種。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應。聽聞者。謂於佛語深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思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推度其義解了決定。

下品加行者: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中品加行者:謂或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離殷重加行。於二加行,隨闕一種。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應。聽聞者:謂於佛語深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思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推度其義,解了決定。

 

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攝受者。謂無染心。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與作依止。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惡作行。除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供事行。

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攝受者:謂無染心,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與作依止。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惡作行,除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供事行。

 

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染。於毀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當知此中諫誨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驅擯一種若重攝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重攝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何以故。餘若見彼毀犯因緣既被驅擯。便自防護不起毀犯故。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修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勿使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他應於汝教授諫舉為作憶念。

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染,於毀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當知此中諫誨、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驅擯一種,若重攝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重攝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何以故?餘若見彼毀犯因緣既被驅擯,便自防護不起毀犯故。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修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勿使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他應於汝,教授、諫舉,為作憶念。

 

請他成熟者。謂若有餘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即應勸請慇懃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俱成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成熟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請他成熟者:謂若有餘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即應勸請慇懃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俱成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成熟。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於往善趣而成熟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無數退轉無數應作。

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於往善趣而成熟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無數退轉,無數應作。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

 

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不轉還、不退墮故、常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