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於諸眾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切麤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於諸眾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切麤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

 

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憫。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

 

如是菩薩既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是諸菩薩於何處學。謂七處學。云何七處。嗢拖南曰。 自他利實義  威力熟有情 成熟自佛法  第七菩提處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如是菩薩既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是諸菩薩於何處學?謂七處學。云何七處?嗢拖南曰:「自他利實義,威力熟有情,成熟自佛法,第七菩提處。」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云何自利利他處。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云何自利利他處?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云何菩薩純共自利利他。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不順菩薩儀。故於其所餘應勤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為己樂求財受用。或為吝法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為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修習定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為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制多。或貪利養。為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誑惑於他招集利養。

云何菩薩純、共自利利他?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不順菩薩儀故。於其所餘,應勤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為己樂,求財受用;或為吝法,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為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修習定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為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制多;或貪利養,為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誑惑於他,招集利養。

 

或欲貪他作己僮僕為驅使故。非法攝眾不如正法。矯設方便拔濟有情。令於他所免為僮僕。還自攝受為己僮僕。拔濟有情令脫繫縛。還自拘執成己事業。拔濟有情令於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還自攝伏令懼於己。若諸菩薩耽著諸定現法樂住。棄捨思惟利眾生事。當知此等名純自利。菩薩於是純自利行。應知應斷。若諸菩薩或悲為首。或為迴向無上菩提及為生天。於一切時修施忍等。當知是名自利共他。

或欲貪他作己僮僕為驅使故,非法攝眾,不如正法。矯設方便,拔濟有情,令於他所免為僮僕,還自攝受為己僮僕。拔濟有情,令脫繫縛,還自拘執成己事業。拔濟有情,令於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還自攝伏令懼於己。若諸菩薩耽著諸定現法樂住,棄捨思惟利眾生事,當知此等名純自利。菩薩於是純自利行,應知、應斷。若諸菩薩或悲為首,或為迴向無上菩提及為生天,於一切時修施忍等,當知是名自利共他。

 

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當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薩於此應勤修學。此中菩薩於純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尸羅。遠離正行為他說法。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迴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捨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

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當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薩於此應勤修學。此中菩薩於純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尸羅,遠離正行,為他說法。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迴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捨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

 

又諸菩薩已得自在。於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眾生種種義利。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於十方無量眾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當知此等名純利他。如是所說純利他行。菩薩於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於餘所說純利他行多應修學。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又諸菩薩已得自在,於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眾生種種義利。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於十方無量眾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當知此等,名純利他。如是所說純利他行,菩薩於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於餘所說,純利他行,多應修學。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云何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有五種相。一無罪相。二攝受相。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滅相。若諸菩薩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或復令他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勸勉調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無有罪相。

云何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有五種相:一無罪相、二攝受相、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滅相。若諸菩薩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或復令他,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勸勉調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無有罪相。

 

若諸菩薩能引所有若自若他無染污樂。或眾具樂或住定樂。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能攝受相。若諸菩薩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為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能為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種自利利他。於四法受隨其次第如應當知。

若諸菩薩能引所有若自、若他無染污樂,或眾具樂,或住定樂,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能攝受相。若諸菩薩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為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能為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種自利利他,於四法受,隨其次第如應當知。

 

云何名為四種法受。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此四廣辯如經應知。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此他世相。若諸菩薩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間涅槃分法。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寂滅略相。當知此相望餘一切無上最勝。

云何名為四種法受?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此四廣辯,如經應知。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此、他世相。若諸菩薩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間涅槃分法,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寂滅略相。當知此相,望餘一切無上最勝。

 

云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五樂所攝。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為受樂。略說此樂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繫樂。

云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五樂所攝。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為受樂。略說此樂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繫樂。

 

又此一切三界繫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復攝為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為身樂。意識相應名為心樂。若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飢渴等事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飢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為苦對治樂。滅想受定名受斷樂。

又此一切三界繫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復攝為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為身樂。意識相應,名為心樂。若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飢渴等事,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飢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為苦對治樂。滅想受定,名受斷樂。

 

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捨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繫。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

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捨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繫,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

 

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為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樂息眾苦故遣眾苦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

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為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樂,息眾苦故,遣眾苦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

 

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永寂滅故。說名為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勸諸眾生令悉捨離。隨力所能方便削奪。

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永寂滅故,說名為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勸諸眾生,令悉捨離,隨力所能,方便削奪。

 

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何以故。當知如是善權方便。與兼憂苦有利益事。奪兼喜樂無利益事。令彼眾生決定於後得安樂故。

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何以故?當知如是善權方便,與兼憂苦有利益事、奪兼喜樂無利益事,令彼眾生決定於後得安樂故。

 

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若樂利益。當知義意即樂安樂。於諸眾生若與利益。當知義意即與安樂。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樂如果。是故當知於諸眾生若與利益必與安樂。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菩薩於此不應思量。於諸眾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

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若樂利益,當知義意即樂安樂;於諸眾生,若與利益,當知義意即與安樂。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樂如果。是故當知,於諸眾生若與利益,必與安樂。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菩薩於此不應思量,於諸眾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菩薩於此隨自力能。亦應如是修行受學。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菩薩於此隨自力能,亦應如是修行受學。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