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2)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其餘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謂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淨作意。順觀察作意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若於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麤相。於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為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

如是其餘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謂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淨作意、順觀察作意。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若於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麤相;於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為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

 

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於諸尋伺觀為麤性能正了知。若在定地。於緣最初率爾而起。匆務行境。麤意言性。是名為尋。即於彼緣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歷行境。細意言性。是名為伺。又正了知如是尋伺是心法性。心生時生。共有相應同一緣轉。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內而生外處所攝。

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於諸尋伺觀為麤性。能正了知,若在定地,於緣最初率爾而起,務行境,麤意言性,是名為尋。即於彼緣,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歷行境,細意言性,是名為伺。又正了知,如是尋伺是心法性,心生時生,共有、相應、同一緣轉。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內而生,外處所攝。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所攝。從因而生。從緣而生。或增或減不久安住暫時而有率爾現前。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靜行轉。求上地時苦住隨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攝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隨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於常常時於恒恒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不得寂靜。以如是等種種行相。於諸尋伺覺了麤相。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所攝。從因而生,從緣而生,或增或減,不久安住,暫時而有,率爾現前,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靜行轉。求上地時,苦住隨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攝。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隨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於常常時、於恒恒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不得寂靜,以如是等種種行相,於諸尋伺覺了麤相。

 

又正了知弟二靜慮無尋無伺。如是一切所說麤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彼諸麤相皆遠離故。為欲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作意如前應知。如是乃至為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於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意。

又正了知,第二靜慮無尋無伺,如是一切所說麤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彼諸麤相皆遠離故。為欲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作意如前應知。如是乃至為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於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意。

 

又彼麤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從欲界展轉上至無所有處。當知麤相略有二種。謂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靜故。及諸壽量時分短促。望上壽量轉減少故。此二麤相由前六事。如其所應當正尋思。隨彼彼地樂離欲時。如其所應於次上地尋思靜相。漸次乃至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又彼麤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從欲界展轉上至無所有處。當知麤相,略有二種:謂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靜故;及諸壽量時分短促,望上壽量轉減少故。此二麤相,由前六事,如其所應當正尋思。隨彼彼地樂離欲時,如其所應,於次上地尋思靜相,漸次乃至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復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離惡不善法者。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即身惡行語惡行等。持杖持刀鬥訟諍競。諂誑詐偽起妄語等。由斷彼故說名為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

復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離惡不善法者: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即身惡行、語惡行等,持杖、持刀、鬥訟、諍競、諂誑、詐偽、起妄語等,由斷彼故,說名為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

 

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離生。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說名喜樂。所言初者。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依順次數。說名為初。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言具足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言安住者。謂於後時由所修習多成辦故。得隨所樂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離生。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說名喜樂。所言初者: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依順次數,說名為初。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言具足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言安住者:謂於後時由所修習多成辦故,得隨所樂、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復次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於諸匆務所行境界。能正遠離。於不匆務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靜極寂靜轉。是故說言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又彼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超過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是故說言心一趣故。

復次,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於諸務所行境界,能正遠離;於不務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靜,極寂靜轉,是故說言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又彼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超過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是故說言心一趣故。

 

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故。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定生。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名有喜樂。依順次數此為第二。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故。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定生。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名有喜樂。依順次數,此為第二。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復次彼於喜相深見過失。是故說言於喜離欲。又於爾時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中復離於喜。是故說言安住於捨。如是二法能擾亂心障無間捨。初靜慮中有尋伺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第二靜慮由有喜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是故此捨初二靜慮說名無有。由是因緣修靜慮者。第三靜慮方名有捨。由有捨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復現行。

復次,彼於喜相深見過失,是故說言,於喜離欲。又於爾時,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中復離於喜,是故說言安住於捨。如是二法能擾亂心,障無間捨。初靜慮中有尋伺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第二靜慮由有喜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是故此捨,初、二靜慮說名無有。由是因緣,修靜慮者,第三靜慮方名有捨。由有捨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復現行。

 

若復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或時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時復現行。尋即速疾以慧通達能正了知。隨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棄捨除遣變吐。心住上捨。是故說有正念正知。彼於爾時住如是捨。正念正知親近修習。多修習故令心踊躍。俱行喜受便得除滅。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

若復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或時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時復現行,尋即速疾以慧通達,能正了知;隨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棄捨,除遣變吐,心住上捨,是故說有正念正知。彼於爾時,住如是捨,正念正知親近修習。多修習故令心踊躍,俱行喜受便得除滅。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

 

第三靜慮已下諸地。無如是樂及無間捨。第三靜慮已上諸地。此無間捨雖復可得而無有樂。下地樂捨俱無有故。上地有捨而無樂故。是故說言於是處所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說謂依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捨念及以正知。住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言諸聖者。謂佛世尊及佛弟子。

第三靜慮已下諸地,無如是樂及無間捨。第三靜慮已上諸地,此無間捨,雖復可得,而無有樂。下地樂捨俱無有故,上地有捨而無樂故,是故說言於是處所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說:謂依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捨念及以正知,住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言諸聖者:謂佛世尊及佛弟子。

 

復次此中對治種類勢相似故。略不宣說樂斷對治。但說對治所作樂斷。何等名為此中對治。所謂捨念及以正知。由即於此數修習故。便能棄捨令不出離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地中勝樂。是故說言由樂斷故。修靜慮者即於爾時所有苦樂皆得超越。由是因緣若先所斷若今所斷。總集說言樂斷苦斷。先喜憂沒。

復次,此中對治種類勢相似故,略不宣說樂斷對治,但說對治所作樂斷。何等名為此中對治?所謂捨、念及以正知。由即於此數修習故,便能棄捨,令不出離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地中勝樂。是故說言,由樂斷故,修靜慮者即於爾時,所有苦樂皆得超越。由是因緣,若先所斷、若今所斷,總集說言,樂斷苦斷,先喜憂沒。

 

謂入第四靜慮定時樂受斷故。入第二靜慮定時苦受斷故。入第三靜慮定時喜受沒故。入初靜慮定時憂受沒故。今於此中且約苦樂二受斷故。說有所餘非苦樂受。是故說言彼於爾時不苦不樂。從初靜慮一切下地災患已斷。謂尋伺喜樂入息出息。由彼斷故此中捨念清淨鮮白。由是因緣正入第四靜慮定時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故說言捨念清淨。第四等言如前所說初靜慮等。應知其相。

謂入第四靜慮定時,樂受斷故;入第二靜慮定時,苦受斷故;入第三靜慮定時,喜受沒故;入初靜慮定時,憂受沒故。今於此中,且約苦樂二受斷故,說有所餘非苦樂受。是故說言:彼於爾時,不苦不樂。從初靜慮一切下地災患已斷,謂尋、伺、喜、樂、入息、出息。由彼斷故,此中捨念清淨鮮白。由是因緣,正入第四靜慮定時,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故說言:捨念清淨。第四等言,如前所說初靜慮等,應知其相。

 

復次以於虛空起勝解故。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由不顯現故。及厭離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說言色想出過故。由不顯現超越彼想以為因故。所有種種眾多品類。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除遣。是故說言有對想滅沒故。由遠離彼想以為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謂飲食瓶衣乘莊嚴具城舍軍園山林等想。於是一切不作意轉。是故說言種種想不作意故。除遣如是有色有對種種想已。起無邊相虛空勝解。是故說言入無邊空。

復次,以於虛空起勝解故,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由不顯現故,及厭離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說言:色想出過故。由不顯現,超越彼想以為因故,所有種種眾多品類,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除遣。是故說言:有對想滅沒故。由遠離彼想以為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謂飲食、瓶、衣、乘莊嚴具、城舍、軍園、山林等想,於是一切不作意轉。是故說言:種種想不作意故。除遣如是有色、有對種種想已,起無邊想,虛空勝解。是故說言:入無邊空。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空無邊處具足安住。當知此中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緣虛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緣虛空。亦緣自地所有諸蘊。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空無邊處具足安住。當知此中,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緣虛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緣虛空,亦緣自地所有諸蘊。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

 

復次若由此識於無邊空發起勝解。當知此識無邊空相勝解相應。若有欲入識無邊處。先捨虛空無邊處想。即於彼識次起無邊行相勝解。爾時超過近分根本空無邊處。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由彼超過識無邊處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識無邊處具足安住。

復次,若由此識,於無邊空發起勝解,當知此識無邊空相,勝解相應。若有欲入識無邊處,先捨虛空無邊處想,即於彼識次起無邊行相勝解。爾時超過近分根本空無邊處,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由彼超過識無邊處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識無邊處具足安住。

 

復次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餘境都無所得。謂諸所有或色非色相應境性。彼求境界無所得時。超過近分及以根本識無邊處。發起都無餘境勝解。此則名為於無所有假想勝解。即於如是假想勝解多修習故。便能超過無所有處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識無邊處。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安住。

復次,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餘境都無所得;謂諸所有或色、非色相應境性。彼求境界無所得時,超過近分及以根本識無邊處,發起都無餘境勝解,此則名為,於無所有假想勝解。即於如是假想勝解多修習故,便能超過無所有處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識無邊處,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安住。

 

復次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想起麤想故。便能棄捨無所有處想。由是因緣先入無所有處定時。超過一切有所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是故說言非有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非無想。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是故說言非想非非想。即於此處起勝解時。超過一切近分根本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具足安住。復次此中入靜慮定時。其身相狀如處室中。入無色定。時其身相狀如處虛空。當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住上捨勤修加行。

復次,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想起麤想故,便能棄捨無所有處想。由是因緣,先入無所有處定時,超過一切有所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是故說言非有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非無想,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是故說言:非想非非想。即於此處起勝解時,超過一切近分根本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具足安住。復次,此中入靜慮定時,其身相狀如處室中;入無色定時,其身相狀如處虛空。當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住上捨,勤修加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